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戛納的60分鐘長鏡頭,到底是神來之筆還是故作姿態?
5月15日晚上,又一部華語電影在戛納成為熱點話題。
它用2D轉3D的技術和60分鐘的長鏡頭,讓觀眾驚訝不已,甚至有人直呼:「侯孝賢顯靈」!「中國版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誕生」!
這部電影叫《地球最後的夜晚》,導演是拍攝《路邊野餐》的畢贛,主演有湯唯、張艾嘉、黃覺和李鴻其,影片入圍了71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
小電君曾在15年看過他的前作《路邊野餐》,片中那夢境與現實交織的敘事手法,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結構,詩人般的夢囈,以及那段40分鐘的長鏡頭,都讓人印象極為深刻。
他的美學風格和影像技術異常成熟,這讓畢贛在當下青年導演中顯得格外出挑。但與此同時,他的敘事方式因為十分挑戰觀眾的觀影習慣,也曾引起爭議。
花了3年,他拍完了第二部長片作品。正在戛納報道的小電君,也第一時間前去觀看。不出意料,畢贛還是那個畢贛,凱里依然神秘又潮濕,其影像和美學的質感,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但除此之外,小電君更多看到的是些許重複和做作,導演個人才華過於顯眼,甚至蓋過了湯唯、張艾嘉等大牌演員的表演,導演才是真正的「主角」。
排隊入場時,小電君特意觀察了一下周圍觀眾的反應。很多人都對工作人員發放3D眼鏡表現出了一絲絲詫異。
導演大概早已猜到了大家的疑惑,於是在電影開篇部分,他特別標出了一行文字:「《地球最後的夜晚》不是一部3D電影」,影廳也因此里爆發出了一陣鬨笑。至於每個觀眾手裡的眼鏡究竟應該何時戴上,畢贛給出的答案也十分耐人尋味:「在恰當的時機」。
小電君的3D眼鏡
一處奇妙設計,讓觀影過程彷彿變成了畢贛與觀眾的一場互動遊戲。究竟什麼是恰當的時機?2D到3D的轉換是否違和?這會是部怎樣的電影?每個人都帶著各自的「問號」開始了(那時還不知道是70分鐘的)2D觀影。【以下涉及劇透】
「問號」影響觀影體驗嗎?恰恰相反。正是這些與劇情無關的好奇與興奮成功豐富了《地球最後的夜晚》意味不明的前70分鐘(影片時長2小時10分鐘)。
我們先來看下《地球最後的夜晚》的故事簡介:
黃覺飾演的男主角回到貴州,偶然發現了湯唯飾演的「神秘女子」的蹤跡,繼而回想起十二年前與她度過的那個秘密夏天。
故事簡介寫的非常神秘隱晦,但小電君從電影中看到的,則是一對情侶與一個能靠咒語旋轉起來的房子的故事,反覆講來講去,最終也沒能與畢贛創作的情境相融合。
而且不看字幕就容易一知半解的貴州話,搭配畢贛「詩意」的鏡頭語言,總讓小電君感到有點自我重複。
不過,好歹《地球最後的夜晚》製作費用比前作升級了N倍,褪去當初特有的原始與粗糲後,《地球最後的夜晚》也收穫了高級、細膩的質感。
從演員表演來看,黃覺戲份尤其吃重,是貫穿全片的角色。湯唯則飾演了兩個角色,其中一個角色名叫「萬綺雯」,與一位香港演員重名。但二人在片中的念白,卻有些刻意與做作。
也因為台詞的問題,導演想藉由口音來轉換人物身份的想法,落實的不太理想。
另外三位「主演」張艾嘉、陳永忠和李鴻其,在該片中戲份少到可憐,李鴻其甚至沒有台詞。
這麼看來,《地球最後的夜晚》還是更偏向作者電影,演員發揮的空間很有限。幾位演員在片中的人物關係,也比《路邊野餐》更為複雜,理解起來可能還要再仔細梳理一番。
所幸,畢贛還有一個必殺技——「長鏡頭」。當黃覺飾演的男主角終於在一個老舊的電影放映廳里坐定,拿起手邊的3D眼鏡緩緩戴上的那一刻,全場觀眾迅速瞭然,「如釋重負」般的開始了3D體驗:
3D與長鏡頭的搭配帶來的觀感足夠令人全神貫注,60分鐘里,鏡頭穿越過漆黑的山洞,被一輛摩托車帶著前行,順著索道滑到山下。
凌亂的撞球、燃燒的火把與煙花、擺放巧妙的梳妝鏡以及兩個羅紘武(黃覺飾)追尋的女人都成了輔助畫面完成「轉場」的聚焦點,這些足夠精巧的設計不得不令人折服。
如果說賈樟柯的電影宇宙離不開山西,那麼畢贛則是紮根在貴州瘋長。
在《路邊野餐》呈現過貴州凱里自然的部分之後,《地球最後的夜晚》又展現了當地的小城鎮風貌,黃覺和湯唯這兩位來自天南地北的主角也都講起了(仍不算標準的)凱里話。
目前,從最新的外媒評價來看,《地球最後的夜晚》還是很有面兒的。
《好萊塢報道者》:「一部節奏在緊湊與緩慢中遊離、令人著迷的電影」
《國際銀幕》:「有些夢境當時沒有多大意義,但當它們結束的時候,會讓人迫切想去了解它們的真相。年輕的中國導演畢贛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出色。」
但跟小電君聊過的國內媒體,大多對影片的評價還是兩極分化十分明顯的。不少人讚賞它的長鏡頭足夠厲害,但是對畢贛在「致敬與模仿」中,過早扮上了大師的姿態而感到驚訝。
小電君則認為,60分鐘的長鏡頭是好的,但除此之外,好像只是看了一部豪華版的《路邊野餐》。
/ MORE /
/ HOT /
※亞馬遜有望拍劇版《三體》 擬拍三季投資10億美元
※那些你玩過的經典遊戲 全被我們電影圈承包了!
TAG:1905電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