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中日關係應超越「包圍網」「崩潰論」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右)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左)合影
日本《朝日新聞》5月17日發表了該報編委吉岡桂子的題為《日中關係今後應超越「包圍網」和「崩潰論」》的文章。
又會有朱?從中國來到日本,上一次還是11年前。在來日出席日中韓領導人會議的同時,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年來首訪日本,朱?就是他帶來的見面禮。
有關朱?的新聞勾起了作者的一段傷心回憶。
2012年春,日中韓領導人會議在北京舉行。朱?原本是一種在日本、中國、朝鮮半島等東亞地區生息繁衍的鳥類。但是在日韓一度滅絕,目前兩國的朱?都是中國朱?的後代。將朱?作為三國合作的象徵再合適不過,於是會議上就中國向日韓各贈送一對朱?達成共識,我們也掌握到了舉行相關儀式的信息,並做了特別報道,但在最後關頭卻因中韓之間發生的糾紛而未能實現。
加之當年秋天日本政府對尖閣諸島(即我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本報注)實施國有化,日中關係開始惡化,甚至有關珍稀物種保護的合作也告吹。此次重啟合作也是希望改善日中關係的中方意志的體現。
習近平政權的強硬外交曾導致中國與包括日韓在內的鄰國關係惡化。在進入第二個任期後,中方正在試圖作出修正。日本也從去年開始摸索如何穩定雙邊關係。
望一眼首腦會談的共識便知,肯定會有朱?的內容。李總理說的是「重回正常軌道」,但某位日本高官卻用了「清理庫存」這個詞。這是因為被打入冷宮的政策終於又見了天日。
我查了一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在全國性報紙上的含有「中國包圍網」表述的文章數量,《朝日新聞》是106篇。據日經Telecom21資料庫的統計,《產經新聞》有216篇之多,《日本經濟新聞》、《讀賣新聞》和《每日新聞》分別有129篇、108篇和82篇。其中大約五到六成出現在安倍第二次擔任首相後,也就是2012年12月以後。
但是,一年前我開始在曼谷常駐,切身感受到了「包圍網」一詞在亞洲各地正變得愈發空洞。誠然,各國對日本的好感度都很高。但中國並不是一個可以僅憑好惡打交道的對象。考慮到巨大的市場和歷史淵源,各國在關乎本國國運的對外交往上,當然要作出有利於本國利益的選擇,不能簡單地用反中親日、親中反日來區分。
這7年里,中國雖然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經濟規模(以美元計價)卻增長了超過50%,達到日本的2.3倍。這似乎與甚囂塵上的「崩潰論」形成了此消彼長的關係。而且到訪日本的中國人數量也激增至此前的7倍。
李克強在與安倍首相共同出席記者會時回顧了30年前訪日的情景,表示當年的記憶至今仍在腦海中揮之不去。對中國的領導人來說,與日本的交往是政治上的敏感話題。在關係惡化時可能就不記得了,但在想要改善關係時就會被拿出來說。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來的客人多了總是好事。即便有摩擦,也能留下真實的記憶。
反倒是十年里訪華人數減少了三成的日本人正在脫離現實。我們似乎錯過了知曉對方、映照自己、重繪自畫像的機會。
想一想,羽田機場的國際化以開通赴首爾的班機為開端,之後又開通了前往上海的航班。推動這一切的是大約20年前創立日中韓領導人會議機制的小淵惠三首相。對於總被要求給予特殊對待的美國的批評,日本也做好了準備,政府絞盡腦汁給出了一個「(羽田到上海)比羽田到石垣島還要近,相當於國內航線」的理由。
這樣近的距離是產生摩擦和緊張的因素,也是促進交往的機會。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陶醉於「崩潰論」和「包圍網」,而是要具備從交往中緩和威脅的智慧。
※「石榴外交」!親歷者講述中國伊朗軍事學術交流中的趣事
※伊朗歐盟會談尋求保留核協議 歐盟欲挽救協議
TAG:參考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