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漆永祥:傳統文化教育的三個層次

漆永祥:傳統文化教育的三個層次

漆永祥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文獻學史、清代考據學、宋詩整理與研究、《燕行錄》研究、東亞學術與文化研究以及中學語文教學與高考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觀 點 摘 要

中小學的傳統文化教育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基本的傳統禮俗和傳統禮儀規範的教育;二是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三是道德情操、信仰培植與文化觀念等方面的教育。以上三個層次有先後次序之分,在最初階段要求學會基本的傳統禮儀,然後學習基本的傳統文化知識,在此基礎上,潛移默化,日滋月浸,自然會在人格塑造、道德養成、信仰修為與文化理念諸方面得以提升。傳統文化的教育與養成,非一朝一夕所能就,須潛心修為,耐心持久,才能大有所成。

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之我見

文/漆永祥

這篇文章要談的是傳統文化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在中小學到底怎麼開展,在考試中如何體現傳統文化,或者如中學一線教師常問的:傳統文化考題會考什麼?如何考?這恐怕得從什麼是傳統文化談起。

傳統文化,簡單說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是一個地域形成的不與其他國家、其他民族、其他地域相同的一種生活、習俗、思維與行為處事的方式或表現。

如果此說尚有道理,那麼傳統文化應該是一個中性詞,也就是說傳統文化本身並不代表優秀或低劣;進一步說傳統文化並不都是好的,甚至許多傳統文化中有不好的或極其不好的部分。因此,宣傳與弘揚傳統文化,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具體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是做具體的傳統文化實習實踐活動,還是在教材中增加傳統文化的篇目,都將是很難的事情。現在總強調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似乎我們以前不是傳統文化教育,實際上我們現在中學也是傳統文化教育,只不過可能相對弱了一點。

如果我們說傳統文化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技藝、風俗等的綜合體與整合體,我們是不是可以把它分為三個層次:

從接受與理解能力來講,比如信仰、道德等精神層面的東西,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形成的。如果給剛上小學的七八歲的小朋友講道德倫理,空泛虛浮,那他怎麼也不會明內。但知識、藝術、法律這些技術層面的東西是可以學的,比如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是可以學的,而且我們現在也在學。所以,現在最重要的、最低的一個層次就是基本的禮俗和基本的禮儀規範,這是要從幼兒園就要教的,可是我們現在大學生都沒有。我們現在總說孩子沒禮貌,恰恰缺的就是最基本的規範和禮儀,最基本的待人接物的規矩。

因此,本文要講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傳統基本禮儀的教育。此基本禮儀教育不是愛國主義、不是「八榮八恥」,也不是「五講四美三熱愛」之類的說詞。一個人是不是遵守法規孝悌,是不是尊重老師同學,是不是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是不是在過馬路的時候遵守交通規則,公共場所不喧嘩打鬧,購物、乘車的時候能夠自覺排隊,平日生活是否嚴格要求自己有作息規律,不浪費東西,這些就是基本傳統禮儀,也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也是基本的法規民約。你也可以說現代文明也是傳統文化,現在我們恰恰缺的就是這些最基本的傳統文化教育。

元代的程端禮曾編有《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最初是給自己孩子開列的一個逐年讀書目錄和讀書方法,以及每一個學習階段應有的規劃與志向。他說兒童到了八歲,就得「嚴幼儀」,即教給小孩子們一些基本的規範禮儀;十五歲為「尚志」之年,即應該規劃人生、立志有為,想想自己未來的職業和志向;到了二十二三歲,有志於科舉者,就該奔向這條道了。程氏所劃分的「三段論」,是適合從少年到青年學習次第與成長規律的。而我們現在是小學教愛國主義,大學教打水掃地,完全反過來、倒過來了,因為基本的規範禮儀在小學時候教不到,大了就教不了,沒法教了。例如日本人對小學生的教育,就包括反覆教小孩子們過馬路、紅燈亮了要站住,反覆地教他們排隊,所以學生已經形成一種條件反射,甚至跟禮貌、法規沒什麼關係,見到紅燈就下意識地站住了,就成了他的基本素養的一部分。

目前中小學有品德課,大學有思想政治課,但最好不要機械地講什麼是愛國主義,什麼是愛家、愛鄉、愛國家。應該教小學生、中學生最基本的東西,如餐桌禮儀、家庭禮儀、社交禮儀、長幼禮儀、遵紀守法等,編一些這樣的教材,哪怕畫成有趣的圖畫,對中小學生反覆教育。教育他們愛自己、愛父母、愛老師,然後才能愛社會、愛國家。

第二是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從知識層面也有許多內容,例如古典詩詞歌賦、傳統戲劇、曲藝、相聲以及傳統文娛活動,再比如說踢毽子、盪鞦韆等,都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再如傳統的節日與禁忌,傳統的稱謂與習俗,例如姨夫、舅舅、姑表兄弟等稱謂,現在好多孩子都搞不清楚。還有傳統的文物典志、傳統的律法、傳統的音樂以及書法、繪畫等。拿傳統節日來說,除了春節、中秋等大的傳統節日外,我們現在過的都是洋節,孩子們知道有聖誕節,但不知道有冬至節,冬至節在古代是一個重大節日;知道有萬聖節,但不知道清明節,不知道我們十月一還要燒寒衣。再比如說我們傳統節氣和氣候,二十四節氣究竟是怎麼回事,起過什麼作用,今天是否還在起作用,等等。這都是傳統文化,應該給孩子們先教這些東西。

還有傳統的體育項目,我們天天說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可現在北京好多中學沒有一塊像樣的操場,我們傳統的體育遊戲,既不用占太大的場地,又有趣好玩,為什麼不在中學開展呢?我們小時候在牆根「擠暖暖」,就是一群孩子靠牆排成一隊,兩頭的孩子使勁兒往中間擠,中間被擠出去的孩子再排到兩頭繼續擠,一會兒擠一頭汗,既暖和了身體,得到了鍛煉,又增進了同學的感情,這樣的遊戲根本就不需要很大的場地,這些東西是不是可以恢復,在中小學中多些類似的體育健身活動,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這些東西灌輸多一點學習多一點,孩子們就會對傳統文化不那麼隔膜,慢慢會產生親近感,包括個人的成就感,這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先從小的地方來,我們先從夠得著的地方來,先從容易學容易做的做起,不要一上來就是孔孟之道、仁孝禮智信,離得太遠了,學生理解不了。從學生能夠理解的地方開始,慢慢加深,時間一長,自然會開花結果。

第三,即上升至道德情操、信仰培植與文化觀念等方面。筆者認為如果在最初階段學會基本的傳統禮儀,然後學習基本的傳統文化知識,潛移默化,日滋月浸,根植既深,假以時日,自然會在人格塑造、道德養成、信仰修為與文化理念諸方面,自具特色,成為一個傳統文化的受惠者、繼承者與弘揚者。

在傳統文化經典的閱讀方面,我們建議應根據中學自身的特點,設一些傳統經典的研讀班,或者是興趣班,在老師的輔導下學習。如果能堅持十年,比如說在小學給孩子教《論語》,或者是教《老子》,因為《論語》是語錄體,《老子》是格言體,一天教一條,三年教完,到初中再讀《孟子》,到高中讀《水游傳》《西遊記》《三國志》都可以,或者中外各類經典名著都可以,不一定非讀「四書」「五經」,在小學、中學九年時間裡讀三四種書,總是可能的。如果你堅持下去,這所中學就與別的中學不一樣,時日長久,就會形成某所中學的學生擅長《論語》,某所中學的同學讀懂了《三國演義》,這所中學就會有自身特色,這所學校的學生就和別的學校的學生不一樣。

總之,傳統文化的教育與養成,非一朝一夕所能就,更非即學即用的萬能膏。如果只是為了高考分數,或者是在所謂的「傳統文化熱」中來熱鬧湊趣,裝點門面,那是絕對不行的。只有潛心修為,耐心持久,方能大有所成。

主編/任翔

副主編/張燕玲 趙寧寧

傳統文化與語文教育

責編:許黃裳

美編:康雅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鐸語文 的精彩文章:

TAG:木鐸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