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帝三大雄圖之三:組艦隊遠赴西洋,宣揚國威
明成祖第三大雄圖壯舉是命鄭和率艦遠赴西洋,明令是宣揚國威。許多史家都說朱棣此舉是暗中追查建文帝下落。成祖最初亦有此意,惟恐非主要原因。成祖既定鼎天下,建文帝再無力抗拒,是否尋到侄兒皇帝除滿足好奇心外,無關要旨。而前後出洋多次耗時達二十多年,應有更強烈理由促使他不厭其煩、不惜巨資一訪再訪異域。
朱棣有種武唐太宗為天可汗之野心,要萬國來朝,展視自己能力。向父親朱元璋表示自己確有偉大帝王稟賦,藉此說父親選錯繼承者。近年亦有一種新說法,可資佐談。說朱棣得位不正,恐死後在陰間無面目見父親,要探索世上各種宗教對死後幽冥世界的描述,故派鄭和到各地採納不同宗教觀,以紓解心結。
鄭和(1371–1433)雲南回族人,本姓馬,洪武時部族為明軍所敗被俘,入燕王府,後為太監被賜姓鄭,隨朱棣起兵而為朱棣寵信。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通使西洋,隨員二萬七千多人,出洋大小船隻達二百餘艘,其中艨艟巨艦船長四十四丈,可容千人。哥倫布到美洲之船艦與之相比,猶如一小救生艇。可以想像鄭和艦隊其實是整個浮在海洋的城市,緩緩在水天相接,在一望無際滔天巨浪中破浪而行。怒海浮城,何等壯觀?
盡毀皇家遠航紀錄事出可疑
鄭和於成祖在生之日出海六次,前後相距二十二年。鄭和曾在福建長樂天妃宮立碑,記載此六次航海經歷。之後第七次是朱棣孫子宣帝朱瞻基所命,距第一次出海廿八年,據說其中一隊艦隊卻永遠沒有回來。他在第七次回國途中病逝,終年六十五。鄭和隨員馬歡著有《瀛崖勝覽》,費信著《星槎勝覽》,鞏珍著《西洋番國志》,記述所到各地風土人情。
艦隊出洋之前,籌辦周密。先搜集一切與出海有關知識史料,如探索到印尼原始森林,伐二百多株參天巨樹回來,以原木做巨艦桅杆。用大木排上鋪泥土,漂浮海上種蔬菜,又發豆芽,解決長期在海上有新鮮蔬菜吃問題,避免水手患敗血病。更有有完備星圖,航海圖志。鄭和為回教徒,懂外語,徵得當時阿拉伯航海家協助。又得益前朝元代建立曠古龐大蒙古帝國,取得積累域外知識為前代所無。鄭和在啟航前培訓不少各地各國語言人才,以為沿途各地翻譯。艦上有各類文士、畫師及科學人才隨行。除了駕船水手,還有生活上所需各種傭工,木工、廚司等下人,當然尚有雄壯軍隊隨行。
一般遠洋者都不帶同女子,但鄭和的艦隊有說還帶有官妓,用作伺候沿途各地願隨艦回南京的異地國王和王公大臣。一說這批女子後來不少懷孕,艦隊到了當時商貿發達富有的威尼斯,賣給當地貴族富人做女傭,使她們重過陸上生活。據說二萬多人出海,只有萬多人回國,報稱他們都遇上巨浪葬身魚腹,或途中染上瘟疫而死。但近人考據卻另有故事,原來不少隨行人員拍岸取水或與當地土著交往後,逃離艦隊,再不上船回航,與土女結婚生育子女,落地生根。所以此後無遠弗屆,世界各地都有華人足跡。
鄭和下西洋之意義重大,但當時幾乎全部大臣反對,認為虛耗大量金錢人命而國家無所得益,出海絕無意義應予禁止。鄭和艦隊載有史官,有極詳細的航海日誌,原存於皇宮,後來兵部侍郎劉大夏下令燒毀全部紀錄,使後人無可查閱。事實上明朝隨即頒下海禁令,嚴懲國民私自出海,違者斬;並毀壞全國所有可以出洋大船巨艦,把出海遠洋視為國家瘟疫。
今日,有學者認為鄭和艦隊事實上已回航整個地球,遠到南北美洲、非洲、甚而南極,已繪出完整的世界地圖和前赴各地的航線(注)。當時若把這消息公諸於世,對國家有什麼影響?當有大量百姓逃離大明,四散世界七洲三洋各地。明朝將失去大批耕作農民,無人完糧納稅,亦無充足人口當軍隊保衛國家,會迅即亡國。燒檔案、毀巨艦、禁出洋,當時莫名其妙,現在可知大概!
※1920年代家長間的流行:擁有一個懸在窗外的戶外嬰兒籠
※三國英雄今何在?曹操墓、劉備墓、孫權墓一探究竟
TAG:奇人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