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們口中所說:「看人氣色、斷人生死」,竟道出中醫核心觀念
中醫學將氣一元論理論應用到醫學方面,以此闡述了人體內部氣化運動的規律,精闢地論述了生命運動的基本規律,回答了生命科學的基本問題。
(一)氣一元論在人體中的體現:臟腑的生理功能
新陳代謝:氣的自我更新與自我複製
氣經常處於不斷自我更新和自我複製的新陳代謝過程中。氣的這種運動變化及其伴隨發生的能量轉化過程稱之為「氣化」。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精化為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這段話就是對氣化過程的概括。氣化為形、形化為氣的形氣轉化過程,包括了氣、精、血、津、液等物質的生成、轉化、利用和排泄過程。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素問·六節臟象論》)
這段話是說人體必須不斷地從周圍環境攝取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否則,生命就無法維持。
人的體質與陰陽八卦(資料圖:圖源網路)
「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氣津液皆盡故也。」(《靈樞·平人絕谷》)
人體的臟腑經絡,周身組織,都在不同的角度、範圍和深度上參與了這類氣化運動,並從中獲取了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和能量,而排出無用或有害的代謝產物。人體的氣化運動是永恆的,存在於生命過程的始終,沒有氣化就沒有生命。由此可見,氣化運動是生命的基本特徵,其本質就是機體內部陰陽消長轉化的矛盾運動,也就是人體的基本運動,新陳代謝。
人體氣化運動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升降出入是人體氣化運動的基本形式。人體內氣的運動稱之為「氣機」。而氣化運動的升降出入是通過臟腑的功能活動來實現的,故又有臟腑氣機升降之說。人體通過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把攝人體內的空氣和水谷轉化為氣、血、津、液、精等,完成物質和能量的代謝過程。這種氣(元氣)、精(水谷精微)、味(營養物質)、形(形體結構)相互作用的關係,說明了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是建築在物質(氣)運動轉換的基礎之上的。
臟腑氣化功能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方能維持「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的正常生理活動,使機體與外界環境不斷地新陳代謝,保證了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的不斷自我更新。
(二)人的身體變化:氣的運行狀況
氣的生理,貴在乎「和」
氣在於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故氣的生理,貴在乎「和」。
「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問·六節臟象論》)。
元氣充盛,則能宣發周身,推動氣血之運行,主宰人體臟腑各種功能活動,使精氣血津液生化不息。臟腑經絡之氣機旺盛,從而維持機體內部各器官、系統間活動的相對平衡以及機體與周圍環境的動態平衡。由此可見,人體的生理功能根源於氣。
「人之有生,全賴此氣。」(《類經·攝生類》)
黃元御氣機升降圖(資料圖:圖源網路)
病理變化:氣的運行失常
五臟六腑皆賴氣為之用。氣貴於和,又喜宣通。
「氣血以流,腠理以密。」(《素問·生氣通天論》)
「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靈樞·脈度》)
「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金匱鉤玄·卷一·六郁》)
"凡疾病之表裡虛實,順逆緩急,無不因氣所致,所謂「百病生於氣也。」(《素問·舉痛論》)
「凡病之為虛為實,為寒為熱,至其病變,莫可名狀,欲求其本,則止一氣足以盡之。蓋氣有不調之處,即病本所在之處也。」(《景岳全書·諸氣》)
因此,一切疾病的發生髮展都與氣的生成和運行失常有關。
(三)氣一元論在中醫中的具體實踐
1.診斷方面
中醫診斷學中,四診無一不與氣密切相關。
「有諸內者形諸外。」(《丹溪心法》)
審察五臟之病形,可知真氣之虛實。因此,正氣的盛衰可以從面色、形態、聲音、神志、脈象等方面表現出來。其中以神志和脈象尤為重要。神氣的存亡是生命活動的標誌,神以精氣為物質基礎,是臟腑氣血盛衰的外露徵象。
「神者,正氣也。」 (《四診抉微》)
「神氣者,元氣也。元氣完固,則精神昌盛無待言也。若元氣微虛,則神氣微去;元氣大虛,則神氣全去,神去則機息矣。」(《景岳全書·傳忠錄·虛實篇》)
故望氣色又可知內臟之盛衰、氣血之虛實、邪氣之淺深。
2.診斷實例
「寸口者,脈之大會。」(《難經·一難》)
「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素問·經脈別論》)
故氣之盛衰可從寸口脈上反映出來。人之元氣為脈之根本。
「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難經·十四難》)。
中醫在診斷中,審查「胃氣」如何,是決定疾病順逆、生死的關鍵。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寸口脈寸關尺示意圖(資料圖:圖源網路)
3.治療方面
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取決於邪氣和正氣雙方的矛盾鬥爭,正氣在發病上居主導地位。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因此,治療的基則不外乎扶正和祛邪。祛邪為了扶正,扶正即所以祛邪。
「氣者,人之根本也。」(《難經》)
治療的目的旨在疏其血氣,令其和平。氣得其和為正氣,失其和為邪氣。治氣貴在於「調」,這裡的「調」,是調和之意,不僅僅是用理氣葯來調暢氣機,而是指通過各種治療方法來調整臟腑的陰陽失調,使機體重新建立陰陽氣血升降出人的動態平衡,即「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可見氣一元論對治療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疾病的輕重順逆:從氣的流轉來看人之死生
應用氣一元論,從形氣關係來判斷疾病的輕重順逆和預後,是中醫診斷學中的重要內容。形以寓氣,氣以充形。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形氣相失,謂之難治。」 (《素問·玉機真臟論》)
「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素問·三部九候論》)
所以,元氣是疾病順逆的根本。中醫學根據「形神合一」的觀點,強調望神色以決死生。
「血氣者,人之神。」(《素問·八正沖明論》)
「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脈……以合於神明也」,「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素問·移精變氣論》)
「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牛奶不要和它一起喝,引起掉發!
※身體365個穴位,無非這8穴 此8穴治療身體一切疾病
TAG:道醫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