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前文明的圖書載體材料
倉頡
第二人生(明日版)
五月天
00:00/05:01
16
05-2018
今天夢是空的於是選擇用知識填充。
導讀:華夏殷商時期發明了文字,而文字的書寫材料卻一直都是一個難題,直到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後,才使得紙得以推廣,而紙的發明也結束了古代簡牘繁複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那麼,在無紙時代,中國的圖書載體材料經歷了怎樣的更迭變換呢?
紙前文明
人類文明離不開語言和文字,同樣也離不開記載和傳播文字的載體。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我們的祖先在創造漢字的同時,先後嘗試使用了陶器、甲骨、青銅器、樹葉、獸皮、石碑、磚瓦、竹簡、紙等文字載體。在這些文字載體中,要數甲骨、青銅器、竹簡和紙,對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紙作為一種新的文字載體,又一次代替了竹簡,登上了歷史舞台。紙的使用,使文字信息傳播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它成為推動中華文明向前發展的第二次重大革命。在此之前,被稱為紙前時代。
陶器
人們普遍認為,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標識,所以甲骨便是最早的圖書載體。但從江蘇省高郵龍虯庄遺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遠上千年,該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雖然記載在陶器上的文字元合不如甲骨文那樣已經有差不多的文字體系,但也能反映出當時人們生活的情景。因此,最早的圖書載體,很有可能不是甲骨,而是陶器。
陶文有兩種:第一種是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原始文字」,雖然還不能確認這些文字具體是什麼含義,但已具有一種「標記」和「表號」的性質,被認為是漢字的最早雛形;第二種是戰國時代陶器上的文字,一般只有幾個字,大多是印文,內容為人名、官名、地名、督造者名,吉祥語和年月等。
甲骨
中國古代占卜時用的龜甲和獸骨。其中龜甲又稱為卜甲,多用龜的腹甲;獸骨又稱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豬、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稱為甲骨。
通常使用甲骨來進行占卜,用金屬工具在甲骨上鑽出圓窩,然後用火灼燒甲骨,根據甲骨反面裂出的兆紋判斷凶吉。
中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出現占卜用的甲或骨,至商代甲骨盛行,到周初或更晚仍有甲骨。商周時期的甲骨上還契刻有占卜的文字——甲骨文。
青銅
到了周代(公元前1046-公元前249),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青銅器作為一種新的文字載體代替了甲骨的地位。隨之又產生了一種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主要用於記載祀典、賜命、詔書、征戰、盟約等活動或事件。金文早在商代就開始出現,但它到了周代才被廣泛使用,青銅器作為文字載體前後也延續了800多年。
玉石
玉簡
石碑
簡牘
簡牘,中國古代書寫用的竹簡和木片,為未編成冊之稱。實際是幾種東西的總稱,指的是竹簡、木簡、竹牘和木牘。在紙發明以前,簡牘是中國書籍的最主要形式,對後世書籍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今日,有關圖書的名詞術語、書寫格式及寫作方法,依然承襲了簡牘時期形成的傳統。
到了戰國時期,這時候青銅器作為的文字載體,已經很難滿足人們的對日常文化生活的需要。一種新的文字載體開始登上了歷史舞台,它就是被認為是文字平民化的使者——竹簡。在竹簡使用之前,不管是甲骨文還是金文,只能局限於上流社會使用。只有竹簡成為一種廉價、輕便的文字載體,文字才得以廣泛的流傳和使用。
直至魏晉時期,前後經歷了800多年,竹簡才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可以說,竹簡作為一種文字信息傳播的載體,無疑是推動中華文明向前發展的第一次重大革命,也對人類文明起到了重大作用。
縑帛
中國古代以絲織品為記錄知識載體的。一般稱為帛書,也有人稱為繒書;因其色白,故又稱之為素書。縑帛文獻約起源於春秋時代,盛行於兩漢,與簡牘以及其後的並存了很長一段時期。
縑帛柔軟輕便,幅面寬廣,宜於畫圖,這些都是簡牘所不具備的優點。但其價昂貴,普通人用不起,而且一經書寫,不便更改,一般只用為定本,所以縑帛始終未能取代簡牘作為記錄知識的主要載體。到晉代紙普遍使用後,縑帛雖仍在使用, 但基本上是作為某些文書以及書法、 繪畫的寫繪材料。
THE END
無論古今中外,對於書,人們總給予最高的肯定與特別的關懷。
人類許多偉大的創造,大都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過程,並聚合無數人的心力,時刻成長、壯大,圖書也不例外。以我們中國為例,它至少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發展歷史,其間人們所投入的智慧與勞力,更無與倫比。圖書在迭次的創造改進,才有今天的面貌。而紙前文明,便是改進過程中的一段重要經歷。
部分文字及圖片資料源於網路
今天也是沒做夢的四喜。
今天也是求關注的四喜。
TAG:四喜今天做夢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