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擊療法被污名化了嗎?
利維坦按:得益於霸氣側漏的楊永信和著名的《飛越瘋人院》,公眾一般對於電擊療法(ECT)的第一畫面應該只是口吐白沫,渾身痙攣,嘴歪眼斜,以及之後面癱痴呆狀的神態。但是基於電擊療法的歷史追溯與研究,本文提出了與普遍認知相悖的一個觀點——電擊療法是治療精神疾病強有力的方式,僅僅是因為被污名化(被誤用或濫用)而幾乎退出了歷史舞台。假設文章所言不虛,而你恰好又是需要每天用藥物維持精神狀態的患者,你是否願意選擇電擊療法呢?
電擊療法被污名化的歷史,也體現在治療同性戀的往事中。圖為電影《天鵝絨金礦》(Velvet Goldmine,1998)截圖。
值得一提的是,雖說當年匈牙利精神病學家美杜那用藥劑卡地李唑成功治療了100多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但這種藥劑在誘發痙攣的過程中會讓患者感受到恐懼,所以電擊療法很快就取代了藥物治療,同時,電擊療法還有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副作用:逆行性遺忘。也就是說,患者接受電擊療法後會記不住治療過程和難受的感覺。這也使得發明了「切萊蒂-比尼電擊機」的烏戈·切萊蒂(1877-1963)和他的學生盧喬·比尼(1908-1964),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提名。
文/Alex Riley
譯/鳳梨、侯姝
校對/鳳梨、侯姝
原文/www.bbc.com/future/story/20180502-the-surprising-benefits-of-electroshock-therapy-or-ect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鳳梨、侯姝在利維坦發布
80年前,在羅馬第一大學(University of Rome La Sapienza),一群醫生曾經輸送100伏電流通過一名39歲男子的頭部。一周前,市政警察發現這名男子在大街上遊盪,他喃喃自語,說的話沒人聽得懂。第一大學裡一位年輕的精神病學家費迪南多·阿科爾內羅(Ferdinando Accornero)記錄下這名男子的特徵:「感情冷漠,生活消極,就像一棵不結果實的樹。」
這名男子胡言亂語,無人知曉,無人認領,還被診斷出嚴重的晚期精神分裂症。阿科爾內羅補充說:「他的病預後不良,我們當時就總結出他的精神已經完全崩潰,因而不抱希望,甚至不期待能實現局部康復。」
然而就在幾周後,這位神秘的病患卻又能說話了,住回自己的家裡,和自己的妻子同床共枕,還回到了自己在米蘭的工程師崗位上。
在研究中他的代稱是「E.S.」,他是史上第一例接受這種療法的患者,該療法後來被稱為電擊療法或電痙攣療法(ECT)。儘管幾個月後他的癥狀又複發了,但他——以及醫生們——都知道這些癥狀可以治療。
時至今日,電痙攣療法通常被看作一種野蠻、損害大腦的酷刑,在現代醫學中沒有立足之地。可是就一小部分精神疾病而言,它仍然是最有效的療法。
儘管電痙攣療法的原理還無人知曉,但它能改善躁狂症、緊張症及重度抑鬱症的癥狀。圖源:Getty Images
沒有人真正了解電痙攣療法的工作原理,但在超過八成的病例中,它能幫患者擺脫躁狂症、緊張症(Catatonia,譯者註:緊張症是一個人由於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後,促使心理、生理雙重功能異常和紊亂而產生一系列心理生理癥狀的病態綜合症,表現為孤僻、沉默、反應遲鈍),以及會誘發自殺的重度抑鬱症。
電痙攣療法還遠說不上完美,它不能根治患者的疾病,打個比方,電痙攣療法必須每隔幾個月就實施一次,以防止癥狀複發,還可能導致失憶(通常是暫時性的)、頭痛和下頜痛。
但是電痙攣療法長期以來的污名是這些副作用帶來的嗎?其他療法,比如化學療法,也會給患者帶來持久疼痛和危險,而且通常不成功——可是它依然是癌症治療的主要方法。
「在全球範圍內,抑鬱症是導致心理殘疾的最大原因。」
對許多人而言,電痙攣療法也許可以救命。在英國,自殺行為——通常與精神疾病相聯繫——是20至49歲人群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在世界範圍內,它是15至29歲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而在全球範圍內,抑鬱症是導致心理殘疾的最大原因。相比其他疾病,抑鬱症剝奪我們作為健康人生活的年數要更多。
那麼,電痙攣療法實際上到底是怎樣的呢?
美國小說家威廉·斯泰倫(William Styron)與抑鬱症和自殺的念頭搏鬥著,在全世界,像他這樣的人數以千計。圖源:Paris Review
每天早上9點,我手機的鬧鐘都提醒我該吃抗抑鬱葯了。不同於之前的藥方,這次的藥片似乎起效了。此外我還接受定期的心理輔導,參加兩個有關認知行為療法的課程,這樣一來,我的抑鬱症幾乎4個月都沒有發作。以前,我卻每隔幾周或一個月就會發作一次。
我並沒有康復,只是有所緩解了。抑鬱症還是會捲土重來——我要是幻想它不再複發,那就太天真了。對曾經享受的活動失去興趣,無法愛我的至親至愛,自殺的念頭縈繞心中——這些表現總去而復返。但是能暫時擺脫這些枷鎖,就算獲得無價之寶了,不管這樣的輕鬆時光能持續幾個月還是幾年。
幾十年來,抑鬱症的主要「療法」是把患者關進精神病院。圖源:Getty Images
我常常好奇,要是自己出生在另一個時代,患了抑鬱症的我會得到怎樣的治療呢?如果是在19世紀和20世紀的轉接點,我會被關進英國郊外眾多精神病院中的一家。如果是在20世紀30年代,醫生會給我開安非他命,這種葯會令人興奮、上癮,當時還作為第一種抗抑鬱葯在市面上流通。如果是在之後的40年代——那時我祖父母的年紀和現在的我相仿,二十大幾或三十齣頭——那我會得到電痙攣治療。
在那時候,電擊療法非常風靡,醫生們經常在門診治療中採用。比如去看牙醫,人們可以和醫生預約,然後在所謂的「電擊店」接受一次電痙攣治療,當天就能回家。(1980年的一項調查發現,比起電痙攣治療,受訪者覺得牙醫更可怕。)
在20世紀40年代,電擊療法非常風靡,醫生們甚至經常在門診治療中使用。圖源:Getty Images
通過引發痙攣來治療精神疾病的思想,源自拉迪斯拉斯·馮·美杜那(Ladislas von Meduna),他是布達佩斯大學(University of Budapest)的一位神經科專家。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服用強效葯後通常會遭受痙攣之苦,隨後病徵就似乎緩解了,而美杜那,和精神病院的其他醫生一樣,也注意到了這一過程。患者的幻覺、胡言亂語、錯覺似乎消失了。儘管這些癥狀遲早會複發,但美杜那的發現開啟了精神病治療的一個可能的新前景。美杜那心想,找到一種方法來引發痙攣,也許這種最難治的精神疾病就會隨之消失。
1934年,美杜那使用一種名叫卡地李唑(cardiazol)的葯【在美國被稱為卡地阿唑(Metrazol)】,將它注進一組患者的肌肉里,幾秒或幾分鐘內就引發了痙攣。患有緊張症的這些患者,在恢復意識後,開始從床上起來,自己穿衣,有些人甚至事隔多年破天荒開口說話了。
這種新療法引發了人們的熱烈討論。曾經的不治之症就這麼一下子被治好了嗎?聽說了卡地李唑之後,烏戈·切萊蒂(Ugo Cerletti),羅馬第一大學精神與神經疾病系主任,認為自己掌握的引發痙攣的辦法更好。多年來,他一直在動物身上實驗,通過傳送突發、短時、劇烈的電流,來使實驗對象像癲癇發作似地痙攣。這種電流是瞬時的,使用成本低廉,而且很容易操控。不同於卡地李唑效力不穩定,這種電流只受兩種變數控制,電壓的伏特數,以及持續的秒數。
切萊蒂的學生盧喬·比尼(Lucio Bini)設計製造了能調整這兩個參數的機器,「切萊蒂-比尼電擊機」。機器上有一個調節盤來控制電壓大小,還有一個計時器可調節電擊持續時長,最短可達0.1秒,機器還通過電線與一個電燈開關相連。這台機器還伸出兩個電極,電極上包裹著泡過鹽溶液的濕布,會突發出瞬時電流。發明者在治療時把它們放在患者頭部的兩側,鬢角再往上的位置。
在1976年的一次電痙攣治療中,多倫多一家醫院的醫生把機器的電極放在患者的頭上。圖源:Getty Images
接下來發生的事並不美好。患者的所有肌肉都瞬間收縮,身體向後弓起,就像變成化石的恐龍在死前擺出的如瑜伽般扭曲奇異的姿勢。當他肺部中的空氣嘶嘶地流走時,他的牙齒緊緊咬著口中的一根管。他的四肢劇烈擺動,並且因為每根筋都繃緊了,糞便、尿液,如果是男患者,還會有精液,射出體外。體內的很多骨頭,尤其是脊柱、肩膀、髖部的,可能會斷裂。(這類斷裂屬於裂紋骨折,通常只能通過X射線才能看到,也能很快康復,但顯然也不是好事)
圖源:Wattpad
隨後還出現了患者失憶的情況。一些患者在恢復意識後,會納悶自己身處何地,怎麼來到這裡的,和誰結了婚。雖然一般來說,患者的記憶會在治療結束幾天或幾周後恢復,但仍有些患者似乎永遠失憶了。
「如果一項手術必須做,那麼即使有風險緊隨其後,外科醫生也不會就此放棄實施。」——洛薩·卡利諾夫斯基
為回應電痙攣療法受到的批判,切萊蒂以前的同事,洛薩·卡利諾夫斯基(Lothar Kalinowsky),在1946年寫道,「如果一項手術必須做,那麼即使有風險緊隨其後,外科醫生也不會就此放棄實施……精神疾病和惡性腫瘤一樣危害巨大,並且要讓病人痛苦得多。因此相對來說,治療的風險也就能接受了。」
確實,儘管電痙攣療法有不少缺點,但它在治療某些最頑固的精神疾病上卻驚人地有效——尤其是重度抑鬱症,電痙攣療法很快顯示出了對這類疾病的強力療效。1945年,美國馬薩諸塞州麥克林醫院兩名精神科醫生的研究表明,電痙攣療法幫助八成抑鬱症患者擺脫了病情的嚴重發作。其中至少有兩名患者在此前被疾病困擾了10或15年,但他們在幾周內接受6或7次電痙攣治療後,抑鬱症竟破天荒地沒有發作了。
就像一場森林大火發揮了關鍵作用,把植物種子從堅硬的外殼中解放出來,一陣突發的電流——更重要的是它引發的痙攣——似乎將人從包裹他/她的厚重精神甲殼中拯救出來。
正如20世紀50年代彼得·克蘭福德(Peter Cranford)在日記中寫的那樣:「昨天還緊張症發作了,今天卻打起了籃球。」克蘭福德是喬治亞州米利奇維爾州立醫院(Milledgeville State Hospital)的一名精神病醫。
「自從誕生之初,電痙攣療法就被人誤用了,有時甚至被濫用。」
自從誕生之初,電痙攣療法就被人誤用了,有時甚至被濫用。1944年,埃米爾·蓋爾尼(Emil Gelny),在下奧地利州兩家精神病院任職的一位精神科醫生,同時也是納粹黨成員,他改造了一台電痙攣治療機器,以便在納粹的T4精神病人安樂死計劃中使用(編者註:T4行動,納粹德國曾執行的一個「安樂死」計劃所使用的名稱。在此計劃中,有數以萬計乃至數以十萬計的「通過決定性的醫學檢查被判為病入膏肓無可救藥的病人」被醫生殺死。該計劃在官方上從1939年9月執行到1941年8月,但是在非官方上則一直進行到1945年納粹德國政權瓦解)。
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進入尾聲,而他給電痙攣治療機器增加了4個電極,使電流能持續幾分鐘(不是幾毫秒)通過患者的頭部,從而殺死了149名患者,因為納粹認為這些人活著沒有價值。儘管這類的受害者在二戰中佔少數,更多的人因為被注射了致死劑量藥物而死,或因營養不良而死,但是可想而知,蓋爾尼的行為給電痙攣療法的未來蒙上了濃厚的陰影。
圖源:Pinterest
更普遍的是,一些人把電痙攣療法任意地施用在它永遠幫不了的人身上。1946年,義大利錫耶納市的兩名精神科醫生這樣寫道:「現在電痙攣療法已經在所有類型的精神疾病上都試驗過了。」其中包括同性戀,《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for Mental Disorders,在20世紀50至80年代間推出了多版)將它歸為精神疾病的一種形式。當時的醫生普遍採用了電痙攣療法——而且常常不經患者同意——以此來控制難以控制的患者。經過一次治療後,患者會處於發獃、睏乏的狀態,因此更好管理。電痙攣療法被用於監管,而非治療。
美國詩人西爾維婭·普拉斯(Sylvia Plath)在她1963年的自傳體小說《鐘形罩》(The Bell Jar)中,就寫了10年前她接受電痙攣療法的一次慘烈經歷。「就像有東西扭曲起來,抓住了我,猛烈地搖晃著我,感覺就像世界末日。它咿咿咿咿地尖叫著,穿過空中,爆裂,閃著藍光,閃一次,我就受到一次劇烈搖晃,直到我覺得骨頭都斷了,體內的精力就像劈斷的枝幹一樣脫離我的身體。我忍不住想我到底做了什麼壞事,要遭受這種折磨。」
電影《飛越瘋人院》中的美國演員傑克·尼科爾森——他在戲中的角色被懲罰在不麻醉的情況下接受電痙攣治療——當時進一步引發了社會公憤。圖源:Getty Images
上圖這樣的畫面幾十年來代表了電痙攣療法在公眾心中湧現的形象,它來自演員傑克·尼科爾森(Jack Nicholson)在電影《飛越瘋人院》中的演出,他也因表演之精湛而獲得了奧斯卡影帝。他飾演的蘭德爾·麥克默菲(Randle McMurphy)活潑愛鬧,但後來被切除了腦前額葉。(譯者註:大腦每個半球分為四個葉,額葉是其中最大的一個,腦前額葉切除術將它切除,之後人會失去很多功能,包括很大一部分性格。幾乎就是一個行屍走肉,和正常人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還可以呼吸。此手術最初被廣泛用於治療不聽從管理的精神病患者。)
但好萊塢電影是虛構的,並非事實。早在20世紀40年代,醫生在使用前電痙攣療法會先給患者注射麻醉劑和肌肉鬆弛劑,阻止患者身體發生痙攣,進而避免骨折或體內污物噴出,同時保證患者在整個過程中處於睡眠狀態。麻醉劑的原材料是亞馬遜河流域的一種攀緣植物箭毒(Curare)的提取物,此外還加入強效的鎮靜劑。但這卻導致了死亡人數的上升——到1943年,每1.1萬名接受治療的患者中有4名去世——因為注射了麻醉劑後,呼吸功能也可能會受到阻礙,因而導致窒息。
在20世紀50年代,氯化琥珀膽鹼(succinylcholine chloride),英文別稱「sux」,被用來代替箭毒,並結合全身麻醉劑使用。如今,電痙攣療法看起來已經和普拉斯所描述的大不相同了。
在電痙攣治療前醫生會先給患者注射麻醉劑;直到20世紀中期,這都是普遍做法。圖源:Getty Images
馬克思·芬克(Max Fink)是一名已退休的精神科醫生,他從20世紀50年代初就開始使用電痙攣療法。他說,「要是電痙攣療法的發明者能目睹今天醫院門診里的情景,他們就會看見患者躺在桌子上,電極就位,電流釋放,患者只有腳部動了幾下,就這樣。」
痙攣只發生在人的大腦中,正如腦電圖(EEG)所顯示的那樣,該腦電圖記錄了大腦活動。
「新版電痙攣療法將患者的死亡率降低至約萬分之一,這一概率低於全身麻醉的風險。」
美劇《國土安全》中也有電擊Carrie的橋段。圖源:Tumblr
正如人們所知,這個「升級版電痙攣療法」 安全性大大提高。它將死亡率降低至約萬分之一,這一概率低於全身麻醉的風險。芝加哥醫學院的一位醫生在1997年寫道:「為了正確看待電痙攣療法的致死風險,我們只需要強調一點,電痙攣療法的安全性是分娩的10倍左右。」
儘管取得了這些進展,電痙攣療法在20世紀60年代後逐漸失寵。「它就像是青黴素一樣從醫療設備中消失了,一代人對其存在的記憶被悄悄擦除,」醫學歷史學家愛德華·斯多爾(Edward Shorter)和大衛·希利(David Healy)在2007年寫道。
電痙攣療法的安全性是分娩的10倍左右。
一部分是由於處方葯的興起——儘管這些葯對於重度抑鬱症的效果不佳——另一部分是由於書、電影和大眾媒體對電痙攣療法的負面宣傳。20世紀70年代,醫學歷史學家大衛·希利和愛德華·斯多爾在他們所著的《休克療法》(Shock Therapy)中寫道,由基督教科學論派領導的反精神病學運動聲勢漸長,他們聲稱電痙攣療法「摧毀心靈」。
示威者們支持1977年法案,警告患者電痙攣療法有風險。圖源:Getty Images
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電痙攣療法有風險。1991年,在對35名抑鬱症患者進行電痙攣療法後,杜克大學的愛德華·科菲(Edward Coffey)和其同事得出結論:「我們的研究結果證實並延伸了先前的成像研究,也發現電痙攣療法和腦損傷之間沒有關係。」
(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sychiatry/article-abstract/495562)
然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記憶力缺失的問題是許多科學家和基督教科學論者都同意的。儘管因電痙攣療法缺失的記憶通常會在幾周內恢復,但有報道稱有的患者曾出現永久性記憶損失。就像治療任何其他疾病或做手術一樣,醫生必須權衡治癒與傷害的可能性。
關鍵不在於電痙攣療法是好是壞——是奇蹟還是魔鬼——而在於是否可以幫助真正需要它的人。有充分的證據表明,電痙攣療法不僅僅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而且在某些情況下,是我們目前最好的治療方法。
「事實上,我從未見過像電痙攣療法這樣成功的精神病治療方法。」——維克拉姆·帕特爾(Vikram Patel)
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維克拉姆·帕特爾(Vikram Patel)說:「事實依舊沒變,電痙攣療法是一種非常好的治療方法。這是一種治病救人的療法,是我們精神病學中少有的治療方法。事實上,我從未見過像電痙攣療法這樣成功的精神病治療方法。」
2008年,在北卡羅萊納州UNC醫院(北卡羅萊納州大學醫院),一名重度抑鬱症患者準備接受電痙攣療法治療。圖源:Getty Images
在一項研究中,75%的重度精神抑鬱症患者平均接受7次電痙攣療法後,病情便能得到徹底緩解。
2004年,由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資助的電痙攣療法研究聯盟(CORE,Consortium for Research in ECT)的一項研究發現,通過標準問卷的測算,在253名重度精神抑鬱症患者中,238人(94%)的抑鬱癥狀顯著減輕;共有189名(75%)患者平均接受7次為時三周的電痙攣療法後,病情得到徹底緩解。10名患者(4%)由於記憶力或思維混亂問題退出。
(www.ncbi.nlm.nih.gov/pubmed/15119910)
相比之下,比如我所服用的抗抑鬱葯通常僅對三分之二的抑鬱症患者(66%)有效,且僅有三分之一(33%)的患者病情得到緩解。關於電痙攣療法的潛力,卡迪夫大學的臨床教授喬治·基洛夫(George Kirov)於2017年寫道,「如果精神抑鬱患者在電痙攣療法的療程中沒有得到改善」,他會試圖「找出我們哪裡做錯了」。
電痙攣療法對孕婦和老年人甚至也可能適用。這兩種人群有較高的抑鬱風險,但通常不能服用抗抑鬱藥物。
為這篇文章搜集資料時,我和幾位朋友和家人討論了電痙攣療法。每一次,我都收到了相似的回應:「他們(醫院)還這樣做嗎?!」
這種反應體現了懷疑、恐懼和(我敢說是)震驚。這是可以理解的。即使沒有看過電影《飛越瘋人院》或讀過西爾維亞·普拉斯(前文提過,自傳體小說《鐘形罩》記敘了她精神分裂發作後接受電療的經歷)的傳記,對於一般人來說,電擊更像是謀殺而非治療。
電痙攣療法的污名不僅有害,而且還會阻礙患者的康復。
但是,電痙攣療法給人們的印象是野蠻、痛苦和洗腦的療法,這種印象會阻礙拯救那些身處危重疾病中的患者。正因為如此,不僅醫院不太可能引入電痙攣療法,而且很有可能從中受益的人甚至對它不屑一顧。電痙攣療法的污名不僅有害,而且還會阻礙患者的康復。鑒於自殺和抑鬱症成了世界各地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我們需要一切能得到的支持。
人們對電痙攣療法的興趣正在回歸。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人決定接受電痙攣療法治療。2015年至2016年間,英國共進行了22,600次電痙攣療法會議,比2014年增加了11%。電痙攣療法還加入了更多選擇性電療法,如深層腦刺激(DBS)和經顱磁刺激(TMS),這兩種療法在抑鬱症、帕金森病和其他精神疾病的治療中越來越受到支持和普及。
(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17/apr/17/electroconvulsive-therapy-on-rise-england-ect-nhs)
就我而言,萬一我的抗抑鬱葯開始失效,且病情惡化,而此時我能有前景光明的替代療法,那麼我會感到十分欣慰。
雖然很少有人理解電痙攣療法的工作原理,但它通常被看作是重新啟動計算機。 大腦的線路隨之會被刷新。
也許是時候適當轉變電痙攣療法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了。
往期文章: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一家過去時的書店
※未來體育賽事作弊手段:改寫遺傳密碼
※又一例手臂培養移植耳朵的手術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