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壽之鄉 祈福之地

長壽之鄉 祈福之地

你來,我在。一卷詞,一杯茶。

聽,琴聲緩緩。

我是我,我是湡水文苑。

在詩詞歌賦散文小說中,歡迎你的到來。

長壽之鄉 祈福之地

------美麗的欒卸村

作者:李保江

邢台市沙河市白塔鎮欒卸村,地處河北省南部的太行山東麓山前台地,東距沙河市區20公里。北距邢台市35公里,南距武安市20公里,南鄰武安市礦山鎮,西鄰冊井鄉,欒卸村東南有邢峰公路(222道)從村邊穿過。古村遺址、古閣遺址、古碑、古墓遺址、古台階、古寺廟、古戰場,訴說著許許多多古老的故事。

欒卸村現東西長約2000 米、南北寬約1000 米,現有人口 800 戶,3300餘人,均為漢族。村落周邊有耕地 10000 余畝,山坡 5000 畝,銀杏林地約 15000畝,150萬株,是華北最大的銀杏林。

欒卸村在地質結構上屬於中國東部新華構造體系太行山穹褶帶中部,村落三面環山,一面臨河,呈東西長、南北稍窄的長方形盆地狀。西部、西北部為太行山腳下余脈的山崗,在西北部有發源於柴關鄉的杏花村的易陽河,自該村西北方向入欒卸村南村,東出流入武安邑城,季節型河流,平時乾枯無水,遇豐水時期泄洪。

古易陽縣城邑城(舊址在現欒卸村東三華里古易陽縣遺迹尚存處)。現存春秋戰國到漢代古城舊址即西城牆,高約2.5-3米,寬5-6米,長15-20米,文化層深約0.6-1.5米,採集物有泥質灰陶缸,盆殘口沿、陶盆、窗瓦等地下排水陶管。

欒卸村公元前621年建村,屬晉管轄。晉襄公封公子雍為邑城郡主,公元前573年晉悼公繼位,深諳權謀之術。掌控大權,尤其是獲得了國人的廣泛支持,六卿欒書孤立無援。僅半年,晉悼公再度閱兵,欒書「失蹤」,其實他是投奔其老主邑城郡公子雍,公子雍害怕晉悼公治罪於他,讓欒書在城外居住,說城外山清水秀,西靠太行,村南村北各有一條河流交匯於村東。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年豐民和,舊時是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馬幫駝隊川流不息。因此客棧、飯館人來人往,熱鬧非凡,故稱長壽店,可養老,欒書無可奈何,就住在了邑城城西長壽店,終老於長壽店,其兒子欒黶作風強悍霸道,幾乎得罪了當時的所有家族。但悼公在位的15年間,對於欒黶基本採取了一種既不予以重用、又不計較其過錯的態度,公元前552年欒黶死,《左傳》記載比較模糊。欒魘死前是否也來投奔其父欒書,死在長壽店,可以去考證,趙窯村西有疙瘩嶺,也俗說是將軍墓,是不是欒姓將軍的墓,不得而知,後長壽店慢慢叫欒魘-欒堰-欒卸。後人可去考證。

村東一里有「大井上地」遺址,村民蓋房時發現大石碾、古錢幣。村東有舊井,現在「莊戶地」。相傳,因村出了龍駒寶馬,有寶不獻,犯了欺君之罪,滿門抄斬,當時有一個男孩在很遠的姥姥家,逃過一劫,留下根苗,到明朝燕王掃北時把欒姓村民被斬殺,但欒卸村名一直沿用下來。明移民時有李,劉,王,范等姓先後遷此居住,後逐漸發展成多姓氏村落。

在實地調查中,據村中老人口碑相傳,說欒卸村興於隋唐時期,在村南官道上有城隍廟,廟旁有官設茶棚,由今欒卸村東一里處得意村李姓人在官道茶棚管理事務,唐朝得意村李君羨,被封驃騎將軍,其後人在此定居,這裡綠樹環繞、青山橫斜、泉水清澈、百鳥相鳴,猶如一幅美妙的山水畫。出自新唐書*列傳第十九。據地方史專家研究和地方文獻的記載:明代永樂初年,明政府為解決因戰爭造成的人煙稀少,土地荒蕪的問題,頒布實施了「屯田」「移民」政策。明永樂年間(1403-1424),李姓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李氏家譜》記載:明代永樂初,始祖諱李士林從山西洪洞遷居欒卸村,至今已經有600餘年的歷史。

欒卸村不僅保存著大量的古遺址,還保留下來自明萬曆到民國期間的廟宇,有關帝廟、觀音廟、土地廟、馬神廟、虛黎堂、五賢祠,城隍廟,都司廟,奶奶廟等。說明該村有著較濃厚的民俗文化和民間祭祀文化。明清時期,邢台稱謂順德府,欒卸為畿南重地。店鋪如林,商賈如雲,日進斗金,富甲一方。煙火萬家,客商輻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壽 的精彩文章:

想長壽就看看: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醫院是廚房
如何念誦長壽佛長咒

TAG:長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