絆倒放羊娃的國寶級文物……
王子午銅鼎
春秋·楚(公元前770-476年)
鼎高62cm、口徑62cm、匕長63cm、匕寬8.5cm
1979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發現始末
1978年時值河南淅縣大旱,河床乾枯,出現裂縫。有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在放羊回來的路上,經過乾枯的河床,不小心被一個東西絆倒在地,起初他以為是木樁。後來仔細一看是個銅製的東西,但是他不知道這是什麼,於是他便回去將這一消息告訴大人們。因為淅縣以前就發現過文物,所以當人們聽說消息後,立即拿起工具趕到河床,人們發現,河床上露出很多「銅角」。這才知道發現了文物群,立即上報了淅縣文物局,淅縣文物局得到消息後,立即組織人員進行保護挖掘工作,經過3天的時間,所有工作全部結束。經文物專家鑒定,河床下面是楚國墓葬,這次發掘一共出土56件青銅器,百分之八十都是國家一 級保護文物。其中有7個造型和外表相同,只是大小重量不銅的青銅鼎尤為珍貴,後來,經過權威的文物鑒定專家鑒定,這7個鼎便是楚莊王的第五個兒子「子庚」的自製鼎,因為鼎內有銘文記載「王子午」的字樣,所以這7個鼎被稱為「王子午鼎」。此次「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展出的「王子午鼎」就是其中之一。
淅川下寺2號墓遺物出土情況
造型
這件鼎的造型與我們常見的鼎有所不同,它是楚人的一種創新。根據它的造型,專家還給這種鼎取了一個名字:平底束腰鼎。這種束腰鼎,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楚王好細腰的故事」,儘管這種鼎與這個故事不會有直接關係,但通過「束腰」,形體大而沒有臃腫之感,顯現的美感與商周傳統式樣的鼎迥然有別,與現代人對「苗條」美的追捧倒有幾分相似。
工藝
這件鼎顯示了很高的鑄造水平。除了通過束腰,追求一種楚人偏好的審美情趣外,更在細部裝飾上用盡了心思。浮雕、立雕、分鑄、榫卯等等全部用上了,而且又用失蠟法(熔模鑄造法)製作了從腹部爬行到口部的怪獸。會使用失蠟法可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這件器物也是我國使用失蠟法的最早的實物標本之一。優美的造型、精細的紋飾、浪漫奇詭的題材,正是楚國文化藝術的突出特徵,而這件器物為我們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
銘文
王子午銅鼎的浪漫奇詭,還體現在它的銘文書法上。秦統一前的六國文字中,楚國文字的書風獨特,以華藻、秀麗著稱,該鼎的銘文書風,就體現了這一點。該器腹內壁一側及底的文字,全部用鳥裝飾筆畫,這就是所謂的鳥書、鳥篆。鳥篆被譽為中國最早的「美術字」,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越、楚、徐、蔡等國,一般鑄造在兵器、樂器上,像在鼎上鑄造這種長篇文字而且是鳥篆的現象,非常罕見。
銘文拓片
該鼎的價值不僅僅表現在它的藝術風格與鑄造水平上,還表現在銘文的史料價值上。其腹部內壁鑄有86字,銘文大意為:王子午自鑄銅鼎,用以祭祀自己的皇祖與父王,並感謝先輩給予的恩賜,有他們的保佑,子孫將永受其福澤。王子午同時也敘說了自己施德政於民,無愧先祖,也必將福延千秋萬代的業績。並希望子孫後代不忘祖訓,以先輩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表率。全文內容像家訓,語意流暢且押韻,是一篇楚國青銅器上不多見的長篇美文。
王子午是誰?
王子午銅鼎銘文摹本王子午是誰?文獻中有記載,王子午(史籍中稱公子午)字子庚,是那個春秋五霸之一,並「問鼎中原」的楚莊王的兒子,也是楚共王的弟弟。他在楚共王時任司馬(相當於國防部長)之職,在吳國入侵楚國時曾率楚軍大敗吳國軍隊,在楚人開疆拓土的霸業中,建立了不少戰功。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飾迦]微信公眾號:shjia2017
※80年前,美國留學生訪華期間收購的中國文物,成就了一座震驚世人的外國博物館!
※王剛這些話,說出了玩玉的真諦
TAG:飾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