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國家寶藏》看文化類電視節目的模式創新

從《國家寶藏》看文化類電視節目的模式創新

文/劉麗娜

2017年12月3日由中央電視台打造的《國家寶藏》一經播出就得到口碑與收視雙豐收,豆瓣評分得到了9.0分。《國家寶藏》於2018年2月11日播出第10期,第一季結束,然而其為文博類電視綜藝節目帶來的影響卻依然存在。此前,中國的文博類節目市場收視率相對低迷,節目形式更多停留在主持人的講解,而《國家寶藏》以講述國寶的前世今生為核心,節目邀請了9大博物館館長對文物進行講解,並邀請27位有影響力的演員扮演與文物有關的歷史人物,並成為國寶的守護人,這種全新的文化講述方式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有怎樣的影響,是否代表著我國文化類電視節目發展的新方向?本文從節目形態以及電視構成方面進行剖析,通過對《國家寶藏》節目創新模式的總結,尋找文化類電視節目發展的方向。

一、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發展進程

(一)1983年-2001年娛樂為主的文化綜藝節目

1983年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可以被視為中國最早的綜藝文化節目,該節目由四位主持人串講,節目內容主要有歌曲、猜謎、相聲、小品、詩朗誦、戲曲、舞蹈、小品等多種文化藝術形式,可以說春晚是當時乃至現在融合文化形式最多的綜藝節目。那時候現場沒有更多的插入環節,只有單純的藝術表演,因此,在節目形式還不豐富的20世紀80年代,春晚藉助輕鬆、唯美的舞台藝術和歡快熱鬧的場面,將中國萬千家庭團聚在電視機前,從1983年開辦一直延續至今,儼然成為除夕夜的一種儀式。1990年《綜藝大觀》把娛樂類文化節目推向更高的層面。直到2001年中央電視台播出的講座類文化節目《百家講壇》以後,文化類節目才擺脫了以娛樂作為單一文化形式的局面。

(二)2001年-2013年高端學術文化講座節目

國內電視節目在運作過程中從來都不是新的節目的出現,舊節目的消亡,而往往都是一種節目產生以後隨著受眾需求的增多而產生其他形式的節目,但因為觀眾的口味不同,所以每一種節目形式都會有相對穩定的受眾,因此新舊節目的形式是相伴的。2001年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開播了涉及歷史文化、生物醫學、市場經濟、國防軍事等方面的節目,節目兼具學理性與實用性,《百家講壇》則更偏重於文化傳播,但它也可以說是一種評書類節目。雖然故事化的講述使故事充滿懸念和戲劇性,影像化的呈現增加了想像的空間,並且讓人人都能聽得懂,但演播室里只有主持人和嘉賓的現場說教,場景再現也只是以影片呈現的形式,缺乏生動的演繹情節以及現場感。不能為觀眾帶來強烈的畫面震撼。這種以說教為主的講座類節目還有鳳凰衛視中文台打造的《世紀大講堂》、江蘇衛視的《經典傳奇》等。

(三)2013年-2017年以遊戲類為主的文化競技節目

這段時期可以說是電視節目最為重視文化的時期,2013年河南台的《漢字英雄》《成語英雄》、央視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河北台的《中華好詩詞》將傳統文化搬上綜藝舞台,創造了競賽類文化節目製作模式,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正好呼應了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出現的「提筆忘字」的現象,因此吸引廣大觀眾參與。2015年山東衛視的《我是先生》、安徽衛視的《中華百家秀》打造了真人秀類文化節目,雖然這一時期真人秀綜藝在中國發展很好,但反響並不是很好。2016年黑龍江衛視的《見字如面》、2017年中央電視台的《朗讀者》邀請各個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嘉賓來到節目現場分享他們的人生故事,並誦讀美文,這種形式的節目沒有更多的環節設定,卻成為觀眾享受片刻安靜生活的場所。

(四)2017年《國家寶藏》以戲劇演繹文化的節目

《國家寶藏》作為一檔大型文博探索類節目,與以往文博節目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它以小劇場的形式為觀眾呈現了文物的「前世傳奇、今生故事」,融合了紀錄片與綜藝的節目形態,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紀錄片式綜藝,讓國寶不再是陳放在博物館裡的藏品,戲劇演繹使文物成為富有生命傳奇色彩的故事。節目由著名演員張國立擔任講解員,張國立為觀眾帶來了一個「年輕的節目」,這個節目有多年輕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節目主角是9大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的27件文物,邀請9位館長來到現場打開本館藏品,選出三件藏品,誠邀三位國寶守護人,有一件國寶可以入住故宮的《國家寶藏》特展,李晨、王凱、馬蘇等演員擔任國寶的守護人。觀眾可通過CCTV《國家寶藏》的官方微博、微信進行投票。在節目當中博物館館長穿梭於節目舞台和其博物館之間,國寶守護者在國寶最初來源與現今舞台之間「穿越」。最後由明星國寶守護人同國寶相關人一起進行宣誓。《國家寶藏》創造了新穎的節目模式,既保障了觀眾擁有娛樂體驗的快感,又讓觀眾對中國傳統文物的歷史有了更多的了解。

二、構成元素的虛實結合

(一)多元場景搭建故事脈絡

場景原指影視劇拍攝現場的布景或場地,也稱之為情境。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有線電視的發展,場景也被用於傳媒市場,甚至成為傳播媒介終端爭奪的一個戰場。「如今場景也被廣泛用於互聯網和傳媒業,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場景包括五大模塊:移動設備、社交媒體、大數據、感測器和定位系統。」場景爭奪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產物,但並不是只在互聯網上才發生的情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促進了傳媒的變革,使傳統媒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面對互聯網,傳統媒體相較於渠道制勝而言,終端爭奪來得更容易些。傳統媒體的優勢擁有良好的資金、政策、人力資源,在場景打造上擁有更先進的設備。

《國家寶藏》節目一開始在演播室中營造了恢弘的氣勢,華麗的舞檯布局營造了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的節目氛圍。《國家寶藏》在介紹每個博物館的時候採用室內講解博物館的情況、室外展示博物館面貌的方式,使節目場景由室內延伸到了室外。而節目中國寶守護人出現的場景也是在室外,守護人與國寶的初次見面發生在博物館內。守護人室內演繹「前世」故事,在室外、室內又由另一位研究專家對國寶進行講述,完成「今生故事」。這樣由室內到室外,再由室外到室內的場景展現,構建了國寶的空間變化,使故事面貌完整呈現。

(二)特色人物再現歷史真實

單純的文化講壇節目為什麼難以引起受眾的興趣,這就像是為什麼電視出現以後人們對廣播的收聽就減少一樣,如果一方面只是在陳述,而另一方面只動用聽覺系統,這樣就會很累,因為聽眾需要動用更多的腦力來想像現場畫面,喋喋不休的敘述總是沒有畫面來得震撼。《國家寶藏》從主持人的選擇上就比較特殊,張國立是在中國有著很大影響力的藝術家,並在多部歷史劇中飾演皇帝,因此由他來作為國寶的講解員,能夠讓觀眾對國寶產生敬畏之心。這檔節目最為不同的部分在於「前世」部分,通過戲劇演出的形式,利用專業的演員來演繹國寶曾經發生的故事,專業演員將歷史故事中人物的情感、狀態表演出來,讓觀眾在歷史劇的觀看中,領略國寶當時的歷史情景。除了專業演員以外,《國家寶藏》中9個博物館的館長作為講解和評述的嘉賓也來到現場講述國寶故事。在「今生故事」中,節目採用當今社會上關注國寶的專業人士來講述他們與國寶的淵源。在這檔節目中參與的人物並不多,但每一位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物是講述故事不能缺少的構成,同時也是電視節目構成的重要元素。《國家寶藏》當中的節目演員既要有紮實的演技功底又要在觀眾心中擁有正面形象,這樣才能體現對國寶的尊重,抓住觀眾觀看節目的心理。

三、表現形式的戲劇演繹

《國家寶藏》與其他文化類節目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增加了戲劇演繹的成分,節目將陳列在博物館中的文物依據史料進行故事改編,再以戲劇化的手段呈現出來,讓觀眾在歷史劇中感受文物的歷史價值,從而引起對國家文物的關注。另一方面,這樣的情節安排能夠抓住受眾的眼球,使節目產生良好的收視效果。

(一)改編劇情實現雅俗共賞

國家寶藏》中講述的與國寶有關的故事雖然不完全是歷史原貌,但正如節目中聲明的一樣是「基於史實的合理虛構」,節目通過編劇將故事內容以戲劇化的形式呈現出來,使觀眾能夠在通俗的藝術形式當中領略傳統文化的高雅。小劇場設置增強了節目的娛樂性,戲劇演繹將傳統文化節目從枯燥的講述中分離出來,甚至使用擬人化的展現方式,讓國寶自己來「說話」。在湖南省博物館的皿天全方罍「坎坷回家路」中,由演員黃渤和王嘉飾演皿天全方罍的器身與器蓋,經過多年輾轉,2014年6月14日,皿天全方罍終於回歸長沙。文物本身是不會說話的,如何讓觀眾切身感受到這其中的不平凡,節目根據文物的輾轉歷程,用戲劇演繹了這個故事,生動地演繹出來,讓觀眾感同身受。

(二)鮮明服飾反映時代特徵

為了尊重歷史,節目製作盡量採用能夠反映時代特徵的戲劇服飾,寧靜飾演的女皇所穿戴的服飾與周冬雨飾演的上古部落首領所穿戴的服飾都具有鮮明的特色。上古時期,人類文明尚未成熟,周冬雨身穿的參差不齊的豹紋短袍、頭戴飛禽羽毛都帶有明顯的原始色彩,而寧靜飾演的女皇則身穿黃色龍袍,代表著權力與富貴。戲劇服飾帶有很強的時代特徵,所產生的視覺衝擊往往能帶領觀眾進入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國家寶藏》通過對演員服飾的精心設計,反映出歷史文物所處的時代特徵,營造了獨特的戲劇效果。

四、評選體系的人文情懷

(一)精神價值重塑選拔理念

《國家寶藏》對國寶的入展選拔經過兩個環節,前期由九大博物館分別提供十件備選寶物的名單,節目組再從中挑選三件在節目中展示,這個過程與其他綜藝選秀類節目在形式上大體相同,可以稱為海選環節。但與其他綜藝節目不同的是,選拔的過程注重的並不是國寶的名氣,而是每件國寶要有感染人的「前世今生」的故事,節目更加註重的是寶物所蘊含的精神價值,如《清明上河圖》這樣知名的文物並不在備選之列,而石鼓、大克鼎、商鞅方升等有感人的幕後故事的國寶可以走進節目舞台。

(二)受眾把關凸顯以人為本

在以傳者本位轉為以受眾為中心的新媒體時代,媒介不再單純地提供信息或是影響受眾決策,它成了用戶表達意見的平台。正如麥奎爾所說:「傳播既是基本的權力,那麼權力的擁有與實踐就必須建立在平等與多元的基礎上,特別是既有結構的弱勢者其權力更應該受到尊重,讓人民得以參與媒介的運作。」文化類節目因為涉及的專業知識較強,所以以往的評審都是請專業人士進行,而《國家寶藏》節目的播出宗旨是要讓人們在收看節目的同時去關注國寶這一「群體」,節目重在闡釋國寶背後的故事而不是經濟價值和歷史價值。專家不再是以評委的形式出現而是作為被評寶物的推薦者,而觀眾則參與到節目的評審過程中,通過微信、微博對每一期的國寶進行投票,票數多的可以進入故宮博物院,讓觀眾享有評審的權力,節目最後選擇出國寶的排名不分先後,選拔目的更多的是讓觀眾在收看節目的過程中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寶貴,領會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當然,在互聯網時代,用戶是傳媒市場爭奪的主要目標,電視節目製作的目標依然是觀眾,因此,這檔節目需要融入受眾的價值判斷。

結語

《國家寶藏》將戲劇手法演繹運用到文化節目的製作中,使用了歷史劇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通過演播室內外場景的延伸,構建戲劇演繹的舞台,還原歷史場景,能夠讓觀眾在聽故事、看故事中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增加了節目的現場感。節目把評審的權力交給觀眾,是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地位改變的體現。《國家寶藏》不僅是對時代的記憶,更是對現代人的一種鞭策。這種全新的節目模式既獲得了很高的經濟效益,又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是文化傳播的有效方式,同時也為未來文化類電視節目的製作提供了借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方傳媒研究 的精彩文章:

TAG:北方傳媒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