「玩」了一輩子的民國才女,雖然嫁給了外國人,卻一生侵潤在中國文化里!
「眾星捧月」的張家四姐妹
元和(前排右一)允和(前排左一)兆和(後排右一)充和(後排左一)
「九如巷張家的四個女孩,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葉聖陶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這四位,就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大姐張元和,情系崑曲名家顧傳玠;二姐張允和與語言學家周有光結為伉儷;三姐張兆和因為作家沈從文的追求而名聲在外;四妹張充和,擅書法崑曲,成為德裔漢學家傅漢思的夫人。
今天要講的,是四妹張充和。
「小毛姐」出生就被過繼
充和
充和出生於合肥一個大家庭,曾祖父張樹聲曾是淮軍將領,官至兩廣總督。到了充和父親張武齡這一代,已經「棄武從文」,他索性離開了合肥,在蘇州創辦了樂益女子中學。
充和的字
充和是在上海出生的,在生她之前,母親陸英已經連續生了三個女兒,所以充和的出生並沒有給這個家庭帶來太多驚喜。她一生下來,就被叫做「小毛姐」,意思是最小的姐姐,陸英實在是盼望後面能有個兒子了。充和生下後母親沒有奶水,整日啼哭,陸英又要徹夜照顧嬰兒,又要管著一大家子人,十分疲累。
張充和畫的《山居圖》
充和的一個叔祖母心疼陸英,主動提出想收養小毛姐,但提出要找人算一卦,怕自己命硬妨害到小孩。陸英爽快地說:「她有自己的命,別人是妨不到的。」就把充和交給了叔祖母。後來充和回憶說,這是因為母親心大,考慮到叔祖母沒有後代,需要過繼個孩子做繼承人,陸英之後還將四兒子宇和也過繼給親戚了。
遇良師穩紮國學功底
叔祖母是李鴻章的侄女,很有見識,相當重視小充和的教育。她曾經為充和請過一個先生,那位先生科舉氣很重,愛教充和駢文之類,她覺得很不滿,就給充和換了一個老師。這位老師名叫朱謨欽,是吳昌碩的弟子,既有才學也很開通,他教充和學古文,是從斷句開始,一上課就交給她一篇《項羽本紀》,讓她用紅筆斷句。他還專門編了一本同音異義詞的書,用來解釋詞義。
張充和收藏的古墨
充和很喜歡這個先生,喜歡的原因之一是「他主張解釋,不主張背誦」,另一個原因則是「他居然沒有想到騙我的古墨」。充和的一位長輩曾經給過她幾錠古墨,她用來練字,朱先生見了,提醒她說:「你小孩子家寫字,別用這麼好的整墨,用碎墨就行了。」(古墨的價值是很高的,充和初到美國生活困窘,忍痛出售了珍藏的十方墨,當時賣出了一萬美金。)
張充和臨蘇軾《黃州寒食帖》
朱先生還專門弄來了顏勤禮碑的拓本,教她練字。充和說,顏碑用來打基礎是非常好的,直到年老,她每過幾年都要臨一次顏勤禮碑。可惜後世的顏碑拓本都是經過裱過的,字體太肥,臨摹起來完全走樣了。
張充和手抄崑曲譜
手抄的崑曲工尺譜
崑曲工尺譜
對比起《牡丹亭》中那個迂腐的先生陳最良,朱先生真是再可愛不過了,難怪春香要鬧學了。那時的教育是先生和學生朝夕相處言傳身教,充和隨朱先生從九歲一直學到十六歲,這七年間,朱先生也只有她一個學生,他留給充和的,應該不僅僅只是深厚的國學知識。
十六歲重回蘇州才華初露
四姐妹一九三六年在蘇州。右起:元和、允和、兆和、充和
叔祖母去世後,十六歲的充和回到了蘇州九如巷。父親創辦了女學,三個姐姐受的是中西結合的教育,這和充和的私塾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姐姐們更為洋派,充和的舊學功底則最好。
充和的崑曲扮相
蘇州生活讓充和的人生路上多了項終身陪伴的愛好———崑曲。張大千以一張仕女圖留住了她的風姿。抗戰年代,她憑著一出《遊園驚夢》,驚艷了當時的重慶。上個世紀80年代末,為紀念湯顯祖誕辰三百周年,她回國和大姐元和演了一出《遊園驚夢》,仍贏得了滿堂彩。
1980年,張元和飾柳夢梅,張充和飾杜麗娘,俞平伯說,這是「最蘊藉的一張」照片。
由於身處燦若星辰的一眾名家賢士之間,張充和的知交師友中有胡適之、沈尹默、章士釗、聞一多、沈從文、卞之琳、張大千等等。抗戰年月,這位正當韶年、俏皮聰慧的「張家四小姐」,在一群「國粹」長者中間穿梭來去,恰如烽火戰場間綻放的春蘭秋菊,受到眾星捧月般的疼愛和嬌寵。
張大千為張充和所作崑曲神韻像
1933年,沈從文與三姐兆和在北京結婚,張充和去參加婚禮,隨後就一直居京。家裡人勸她考大學,她於是就到北大旁聽。國文考了滿分,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學生活》寫得文采飛揚,受到閱卷老師的激賞。試務委員會愛才心切,不得已「破格錄取」了她。那年代北大中文系名師濟濟,充和受益良多。
胡適為張充和題字
三年級時充和患肺結核,不得不休學,無緣得到北大的學位。康復後,《中央日報》的儲安平留英,正缺人手,張充和就到副刊《貢獻》當編輯,寫散文、小品和詩詞,初露才華。
張大千以水仙的形態畫張充和表演的水袖
對張充和的才學,梁實秋說她「多才多藝」;
充和的書畫作品
充和的畫
沈尹默說她的書法是「明人學晉人字」;
山水、詩詞冊頁(小園即事之三)
小園即事 1978年
波士頓大學白謙慎教授說:「她的書法,一如其為人與修養,清淡之中,還有一種高雅氣質。而這種氣質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少了。」
臨虞世南《破邪論》序
小楷《道德經》冊頁
中國書協主席歐陽中石認為:「她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書家,而是一位學者。無論字、畫、詩以及崑曲,都是上乘,很難得。她一貫保持原有的風範,格調極高。像崑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沒有改動過的。書法上的行書、章草非常精到,尤其章草極雅,在那個時代已是佼佼者。」
卞之琳單方苦戀終無果
談到女子,總繞不過一個情字。充和最初為大眾所知,就是源於一段情事。
情事的男主角大家並不陌生,他是當時有名的詩人卞之琳。相傳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就是詩人為充和所作。
張充和《題獨往集》
卞之琳是沈從文的密友,那時充和正住在姐夫家裡,兩人得以相識。於充和,只是多了一個如水之交的朋友,而於卞之琳,卻多了一個終生傾慕的女神。卞之琳苦戀張充和,幾乎成為了當時文學圈內公開的秘密。他持之以恆地給她寫信,甚至在她出嫁後去了美國,仍孜孜不倦。他苦心收集她的文字,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送到香港去出版。他追求她長達十年之久,直到45歲才黯然結婚,對她的愛戀,持續了大半生。
仕女圖 (張充和平生所作唯一人物畫)
可是,多年後,和朋友兼學生蘇煒談到這段「苦戀」,張充和說:「這完全是一個無中生有的故事,說苦戀都有點勉強。我完全沒有和他戀過,所以談不上苦與不苦。」他精心寫給她的那些信,可能有上百封,她看過就丟了,從來沒有回過。她以為這樣的態度已經很明確了,可他還是堅持不懈地給她寫信。當蘇煒問到,你為什麼不跟他說清楚呢。充和回答說:「他從來沒有說請客,我怎麼能說不來。」
炮火聲中嫁德裔漢學家
充和和傅漢思結婚照
1948年,充和在炮火聲中嫁給了傅漢思。那一年,她已經三十五歲了。她和傅漢思也是在沈從文家裡相識的,一開始,傅漢思是來找沈從文的,後來就專門來找她了,連沈從文的兒子小虎都親昵地叫他「四姨傅伯伯」。
1947年,充和和傅漢思在北京
在重慶的時候,章士釗曾向張充和贈詩一首,將她比作蔡文姬:「文姬流落於誰氏,十八胡笳只自憐。」這令張充和很不高興,她覺得這樣比喻是「擬於不倫」。直到嫁給傅漢思後,她每每自嘲道:他說對了,我是嫁給了胡人。
對傅漢思這個終身伴侶,充和是滿意的。她提及他的次數不多,說漢思是個單純的好人,被人欺負了也不知道。巧的是,這對中西合璧的伉儷稱得上志同道合,他們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充和說漢思的漢學修養很深,對中國歷史比她還要了解,寫起文章來一篇是一篇,讓她很服氣。
這段婚姻對充和的最大影響是她終於選擇了遠渡重洋。
去國離鄉仍沉浸中國文化
結婚的次年1月,夫妻倆雙雙赴美定居。傅漢思在耶魯大學教中國詩詞,張充和在該校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和崑曲。這個最著迷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最終卻選擇了去國離鄉。
晚年充和
張充和一生醉心藝術,但始終保持著老派文人游於藝的態度,書法、詩詞都是寫了就寫了,沒想過要結集出版,更沒想過要去搶佔藝術史上的一席之地。
結縭二十年贈漢思(二十首之四)
在耶魯任教時,一名洋學生自費給她印了本詩集,名字很美,叫《桃花魚》,裝幀也很美,收入的詩只不過寥寥十幾首。她百歲時,廣西師大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張充和作品系列,分別是《天涯晚笛》、《曲人鴻爪》和《古色今香》,收錄的其實都是些充和無意中留下的吉光片羽。
晚年充和和傅漢思
90多歲時,張充和依然在院子里種玫瑰,種牡丹,種梅花。身為漢學家的傅漢思曾經這樣寫道:「我的妻子體現著中國文化中那最美好精緻的部分。」
2015年6月18日,張充和在美國的紐黑文去世,享年102歲。
張充和自撰對聯,寫於1985年。
張充和自撰的詩中有一句意思和此相仿,足以概括平生: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歡迎加入ART藝術收藏交流群,
由編輯邀請入群。
※又一位美女博主自爆照片真相!
※生命的姿態 超現實主義藝術作品欣賞
TAG:ART藝術共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