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懷瑾老師在這個地方播下傳統文化的星星火種

南懷瑾老師在這個地方播下傳統文化的星星火種

經過六年的辛苦努力,在圍填湖沼後,原先荒蕪一片、蘆葦盪一眼望不到邊的灘涂地上,竟然聳立起了幾棟三層高的樓宇:一棟為古樸的白牆青瓦,另一棟則有西方鐘樓的風格,其中兩棟又以迴廊相接,頗有中西合壁的韻味。當地人見到學校建成,無不為之讚歎,他們說之前這裡建設任何建築都極為困難,短短几年,灘涂地竟然變成了風水寶地,人人爭相前來觀瞻。面對來自各方的讚譽,父親打趣說:「以前這裡是鳥不生蛋的地方,現在來了很多鳥爭著在這裡生蛋。」不過,父親也正色說過:「王勃有云:『人傑地靈。』一塊地方好,『人傑』要排在『地靈』前面。」的確如此,再有靈氣的地方,倘若沒有傑出的人物彰顯其華彩,最多也只能算是風景宜人,而談不上鍾靈毓秀了。

大學堂建成之後,父親如倦鳥歸巢,在這個他「曾經見過」的地方定居了下來。此後六年的歲月里,父親在耄耋之年,公開授課五十餘次,受惠者不計其數。如此日復一日,讀書,立著,修行,育人,他一刻也未曾懈息。

父親的心愿,是在這個地方播下傳統文化的星星火種,並培育其紮根發芽,將來生長為參天大樹,使古老的中華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命力。

當初在決定創辦這所學堂的時候,父親在學堂的命名上頗費了一番心思。父親計劃創辦的學校與傳統書院極為相似。傳統書院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近千年,最早出現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則是由朱熹創立,並在南宋時期得到大力發展。唐宋時期多為私人創辦,以私人講學為主,元明時官方逐漸加強控制,到了清代則完全官學化。傳統書院一般只設山長(或稱洞主、主洞)總理其事。書院的師生關係融洽,感情深厚,素有尊師愛生的優良傳統。書院主講往往學識淵博,品德高尚,又能熱心育人,故而深受學生愛戴。山長則類似於現在的導師,天天和學生生活在一起,除了言傳之外,更

會身教生活中的一切大小事務。這就對學院山長有著非常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學富五車,在道德品格上更要率先垂範。

當代社會也出現過類似傳統書院式的教育機構,但都存在幾個極關鍵的問題。首要問題是師資。高樓大廈只要有錢就容易建起來,但書院不是掛個牌子就行了,還要有足夠學識和品行的教師,他們還要能夠天天與學生在一起,言傳身教。這樣的教師說不上風毛麟角,但也確實是可遇而不可求。第二道難題是招生。當代中國幾乎都是純粹的應試教育,所有的學生上學目標極為明確,那就是上一所好大學,然後找一份好工作。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獨立創造、自主思維能力幾乎被一次次的考試消磨殆盡。傳統書院的教學模式和現代的教育模式區別很大,絕大多數家長為了適應社會,為了孩子的將來,都不會把孩子送到這樣一所傳統的書院來學習。沒有師生,書院就是個空架子,所以傳統書院在當代社會一直不成什麼氣候。

更多關注南先生語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先生語錄 的精彩文章:

我說參同契-動靜均平
南懷瑾老師希望在人世間開闢一條通往人心的大道

TAG:南先生語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