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國首次被告,「星爸爸」遭遇挑戰
星巴克不再是「星爸爸」
一邊是「砸10億入場」不斷攪動春水的新玩家,一邊是8成市場佔有率、雄踞行業老大多年的「星爸爸」。
中國的連鎖咖啡業,終於開始變得好玩了。
星巴克面臨中國首次被告?
瑞幸咖啡: 法院已立案
進入中國市場19年,星巴克第一次成為被告方。
瑞幸咖啡副總裁郭謹一昨日在其朋友圈發布某法院受理案件通知書,並配文:「正式立案,等待法院裁決!」以回應日前那場「碰瓷星巴克」的全網討論。
郭謹一朋友圈截圖。來源:瑞幸咖啡公關
周刊君聯繫到瑞幸咖啡,公關部人員確認立案,並稱瑞幸已完成證據提交。
事件早有端倪。就在15日下午,瑞幸向星巴克發出了一封公開信,信中直指其與很多物業簽訂的合同中存在排他性條款、施壓瑞幸供應商要求「二選一」。
「公開信」全文
簡單地說,就是瑞幸要開咖啡店——去租房,物業說了星巴克不讓租;——找供貨,供貨商說了星巴克不讓供。
乍聽上去,星巴克霸道極了,而瑞幸委屈極了。
5月15日發布會現場,瑞幸咖啡副總裁郭謹一(右)攜法律顧問傳達《致星巴克的一封信》及《瑞幸咖啡針對星巴克涉嫌壟斷行為採取法律行動的簡要介紹》內容後結束。發布會沒有設置提問環節。
那麼,瑞幸提到的物業與供應商有哪些?瑞幸是怎麼獲知存在「排他性條款」及「二選一要求站隊」的?在周刊君的追問下,瑞幸咖啡副總裁郭謹一給出的答案是:不方便提供。合作方口頭告知。
星巴克隨即回應並否認壟斷市場,表示「中國咖啡市場體量巨大,競爭充分,發展迅速」。
星巴克回應全文
然而這並不是星巴克第一次被指「壟斷」。
彭博商業周刊的《圍剿星巴克》一文中曾有這樣的描述:「一名太平洋咖啡高官也提到,2007年之前沒有太多品牌競爭時,星巴克甚至會要求與業主簽訂排他性協議,即該處只能有星巴克一家咖啡店,不准許其他品牌進駐。 」
狀告「壟斷」面臨舉證難
星巴克「特殊待遇」底氣何來?
在公開信息中,瑞幸咖啡稱,星巴克涉嫌違反《反壟斷法》第14條和第17條的有關規定,擬向有關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並同時向國家反壟斷行政執法機構進行投訴。
對此,中創律師事務所王正國律師表示「《反壟斷法》第十四條是價格規定,事件與此並無關係。星巴克與物業之間訂立的合同屬於雙方自主商業行為,也沒什麼問題。瑞幸需要弄明白的是星巴克與供應商之間的這些排他性約定,掌握足夠多的實證來支撐。假設供應商數量有500家,那至少400家應該獲得取證。」
指控中對於星巴克存在與物業方面簽署「排他條款」,商業地產諮詢機構RET睿意德租賃業務總經理杜斌告訴周刊君,所謂的「有排他性協議」,實際上在商業地產的招商中非常常見。
瑞幸咖啡「公開信」截圖
業主方在招商時,會優先考慮各行業的主力店,像星巴克這種國際知名品牌就在其中。基於品牌可能帶來的流量與品牌價值的考慮,業主方會主動向主力店開出包括租金優惠、行業排他等優惠條件。也就是說,這種「排他性協議」甚至可能是業主方提出的。
針對星巴克這種咖啡業的知名連鎖企業,一些非一線城市甚至會開出承擔裝修款、「保底」銷售額等優惠條件。
杜斌表示,曾經,在中國西部某城市甚至為引入星巴克出動了政府人員,提出了免租、承擔裝修款,5年保底銷售的條件——也就是說,如果星巴克肯到該城市開店,將得到免除全部運營成本的優待。
而星巴克得到這樣的特殊待遇,與其在行業內的「自然壟斷地位」不無關係。
在中國做「星爸爸」很多年:
8成份額一家獨大
據市場研究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統計,2015年,星巴克佔領了中國高品質咖啡連鎖店73.3%的市場份額,把麥咖啡(9.3%)、Costa(9%)遠遠甩在了身後。
這一數字一直在攀升。在2016年、2017年,星巴克所佔的市場份額分別為78.8%和80.7%;交易總筆數占連鎖咖啡館服務市場的71.4%和73.3%。
星巴克過去三年在華「高品質連鎖咖啡店」市場份額
星巴克在中國擁有超過8成的市場佔有率,行業第二名只佔其約1/10。這樣畸形的行業結構,讓中國的咖啡業在過去十年成了一潭死水。
這也是在瑞幸咖啡之前,中國連鎖咖啡市場彷彿「格外平靜」的原因——在表面的和平之下,實際上是星巴克這隻行業領頭羊,領跑得太多、跑得太快了。
當然,就法理而言,高市場份額不代表就佔據了支配性的市場地位。星巴克在中國咖啡市場中的言行舉止,似乎向來也有著基本的美譽度。新入場者瑞幸咖啡不過是提出了一個行業內的共同問題:在中國這樣的市場結構下,要奮鬥多少年,才能和星巴克一起賣咖啡?
實際上,縱觀全球市場,星巴克並非都像它在中國市場這樣「孤獨求敗」。
在星巴克的出生地美國,甜甜圈&咖啡品牌唐恩都樂(Dunkin』Donuts)和星巴克平分秋色,唐恩都樂在美國有近9000家門店,和星巴克一起瓜分美國咖啡市場近60%的佔有率。
2015年、2016年,星巴克與唐恩都樂在美咖啡店數量變化,淺色為2016年
星巴克在歐洲市場各國情況參差不齊。據此前數據,星巴克在英國共有 784 家門店,而在義大利,直至去年,才有了第一家星巴克。
在咖啡文化同樣繁盛的澳大利亞,星巴克可稱慘敗。據澳媒報道,2000年澳大利亞第一家星巴克在悉尼開業,隨後迅速在全國擴張到87家,然而好景不長,2008年,星巴克不得不一口氣關掉61家店面,直至被當地品牌高樂雅蠶食到只有幾家店面,最後不得不把業務出售賣給了7-11。
因此,星巴克把目光投向了中國。據歷年的財報分析,在全球市場中,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2016財年相對於2015財報收入增長率為-8%,中國及亞太為22.7%,美國為11%;2017財年,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收入下降10%,美國市場收入增長6%,中國及亞太市場增長為10%。
而在2018財年一季度財報中,星巴克中國收入增長達到30%。
星巴克北京前門店。圖片來源:搜狐新聞
實際上,從1998年進入中國市場,教育中國咖啡市場19年的星巴克終於到了摘果子的時候,然而在集聚「馬太效應」成為最大受益者的同時,星巴克自身的問題開始暴露,「持大則輕敵」的隱喻亦開始顯現。
「星爸爸」的危機感
隨著中國咖啡市場逐漸成熟,中國的消費者,不再只為「洋氣」買單。消費者開始愛喝咖啡、懂咖啡,與此同時也越來越挑剔——特別是近年來,「咖啡不好喝」成為了星巴克的隱痛。
與此同時,近兩年星巴克的「開店熱潮」也令其服務也打了折扣,在店裡品咖啡的體驗已經不那麼「美好」。
「奶沫有時打得簡直像洗潔精」,一位咖啡愛好者告訴周刊君,雖然星巴克的咖啡口味水平還相對穩定,但店裡的環境簡直忍不了「一般店裡是爆滿的,找到位置之後,前面顧客的垃圾沒人打掃,店員都在忙收銀和出品,有一次跟店裡經理反映,人家直接回復人不夠。」
在銷售方式上同樣存在問題。比如外賣市場,就是星巴克久久未開發的空白。
星巴克曾解釋過不開拓外賣服務的原因:一是外賣用時過長,無法保證咖啡的口感;二是咖啡配送所產生的利潤不高。客觀來看,這給咖啡外賣市場留下了一線空間,也是瑞幸等品牌趕超的機會。
5月8日,瑞幸咖啡在低調運營4個月之後召開發布會宣稱,僅用180天布局了525家門店。與目前星巴克在進入中國19年後形成的3000家左右門店的規模相比,這個速度足以令業界側目。
「爆髮式的擴張手段和高額的用戶補貼政策,都表明了這是一家典型的互聯網公司。」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
來自公開信息顯示,試營業期間,瑞幸咖啡累計完成訂單約300萬單、銷售咖啡約500萬杯,服務用戶超過130萬。
5月8日,半年開出400餘家店的瑞幸咖啡結束了試營業,宣布正式開業
這個領域真正的創新者連咖啡誕生於2012年,以微信公眾號為入口,早期通過提供星巴克、Costa等第三方品牌咖啡外送服務積累用戶,從2015年8月開始轉型做自有品牌的咖啡。轉型後,連咖啡在資本加持下發展頗為迅速。
去年雙11當天,連咖啡單日銷量突破30萬,雙12返場活動單日銷量突破40萬。相當於星巴克1000家左右門店的單日銷售量。
發展頗為迅速的連咖啡
新零售咖啡的崛起,已經讓不夠「快」的星爸爸隱隱不安起來。
在今年2月份召開的2017年的業績說明會上,星巴克中國首席執行官王靜瑛表示,2018年財年,星巴克中國計劃新開500多家門店,即以保持平均每15個小時開出一家新店的速度擴張。更重要的是,王靜瑛表示將在中國推出外賣服務。
「我迫不及待地要在中國推出外賣服務了,這將給星巴克創造一個新的業務收入來源。」王靜瑛如此表示。
昨日,星巴克在全球投資者大會上公布未來5年中國增長計劃,也堪稱「飛速」: 6000家大陸門店,營收達2017年3倍。
2017年底,星巴克全球最大工廠店在上海開業。而今年,星巴克首次將其全球投資者大會放在中國召開——入華接近20年,星巴克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達到高點。
2025年或超萬億
中國咖啡市場「滾燙誘人」
星巴克越來越依賴中國業務的爆炸式增長,一方面是應對在美國和其他地區銷售增長乏力的局面,另一方面,中國市場這杯咖啡的確滾燙而誘人。
《2017年-2021年中國咖啡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中國咖啡消費量每年的增幅在15%到20%,在一些一線城市,這一數據甚至達到了30%左右。
有機構預測,2025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將超萬億——無論是咖啡巨鱷,還是新入場者,沒人肯忽視中國這塊廣袤富饒的土地。
一個事實是,想要在成熟的業態布局中分一杯羹,新入場玩家方方面面確實容易遭遇玻璃牆。
「新入場的玩家想要撼動星巴克的地位,需要的是擺正姿態」,咖啡行業分析師梁陳表示,在當下階段,瑞幸需要做的是紮實自己的產品、改善包裝和配送,而不是「碰瓷營銷」的玩法。
與此時同也有分析認為,在如此的市場結構下,行業確實需要一個「折騰出動靜」的攪局者。
是星巴克「壟斷」市場一家獨大,還是瑞幸咖啡「碰瓷」營銷,站在不同立場上,自然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實際上,在中國這片正萌芽的咖啡市場上,多一些實力競爭者角逐,對廣大消費者來說自然不是壞事。而對於進入中國19年,並長期佔據霸主地位的星巴克而言,挑戰與競爭越是激烈,其維持行業老大與高端形象所需付出的成本和代價就越大。
文:《中國新聞周刊》新媒體記者 邵瑞琳 張茹
※煎餅果子都要制定標準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專業
※高速上賓士定速巡航剎車全失靈,是誰讓子彈又飛了一會?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