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玩轉「核雙標」?美媒披露:美國邊倡棄核邊擴核武庫

玩轉「核雙標」?美媒披露:美國邊倡棄核邊擴核武庫

共同社報道稱,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地時間16日在白宮對媒體表示,擬堅持在計劃於6月舉行的史上首次美朝首腦會談中要求朝鮮實現無核化的方針。美國政府高官表示首腦會談有望舉行,但同時估計雙方談判形勢將十分嚴峻。

當前,實現半島無核化已成為主流聲音,儘管各方對其內涵的認知有所差異。然而,輿論注意到,在極力倡導棄核的同時,美國自身卻在暗中拓展核武庫。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4日就發表文章稱,美國已接二連三地宣布,將斥資數十億美元修建更新和擴大美國核能力所需的工廠。

有輿論認為,美國此舉背後原因耐人尋味。

美國《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削減核武決心早已喪失

根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披露,10日晚間,五角大樓和美國能源部宣布,計劃在南卡羅來納州薩瓦納河核工廠開始建造下一代核武器所需的關鍵部件。其想法是,改變一個建了一半、問題成堆的綜合體的用途——原本打算在此將老舊核武器變成反應堆燃料,為美國城市提供照明。現在,該設施將被用於使美國日益老化的核武器恢復活力以及形成新造數百枚(核武器)的產能。

南卡羅來納州薩瓦納河的核工廠(路透社)

有輿論注意到,此前,美國亦始終未減弱核武器發展力度。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就曾報道稱,五角大樓加快發展「核武版」F-35聯合攻擊戰鬥機,這對於新型戰略核武現代化和發展戰略至關重要。

日本《朝日新聞》亦曾發表社論稱,特朗普政府今年2月發表的《核態勢評估》報告將成為今後5年至10年美國核政策的指針。與八年前的上一次報告相比,方向發生了突變。奧巴馬政府時期削減核武器作用、數量的決心已不復存在。相反,報告明確闡明了擴大核武器作用、能力的姿態。

有媒體觀察到,對於此次大力拓展核武庫,特朗普政府又將所謂朝俄威脅當做借口。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稱,五角大樓在今年2月發布的重要核戰略報告中稱,朝鮮「非法生產核彈頭」的能力是此種新努力的一大理由。近期,眾議院戰略力量小組委員會還批准了特朗普政府關於建造一種從潛艇上發射的新型低當量核武器、以與俄羅斯的核進展相匹敵的計劃。該小組委員會主席、來自亞拉巴馬州的共和黨人邁克·羅傑斯說,這一決定是對與莫斯科的新軍備競賽作出的反應。

美國五角大樓(蓋帝圖像)

美國不斷加強核武力量折射其何種心態?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問題學者孫成昊在接受參考消息網採訪時稱,一方面,美國當前的外交路線強調現實主義精神。特朗普強調自己實行的是有原則的現實主義,即依靠硬實力在國際上與其他國家競爭。因此,必須保留美國最核心的軍事實力,保障美國能夠立足於國際社會。其次,美國認為競爭是當前國際社會的主流。因此,美國認為有必要保留能夠威懾其他國家的軍事力量,核武對美國來說就是「撒手鐧」。

不止波及半島局勢

對於美國拓展核武庫以及大力推進核武器發展的做法,美國《紐約時報》網站直言,這不是美國第一次對人對己不一致:在增強本國核能力的同時試圖說服較弱國家放棄其核能力。奧巴馬曾說,美國不能在擴大本國核計劃的同時敦促其他國家放棄核計劃。現在,特朗普政府正朝著另一個方向前進。

這家美國媒體透露,美國政府正盡其所能地表明,它正準備迎接一個增強核力量的時代。批評人士認為,美國政府試圖製造新一代「核」,不是出於國家安全原因,而是為了進行武力恫嚇。

境外媒體擔憂,美國在敦促他國棄核的同時拓展自身核武力量,對當前的「棄核氛圍」將造成不利影響。日本《朝日新聞》就刊發社論稱,美國此舉「給期盼實現『無核世界』的國際輿論潑了一盆冷水。」

孫成昊稱,美國此舉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美國在核問題上的態度非常明確,即不希望所謂「敵對」國家擁有核武。美國此前一直要求伊朗棄核,並在不久前宣布退出伊朗核協議。美朝兩國領導人的會晤也將探討朝鮮棄核問題。與此同時,美國自己卻不斷更新升級核武庫,這很顯然是一種「雙重標準」。這一行為本身對其他國家選擇棄核道路是非常沒有說服力的。美國作為全球軍事超級大國,本身就應該為國際去核化、防擴散努力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但現在卻與國際主流意識背道而馳,繼續升級發展自己的核武。這對整個國際的和平穩定和形勢的發展都極為不利。

美國的「雙標」行為對其他國家選擇棄核道路是非常沒有說服力的。(英國《經濟學人》)

當下,美國拓展核武庫的負面影響或許遠不止於此。

日本《每日新聞》就刊發社論稱,如果美國倒向擴充核軍備,那麼核裁軍和無核世界就越來越難實現。新一輪核軍備競賽或許亦將因此上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參考消息 的精彩文章:

驚艷漢諾威!華為用170個國家的訂單「打臉」美國
美陸軍想要「軟殺傷」武器:摧毀敵坦克但不傷及周邊平民

TAG:參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