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橋東株橋:持廉守正黃宗載

橋東株橋:持廉守正黃宗載

荼靡花開夏未央,來到老家橋東,從集鎮右邊的岔口拐入村道。沿途但見左右田中竟然荒草茂盛,萋萋成片,黃牛悠然擺尾其間,觸目驚心處,分不清陶然詩意還是農耕文明失落?一村逶迤綿亘卧在天底下,村後拔地興建起一幢幢新屋,這就是株橋村。

株橋位於豐樂公路東側,距橋東鎮二里左右。北為杉林,西接席家,東乃栗花橋,南鄰徐家、羅家等,四圍沃野,典型平原人家。村莊長若舟形,村前一彎株溪由桐木橋而來,曲曲延綿輾轉過席家到草洲陂去,最後融入清豐河。早先可以水運撐船擺渡,後來改道逐日退化。當中一橋橫在株溪上溝通人家田野,謂之出入渡口,株橋因而得名。東南不遠處小村子叫合水羅家,村民詼諧形象地稱之為株橋這艘「大船」停泊系樁而存,所以總也固定幾十個人上下。再遠點有叫鄒朗山的,據說過去為株橋守墓衍變而來,由此想見其昔日繁盛規模。到現在發展有一千七百多人,可謂一方望族。

南宋末年,黃氏避兵由秀市沅江遷入株溪,葬於曾坊的黃五八便被定為株橋始祖,村人向來以田園為抵業,以詩書立門戶,無大富貴也無至貧至賤者,倒也淡泊安然。到四世有黃以仁,雖說亂離去世,兒子卻克己復禮,出殯日明媚晴朗,八仙一路抬到穴地,正待封土下葬,豈知烏雲翻轉雷電交加,於是眾人疾歸避雨,雨霽天青趕過去,卻見墓葬宛如天成,於是口耳相傳:「天葬以仁出尚書」,此話應驗其孫明代吏部尚書黃宗載(1366-1444)身上,是先兆還是後人杜撰都不得而知了。

卻說黃宗載曾祖敏則,祖父以仁,皆隱晦不仕忠厚相承。父親處士黃子貞,更是修身慎行,教授鄉里,訓迪子弟。其人典型的讀書達人,讀到眼昏心痛則閉目默坐,少許醒而接上,真的痴迷。即使顛沛流離也手不釋卷,急事來臨,書卷也必擺放整齊,頗有儒者風骨,朝廷搜羅士子人才皆不就。當時有碩儒劉安所是龍沙兀里人,宦遊南方流寓樂安,在豐城攸洛范彥文家,與蔡明初相遇。劉安所嘆息,到豐城沒有遇見好學者,蔡當即推言黃子貞,於是劉安所寫信並前往叩拜,兩人一見如故格外投緣。劉用性理之學開導啟沃,黃子貞觸類會通,兩人研讀往來樂此不疲。黃的詩文平易古淡以理勝,著有《遁世遺音》。但文字向來是當不得飯吃的,妻子偶有抱怨,他依然固我。

其時天下動蕩不安,黃子貞夫婦成婚後一直避難於岳父河西清溪李景雲家(當時李家只有兩個女兒),並生下三個兒子:長子宗直,次子宗理(入贅東源里聶離志家,27歲早故),小兒子宗載。宗載小時思維敏捷才氣橫溢,之前《風雨飄搖的「將軍第」與「尚書第」》曾敘過。後天下稍稍安寧,外公想買田置業讓他們留下來,宗載母親卻執意歸宗理田園,只是丈夫兒子皆不事生產,惟書是務,宗載手下還有兩個妹妹,一應打理照料全賴她,堪稱了不起的一位女性。宗載成才即得益於父親對他的儒學教育,也得益於母親的任勞任怨鼎力持家。當時有富家出錢準備帶小宗載出去經商,父親說:「讀書人應當自力,因人致富丈夫所恥,吾當不為!」後來又有人征宗載為公府椽,父親亦奮然而辭:「吾家世代業儒,當以儒術顯,後生小子未卒業何以叨祿仕?」母親聽到徵辟消息,乾脆不放兒子出門,守在家裡勤習儒業。

少年宗載天性穎悟,十五歲便教授私塾名動鄉里,母親擔心其年幼不諳世故,恐誤事獲罪。宗載則以王陵、孟母之言類比:願汝孔顏同比肩,三遷斷機心獨苦,德崇義廣成大賢!後來遣入郡庠為弟子員,師從崇仁教諭進賢怡雲熊伯機。期間父母常常勉勵,洪武丁丑年(1397),黃宗載果然中進士,開始了傳奇的仕宦之途。

黃宗載初授行人,歷左右司副,奉命出使四方,從不接受饋贈;永樂元年(1403)年任湖廣按擦司僉事永樂元年(1403)歲尾,黃宗載升任湖廣按察司僉事。銅鼓、五開之間多奸豪宿滑,黃宗載打擊黑惡,放榜數其罪行,又發其善端,言不改者定依法處治。眾人見他以德化人,相戒勿犯。武陵多軍籍,地方女子不願軍婚,男子亦擔心女家有從軍者,徭役賦稅將轉到自身上,所以到了三四十歲還不婚嫁。黃宗載召集鄉老里正,以人道大端曉之告諭,一時結婚有三百餘家,他縣聞風也樂於從俗,一改風情。永樂四年(1406),皇帝朱棣征他到文淵閣修《永樂大典》;永樂六年(1408)總管製造海運巨艦數十艘,事情辦成而不擾民眾。永樂十四年(1416),奉命按察交趾,針對官員任命弊端,黃宗載善提建議朱棣深贊。回來後,兩袖清風不帶交趾一物。尚書黃福對人說:「我住了那麼久,所接御史多了,只有黃宗載識大體。」觀其一生則行事持重老成,執廉守正,深得眾望。正統三年(1438)起,年逾七十的黃宗載四次向明英宗請求,才獲准告老返鄉。正統九年(1444)七月病逝家中,朝廷派官禮葬,正統十年(1445)十二月葬於黃宗載老家梨樹岡之原。關於黃宗載政績,《邑志》、《江西通志》、《明史》、《明英宗實錄》等都有記載,且經常作為高中文言文閱讀題型考察。

黃宗載少時曾在黃塘橋書屋讀書,並訂下娃娃親,髮妻便是蔡誠德之女蔡靜,十八歲入門,妻子溫柔賢惠尤善女工,他的嫂子楊氏病故遺孤五人,一併視如己出撫育,可惜三十六歲時病歿。三十年後宗載深情追敘,自己年輕讀書時,妻子一旁飛針走線做女紅,每讀《小學》及烈女故事與聽聞,會意處則莞爾一笑,那種甜蜜相對場景實在令人唏噓。

株橋姓黃,元末兵燹中毀譜,宗載完成父親遺願,重修家譜,並作訓子十誡十囑及訓子格言,殷切教誨,諄諄切切,至今讀來發人深省。譬如十誡之六:「六誡吾兒莫負儒,非儒哪得到享衢。堅心篤志尋高策,努力抽身出下愚。金玉連迍難保存,詩書身在有贏餘。買臣寗戚如何達,扣角擔薪尚讀書。」訓子十囑之一:「一囑吾兒好立身,為人奮志趁青春。要知今古隆師友,迴避嫌疑遠小人。有學胸中添志氣,無才臉上失精神。休將僥倖為生計,莫近愚頑尋戶門。」

徜徉株橋,舊屋門額時顯:「尚書第」古樸凝重。東邊的黃世仁「將軍第」反是青磚鋪地,白灰覆牆,昔日威儀在煙雨中迷濛,繁華落去,村莊在新舊交替中生生不息。

(感謝黃龍根、黃雲元、黃菊珍等提供幫助)

原創首發 尋找最美麗鄉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豐城文旅 的精彩文章:

湖塘周家:耕讀傳家是初心
幾件器物與一個產業

TAG:豐城文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