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改革真的會死:法家鼻祖如何成就魏國霸業|改革系列

不改革真的會死:法家鼻祖如何成就魏國霸業|改革系列

原標題:不改革真的會死:法家鼻祖如何成就魏國霸業|改革系列











編後語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逐鹿中原,中國歷史進入第一個大分裂時代。


在孔子眼裡,這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最壞時代。但是在雄心勃勃的君主和改革家眼裡,也許是一個建功立業的最好時代。


這一段轟轟烈烈的大亂世,伴隨著的是轟轟烈烈的大變革。舊有的分封和井田制度,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絆腳石。

分封制度下,貴族領主在封地內擁有民政、經濟、軍事等一系列權力,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閉環。君主的權力無法下沉,枝強幹弱甚至影響到政權穩定。這是社會動亂的政治制度根源。


井田製成為阻礙進步的經濟制度因素。在更早的時代,生產資料以石器、骨器為主,一家一戶不能獨立耕種,只能集體協作。耕種公田,是一種力役形式的田稅。由於人好逸惡勞的天性,農奴天然沒有耕種公田的積極性。而井田是分封給貴族的,不能隨意買賣,土地資源也不能流動給生產效率更高的人。


春秋戰國時代,冶鐵技術發明,鐵制工具逐漸應用。伴隨牛耕的推廣,個體耕作逐步取代協作耦耕,公田呈現荒蕪景象。手持鐵器的農夫,甚至開始開墾荒地,這些田地也逐漸被統治者納入徵稅範圍。


土地制度發生變化,各國也相應開啟田稅制度改革,實行按畝徵稅,將田稅和數量、產量直接掛鉤。比較早的,如魯國的「初稅畝」(公元前594年)。

李悝廢棄井田,推行200步為畝的大田制,事實上廢除了井田制。農夫給貴族的賦稅不再是以種植公田的形式,而是直接用財物交納。賦稅是相對固定的,農民生產的糧食越多,自己的所得就越多。生產積極性提高,生產效率提升,國家收入相應增加。


與經濟制度改革相配套的,是廢除貴族的世卿世祿,土地變成一種流動資源。後來的商鞅徹底改革,土地成為農民或地主的私有財產。


春秋時期的管仲改革,也涉及到井田與爵祿,但重點是在鹽鐵、貨幣等領域,以市場作為主要手段。李悝改革的重點,集中在井田分封制度,並輔以《法經》作為固變的工具。


遺憾的是,魏國改革取得初期成績後,經濟發展使多數人受益,社會矛盾緩和,改革力度隨之減弱。魏文侯和李悝去世後,既得利益者封鎖人才上升通道,逼走改革人才,魏國的變法終於人亡政息無疾而終。


李悝變法的思想、路徑及制度工具,被吳起、商鞅直接繼承,催生了楚國與秦國的變法。這幾次變法通過不斷試錯調整,最終由商鞅集大成,完成土地私有、中央集權與郡縣制度的徹底轉型,並實現了中國的大一統。


[第一期]其實周公不會解夢,他很封建


[第二期]為周再續600年:五分鐘扒開「暴君」周厲王真實的一面


[第三期]特朗普你out了:減稅和貿易戰,這個山東人兩千年前就玩轉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鏟史官 的精彩文章:

長平之後,願無長平:阿九背後真實的明朝公主
保保心裡苦:拿什麼來拯救你,我的大元?

TAG:鏟史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