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張旭秘傳「九用」——完整、有效的用筆技法

張旭秘傳「九用」——完整、有效的用筆技法

免費閱讀更多書法文章

歡迎分享

關注後點擊「見面禮」領書法資料

在韓方明《授筆要說》和張懷瓘《玉堂禁經》中,只有九種用筆方法,數量很少。那在實際書寫中,究竟夠不夠用呢?我們來深入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1.筆心的狀態

我們知道:「筆心為帥」,所有用筆動作,歸根到底都是使用筆心。

筆頭是一個圓錐形,如果筆心很小,就等於圓錐形的中軸,現在的毛筆,筆心太大,你用筆時要想像中軸的狀態,為了圖片清楚起見,我這裡用一個中等筆心做例子。

你看,筆心的狀態只有三種:垂直、傾側和彎曲。其中傾側這一種,只有在空中才可能。因為毛筆是軟的,一下到紙面,就會彎曲。所以真正起作用的,只是垂直和彎曲。

筆心一彎一直,稱為一個來回,或者一次起倒。書法上的動作,其實都在不斷地做著起倒。

2.起筆的動作

先來看看起筆時筆心可以做什麼動作。起筆就是筆鋒怎樣下到紙面。從筆心的角度看,只有兩個可能。一是筆心直下,二是筆心側下。有沒有第三種情況呢?沒有。

2.1筆心直下:馭鋒

筆心直下紙面,就是使尖鋒接觸紙張。「九用」中稱之為馭鋒。九用之三說:三曰馭鋒,直撞是也;有點連物,則名暗築,目、其是也。

馭鋒就是直撞,如果連住其他筆畫,又稱暗築。

《玉堂禁經》以「目」、「其」這兩個字為例子。這兩個字中間兩橫的起筆,連住了左邊的一豎。所以你無須做什麼動作,你做了也看不見。下筆時,可以簡單地用「直撞」下筆。

下筆後,如果想粗一點,可以來回摩擦一下,這樣就可以把筆毫拉開一點,稱為開鋒。開鋒時手腕來回搖動,用的技法是衄鋒。

2.2側鋒下紙,先取分數

第二種情況,是側鋒下紙,筆鋒側下紙面,目的是使用副毫,這時候就要決定使用一分筆、二分筆還是三分筆。

選擇分數用什麼動作呢?當然是下蹲。彎曲筆心的動作,稱為蹲。

《玉堂禁經》說:四曰蹲鋒,緩毫蹲節,輕重有準是也。「一」、「乙」等用之。

你看王羲之《蘭亭序》這個「一」字,在起筆階段逐漸下壓筆心,取得側鋒二分筆,然後開始行筆。

2.3改變方向:衄鋒

如果起筆用兩面換、三面換,或者是藏鋒蠶頭等等,這就要變換方向,

變換方向用衄鋒,習慣上稱為換筆心。只要把筆心(或者說把筆管尾部)扭向你要的方向,行筆方向就改過來了。

《玉堂禁經》說:六曰衄鋒,住鋒暗挼是也,烈火用之。

簡言之:

筆心直撞紙面起筆,是馭鋒。

筆心側下起筆,可用蹲鋒取分數。筆心的彎曲度決定線條的粗細。

衄鋒改變筆心的方向,起筆時兩面換、三面換、藏鋒蠶頭等,都可以用衄鋒。

3.行筆動作

起筆後就是行筆,筆心在行筆時有幾種情況呢?也是兩種:一是用尖鋒行筆,二是用側鋒行筆。有沒有第三種情況呢?也沒有。

3.1尖鋒行筆:趯鋒

尖鋒行筆,古人稱為「豎管直鋒」。由一連串的圓點組成線條,古代稱之為鱗勒。這種線條邊緣理念上是毛的,鱗片排列的疏密是可以控制的。只要下壓的力量很大,尖鋒就會發生跳躍,所以又稱為趯鋒。

《玉堂禁經》說:「七日趯鋒,緊御澀進,如錐畫石是也。」「緊御」原來的意思就是緊緊地控制住馬,「澀進」不是疾行。最要緊是下壓力量大,好像用錐子畫石頭。

在書法中,尖鋒線是純骨線,經常和側鋒線交叉使用。《陰符經》這本貼使用很多尖鋒線,造成堅強挺拔的效果。

3.2側鋒行筆:挫

側鋒行筆,是一連串類似燙斗的點所組成,根據你下蹲的力度大小,筆心彎曲度就不同。從一分筆到三分筆,側鋒線有不同的粗細。側鋒行筆稱為挫,可以拖,也可以推。因為尾巴是筆腰的痕迹,好像折斷的木頭,所以叫斷筆。

虞世南《筆髓論》說「橫毫側管則鈍慢而肉多」,側鋒線是肉線。因為粗細變化大,形態多,所以書法作品中大量使用。

3.3尖鋒線和側鋒線的互用

初學書法,往往一根線只用一種鋒。到後來,就會注意尖鋒線和側鋒線互出,骨肉相濟。而熟練的書法家,在一根線中都會變換用鋒。

你看褚遂良《陰符經》中「靜」字這兩橫,或者「道」字的一豎,都是尖鋒、側鋒並用的。

簡言之:

行筆只有兩種情況,尖鋒行和側鋒行。

尖鋒行筆稱為趯,豎管直鋒,寫出來的線條又稱鱗勒。

側鋒行筆稱為挫,橫毫側管,寫出來的線條稱為斷筆。

4.收筆的動作

《玉堂禁經》有三個收筆動作。這就是斷尾用挫筆,圓尾用頓筆,尖尾用揭筆。

這裡要先講講《玉堂禁經》的用字。「九用」的名稱,有六是「鋒」,三個叫「筆」。凡是稱為「鋒」的,都是指某一個使用筆鋒的動作,凡是稱之為「筆」的,指完成一個筆畫的動作。就像我們平時說「我寫完一筆了」,意思是整個筆畫完成了。

4.1斷尾:挫筆

第一種斷尾,用挫筆收。「挫」比較特殊,當它作為側鋒的行筆動作,是可拖可推的,但用來收尾時,就只用推。

《玉堂禁經》說:二曰挫筆,挨鋒捷進是也,下三點皆用之。

「挨鋒捷進」就是快速推進。唯有這樣,才有漂亮的斷筆效果。

從理論上說,側鋒行筆本身就是挫。但收尾斷筆效果好不好,靠得是最後一下快速推進。所以「九用」稱「挫筆」不稱「挫鋒」,是強調最後收尾的作用。

《玉堂禁經》舉例所說的「下三點」,也是這個意思。你看這個「經」字的下三點,一下筆就開始收筆。這種點我們稱為挫點,幾乎沒有行筆階段。下筆立即一挫結束,凸顯挫筆的收尾作用。

要注意,挫筆可以用在任何筆畫的收尾。橫豎撇捺都可以。

4.2圓尾:頓筆

第二種收筆動作,是頓筆,收圓尾。他的效果,就像王羲之「懷」字一豎的尾巴。

《玉堂禁經》說:一曰頓筆,摧鋒驟衄是也,則努法下腳用之。

這種收筆,是用尖鋒一去一回,推前又扭回。

你看王羲之這個「引」字,左右兩豎的收尾都是圓形的。右這一豎行筆用挫,有很明顯的痕迹。這時候,側鋒在紙面上,沒法轉圈,一轉筆鋒立即絞起來了。「摧鋒」就是要把尖鋒推到前面,然後「驟衄」,快速扭回,就成功了。

我在26課提出一個思考題問各位。如果把頓筆動作做得很小,會有什麼結果呢?答案很簡單,頓筆動作越小,圓尾當然也跟著縮小。小到跟行筆粗細一樣,這時候尖鋒幾乎是沿著直線往前又回縮。結果尾巴好像掛著半滴水珠,書法上叫「垂露」。

4.3尖尾:揭筆

最後一種,揭筆,尖尾巴。

揭筆有兩個動作:先結束行筆中線,換向,以尖鋒收尾。

《玉堂禁經》說:九曰揭筆,側鋒平發,「人」、「天」腳是也,如鳥爪形。

以王羲之「天」字一捺為例,我們看到尾部的尖鋒是向下的,為什麼會這樣呢?整條線手腕是右左右左。

第一個右左,是起筆和行筆,第二個右左是收筆,包括側鋒和平發。

類似於這樣的捺筆,如智永這個「念」字一磔,尖鋒不在上而在下,都是用揭筆收尾的。

知道了揭筆,智永這個「菜」字撇捺的寫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尖鋒到尾

揭筆也可以用於橫豎收尾,收完後就有一個尖尾巴。

如果揭筆的幅度非常小,沿著行筆中線下來,這樣的收尾,稱之為「懸針」。

收尾時如果筆毫鋪得太開太扁,揭筆可以和按鋒一起用。

《玉堂禁經》說:八曰按鋒,囊鋒虛闊,章草磔法用之。這裡囊鋒虛闊,就是收鋪開的筆毫。

王羲之《蘭亭序》中的「不」字的一磔,形狀很奇怪。我們現在知道,這就是先按後揭的。

後世運用這種方法最出名的當屬顏真卿,他晚年的捺筆又稱燕尾,確實是王羲之的傳人。

請大家注意,「按揭」是以掌心左右為標準,左揭腕就是手腕向右,掌心向左,右揭腕就是手腕向左,使掌心向右。

《玉堂禁經·結裹法》說:夫言左右揭腕之勢者,「令」、「人」、「入」等字是也。他所舉的這些字,就是撇捺的收尾要用到揭腕。

拿「人」字來說,左邊是一撇,寫到尾巴就是「左揭腕」。右旁是一捺,一波三折,收尾是「右揭腕」。這裡有個問題:「右揭腕」掌心翻向右方,為什麼不叫「按」呢?因為這時候是整個筆鋒正在向上離開紙面。凡是向上方習慣稱為「揭」,所以叫它「右揭腕」。如果掌心翻向右方是向下,那才稱為叫「按鋒」。

我們以前講過一個動作,叫搶,譬如挫筆收尾後,橫筆是掌心向右七號位搶出,豎筆是掌心向左,三號位搶出。因為都是往上方離開紙面,所以豎筆的搶,就是左揭腕,橫筆的搶,就是右揭腕,而不說「按」。

5.九用總結

現在可以總結了。一根線條,我們知道有三個部分:起筆、行筆和收筆。

起筆有尖鋒直下,有側鋒蹲下取分數。行筆可以用尖鋒趯,也可以用側鋒挫。收筆有用尖鋒的頓筆圓尾,有用側鋒的挫筆斷尾。還有揭筆尖尾,揭筆可以和按鋒一起用,如果要線條姿態多變,那就可以多用衄鋒。衄鋒是改變筆心方向的技法,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用。如果要連接其他筆畫,踆鋒是有效的辦法。

讓我們重新回憶一下「九用」的故事。一千二百多年前,唐德宗貞元十七年,就是公元801年,韓方明投入張旭弟子崔邈門下,學習書法。崔邈說:「而至張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勢,更備九用,則萬字無不該於此,墨道之妙,無不由之以成也。」

確實如此,「九用」是完整、有效的用筆技法。

本節要點:

回顧「九用」的內容。

垂露和懸針的寫法。

左右揭腕和按鋒的關係。

思考題:

使用側鋒稱「挫筆」不稱「挫鋒」,為什麼使用尖鋒反而稱「趯鋒」不稱「趯筆」?

既然「揭腕」有左右之分,那麼「按鋒」可以分為左按鋒和右按鋒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耘廬 的精彩文章:

朝鮮書聖的書法,不多見!
怎樣才能寫出獨特的行書?

TAG:耘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