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說想去當明星,你會支持嗎?
小孩子,思想都很天馬行空。最愛想的就是長大之後要做什麼?
偉大的科學家、有成就感的建築師、辛勤的老師、看起來很帥的醫生、酷酷的警察……當孩子跟你說:媽媽,長大以後我要當科學家。這個時候你一定會鼓勵孩子:好孩子,那你可以努力學習了,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偉大的科學家。
為什麼你會鼓勵孩子?因為剛才說的那些職業,都是被人尊重、被人敬佩的。但如果孩子對你說:媽媽,長大以後我想做一個明星。你會是何種反應,驚訝?反對?禁止?還是鼓勵?
兒童心理專家繆卓錦表示,孩子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永遠帶有它的社會性和歷史背景,比如二百年前可能是「金榜題名」,五十年前可能是「工人」,三十年前是「科學家」,是這個社會影響了孩子的答案。
孩子們的「時髦」理想也引起了家長的關注,有些家長認為,應該支持孩子的想法,尊重他們的興趣;有些家長覺得不知所措,覺得與自己的期望和傳統職業相差太遠;還有的家長則十分擔憂,認為娛樂化、低俗化的信息正在對孩子的價值觀造成不良影響,使他們長大後難以承擔起國家和社會的重任。
近日,學姐與北京師範大學亞太實驗學校六年級教師徐翠色討論了這一問題,她表示,孩子想成為明星並不一定是壞事,但是一定要給孩子適當的引導,幫助他們反思為什麼樹立了這樣的理想,追求理想從根本上要注意什麼。「小學六年級時孩子從兒童期進入青少年期,在這一時間點對孩子進行理想教育十分重要。」
徐翠色表示,學校通過問卷對孩子們的理想進行了調查,發現部分班級有20%左右的孩子希望長大後成為明星。在「志當存高遠」主題微班會上,她帶領班級同學圍繞這一統計結果進行了討論。「有些孩子說想做明星是追求名利,貪圖享受,不應該樹立這樣的理想。但想當明星的孩子卻表示,其實樹立這一理想是因為喜歡展示自己,我對這樣的初衷進行了肯定。經過討論,孩子們學會了尊重他人的理想,也消除了互相之間的誤解。」
同時,徐翠色通過讓孩子們交流選擇不同理想的原因,引導他們思考追求理想的核心。「孩子們在討論中自然而然地說出,追求理想一方面要從自身興趣出發,另一方面也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在微班會的最後,徐翠色帶領孩子們朗誦了《少年中國說》。她回憶:「孩子們那一次朗誦特別有氣勢,對家國情懷有了更深的感悟。」
微班會結束後,徐翠色進一步對班裡一名想成為明星的學生進行引導,「有一次,這名學生特地把班裡的椅子都擺好,避免同學們被絆倒,我立刻表揚了她,鼓勵她長大之後一定可以成為品德優異,真正會發光的好明星。在班級里,她越來越自信了,也更加會為他人著想。」
北京師範大學亞太實驗學校教育處主任趙彬強調,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是我們工作的核心任務,但育人是其中更為關鍵的一步,無論在哪個教育階段都應該把育人放在首位。
因此,從2017年9月起,亞太每天實行20分鐘的微班會,利用微班會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健康的心理,成為懂得感恩,有責任,有愛心,有理想,嚴於律己,會進行自主管理、自覺學習的學生,引導學生形成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趙彬表示,傳統的每周一次的班會時間其實遠遠不夠,而通過每天20分鐘的微班會,班主任與學生的接觸更多,更加貼近學生。
在亞太教育浸潤生命的辦學理念下,老師要起到價值觀引領的作用,讓生命啟迪生命,在日常教育的點點滴滴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趙彬介紹,學校編寫了《美麗的生命》系列教材,老師可以依託教材確定微班會的主題和內容;同時,微班會並不完全是老師「唱主角」,有些主題或內容有時也會讓學生參與提出方案,自主設計活動。
徐翠色表示,除了感恩教育、責任感教育、理想價值觀教育等全年級統一的重要主題,班主任也可以靈活選擇主題,通過微班會更及時,更有針對性地解決班級中的問題。「比如我發現有些孩子學習時不夠專心時,就組織以『專心學習』為主題的班會,而發現學生出現一些言語上的摩擦,不懂得如何溝通時,也通過微班會討論人際交往問題。」
趙彬表示,微班會專時專用,是學校思想教育的主陣地,是落實學校生命浸潤課程理念、進行立德樹人的有效方式。「在『志當存高遠』主題微班會上,就有孩子談到自己以楊利偉為榜樣,希望為國家民族做出貢獻,讓我們老師也覺得很欣慰。」
在學姐看來,平凡的崗位也能對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反思樹立理想的初衷,不被社會中一些不良干擾誤導,選擇適合自己的有價值的道路。如果想做明星,也要努力成為充滿正能量的優秀社會榜樣。
你能否接受孩子長大後想做網紅?
到下方留言區說出你的看法吧。
文│新京報記者 馮倓秋
※揪心!14歲懷孕,15歲生孩子,為何他們管這叫時尚?
※12歲女孩用文言文寫出二胎心聲:「顧稚子,勿忽長!」 如何讓大寶感覺幸福滿滿?
TAG:學習公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