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跨越3000年的古人基因組解析大高加索山地區的史前歷史

跨越3000年的古人基因組解析大高加索山地區的史前歷史

5月16日,廈門大學人類學系、德國馬普所、德國考古所、俄羅斯文化遺產聯合會、奧地利維也納大學人類學系、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學院考古系、羅蒙諾索夫莫斯科國立大學考古系和人類學博物館、俄羅斯國立東方藝術博物館、俄羅斯聯邦達吉斯坦考古與民族志研究所歷史系、美國韋爾斯利學院人類學系、瑞士巴塞爾大學史前與考古科學研究所、德國國家遺產博物館等36家單位的46位共同作者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在BioRxiv上預發表論文《The genetic prehistory of the Greater Caucasus》,廈門大學人類學系王傳超研究員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也是該國際團隊中的唯一一位來自中國的合作者。

圖1.BioRxiv上預發表論文《The genetic prehistory of the Greater Caucasus》

近年來的古DNA研究發現青銅時代早中期以顏那亞(Yamnaya)文化為代表的歐亞草原人群是由東部和高加索狩獵採集人群混合而成的。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該歐亞草原人群的祖先群體是在何時何地出現,以及是否與公元前四千年的一系列的文化和技術創新、印歐語系的擴散等有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王傳超等成功做出了北高加索地區自6500年前到3200年前跨越3000多年的45個史前樣本的高質量全基因組水平的數據。通過與已發表的古今人群進行比較,他們發現北高加索史前人群在遺傳上與鄰近的草原人群有較大的差異,而與南高加索古今人群在遺傳上相似。顏那亞文化人群和所有後來的游牧草原人群都帶有先前未被發現的與安納托利亞農業人群(Anatolian)相關的祖源成分,該農業人群的遺傳成分最可能是經由西側路線進入到歐亞草原的,這對全面解析印歐語人群的早期起源和擴散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而草原上的邁科普(Steppe Maykop)文化人群則擁有額外的舊石器時代西伯利亞和美洲原住民相關的祖源成分,表明該遺傳成分曾在歐亞草原上廣泛分布。

圖2.本研究中提到的考古文化的時間和地理分布地圖。放大的地圖顯示高加索地區的位置,圓圈的大小代表了做出全基因組數據的個體的數量。虛線表示論文中發現的草原和高加索群之間的遺傳地理邊界。

該研究由德國馬普學會、德國考古所、廈門大學南強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資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人類學 的精彩文章:

TAG:生物人類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