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搶人大戰」陷入誤區!開放才是城市爭奪人才的利器

「搶人大戰」陷入誤區!開放才是城市爭奪人才的利器

「搶人大戰」陷入誤區!開放才是城市爭奪人才的利器


很多城市開始特別重視人才的重要性,它們推出的很多做法值得讚賞,畢竟實際上降低了落戶門檻。但是用學歷來作為「人才」的判斷標準,是一個特別大的誤區,原因是是城市管理者們並沒有真正理解中央的新型城鎮化政策。

2017年,廣州、南京、鄭州、成都、杭州、武漢和合肥等多個城市都出台了人才新政;2018年3月份,北京市和上海市也分別出台引進人才管理辦法、人才高峰工程行動方案。一場激烈的的「人才爭奪戰」正在上演。

據不完全梳理,全國目前約有24個省市出台了人才政策,主要集中在省會城市或中心城市,二線城市居多。

落戶基本成為了各地人才政策的標配,比如,陝西西安市承諾「全國在校大學生憑學生證和身份證即可在線落戶」,2018年以來,西安落戶人數已達40餘萬人,已超過去年全年的數據。

此外,生活補貼、購房優惠也是各地人才政策的重點。南京、南昌、鄭州、瀋陽等地均有針對本科畢業生、碩士畢業生、博士畢業生不同等級的生活補助,最高在每月1500元左右。南昌還提出,在工業園區企業工作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在南昌首次購買商品住房的,分別給予10萬元、6萬元購房補貼。針對高端人才,城市政府更捨得投入,石家莊、天津、珠海等地,針對諾貝爾獎獲得者、院士以及同等層次產業頂尖人才,給出百萬級的資助、補貼。

熱鬧的背後,一些深層次問題值得思考。為什麼眾多城市紛紛出台引才新政?各城市競相爭搶的人才真的就是「人才」嗎?中央新型城鎮化政策背景下,城市究竟如何做,才能恢複發展活力?

「爭搶人才」背後的邏輯

積極引進人才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人力資源配置與城市活力向來關係密切,這是很多移民國家、移民城市之所以能快速發展的原因,中國也不例外。

如果對中國最具活力的城市進行排名,排名靠前的城市基本上外來人口都佔有很大比重。比如說,深圳的常住非戶籍人口是戶籍人口的2倍多;北京常住外來人口794.3萬,占常住總人口的36%;上海有外來常住人口972.68萬,占常住總人口40%。這種人口結構不僅意味著人力空間配置的資源流動,而且意味著城市的開放和城市的活力。

中央新型城鎮化政策是各地「爭搶人才」的大背景。中央出台的《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地級以下城市要完全放開對外來務工人口的戶籍限制。當然,同時也提出了「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等要求。從地方戶籍制度改革的實踐來看,中西部的一些大城市實際上已經放開落戶限制了。為進一步貫徹中央關於戶籍管理制度改革要求,各地採取一些措施吸引人才,也是一種必然現象。

目前媒體渲染的所謂「搶人大戰」,其實並沒有那麼突出。實際上,無論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還是各類二、三線城市,一直都有吸引人才的政策。只是,過去的人才政策有著比較高的落戶門檻。十多年前我去蘇州調研時,就了解到當地對「人才」有著很高的要求,比如要求是碩士生畢業,或者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或者是高級技師,這些人才算是滿足政策條件的「人才」,才可以享受落戶政策。

現在各城市紛紛強調要「吸引人才」,而且再次明確了各自的人才落戶條件。除了與中央城鎮化政策的要求有著直接的關係,同時又與當前很多城市發展中面臨的房地產市場困境密切相關。在這一輪「人才爭奪戰」中,許多城市之所以規定只要有大學學歷,就可以無門檻落戶,背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希望能刺激當地需求,比如說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尤其是樓市需求。

有些城市利用「安居房」「公租房」「公積金貸款優惠」等來吸引人才。如果把宣布人才政策的這些城市挑出來,分析一下他們的房地產庫存情況,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積壓現象。可見,相關的人才政策有一定的利益動機。

人才儲備是城市發展產生源源不斷活力的重要條件。我們看到了一些新興的二線城市,特別是300萬到500萬人口的城市,頒布了吸引人才的政策,其實並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這些城市一定希望通過這些人才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本地就業、創業,甚至希望吸引這些人才能購買住房。城市希望以此舉來恢復活力,希望為未來發展做好人才儲備。

總之,二三線城市紛紛提出吸引人才的政策,原因多種多樣。雖然和過去的人才落戶政策相比,條件有一定地放寬,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城市對外來人口落戶的限制。

「人才」判斷標準存在誤區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樣的人能夠被認定是「人才」,是值得商榷的。很多人關注「人才爭奪戰」,認為「人才」就是有一定學歷水平和知識水平的人,我覺得可能有些偏頗。

什麼是真正的「人才」?我認為,那些長期流動在外的就業人口,沒有沉澱在家鄉農村,沒有固守在農地上,而是去外面的城市闖蕩,學習技能、不斷精進,他們都屬於各行各業的精英人才。

這些精英型人才中,既有務工的,也有自主創業的;既有搞技術研發的,也有從事家政服務的;既有從事傳統產業的,也有從事新興產業的等等。這些人在各行各業奮鬥,不一定有高學歷,也不一定博覽群書,但是他們在行業里技術熟稔,是真正的行業精英。

但現在各城市恰恰是仍把「人才」的判斷標準設置為所謂的「高學歷」,即使有的城市把學歷要求從原來的博士放寬到碩士,或是本科,但仍然是設置了學歷門檻。北京還曾經把年齡作為應屆畢業生落戶的重要限制性條件,比如要求應屆本科畢業生要在24歲以下,碩士生不得超過27歲,博士生不得超過35歲等。我認為這是不值得提倡的落後人才觀。

其他國家和地區對「人才」的界定,主要是以行業是否存在就業短缺來判斷。比如說香港,對於就業短缺的行業,只要務工者能穩定工作7年,就可以辦理長期居住證。因為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經過不斷的磨礪,他們的服務能力和水平自然會得到很大的提升,可以學到更多的本事、掌握更加熟練的技術、處理工作問題更加自信。這意味著他們已經達到了「人才」的標準。

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對於「城市服務業的水準不高,品牌服務的品種越來越少」等都有著切身體會。比如,家政服務質量很難提升。為什麼?因為家政服務人員沒有在城市長期生活和工作的預期,短的幹上兩三年,長的四五年,即便少數人熬到了十年,最終還是要回農村老家。熟練的家政人員,不可能是幾個月或一兩年就鍛鍊出來的。最近新聞爆出了很多幼兒園的問題,深入地想想,工資水平不高,平均兩三千塊,人員流動性很大,幼兒教育的水平會大幅度整體性提高嗎?可是恰恰這些都是城市最短缺的服務。

還應該注意到,有一些中小投資者並不具備高學歷,但是有一定的投資能力。他們可以通過自主創業來經營小店鋪、小門臉等服務業。如果一個小飯館經營者創造了一個品牌性的小吃,那對城市也是一個特別大的貢獻。一些新的服務模式,新的經濟業態,不一定非要有學歷,不一定非要符合國家頒布的技能標準。

不得不說,我們的城市用學歷來作為「人才」的判斷標準,是一個特別大的誤區。

開放的城市才更具活力

開放的城市能提高就業水平,擁有很多年輕的創業者,他們為城市提供了新鮮血液,也成為城市活力的源泉。

現在,很多城市把人才看作未來發展的前置性條件,是必要的。但還需要客觀地分析,城市怎樣才能有開放性的思維,吸引更多的人來城市發展,從事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不同服務。

實際上在這次「人才爭奪戰」中,很多城市只盯著所謂的高端人口,卻忽視了城市人口結構、就業結構的多元化現實。現實中多元化的人才結構,與這些城市制定的人才政策實際上是相背離的。之所以很多城市會出台這樣的人才政策,是因為他們還停留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思維模式上,以及傳統的城市發展路徑上。

我們應該提倡的是,城市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對待那些已經在城市長期就業和生活的人口,為他們提供與城市戶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這些人,從外地來到城市打拚、從事各類產業,已經在城市生活了這麼多年,他們才是真正需要解決落戶問題的人,這不是僅僅在二線城市,包括一線城市也應該如此。

一些城市官員的內心可能會有所糾結,如果人不來,城市就沒有活力,如果人來了,可能買房的人會多,可人一多,那麼未來會形成高昂的公共服務成本。

中國人口規模這麼大,實際上真正優秀的人才並不定是具有高學歷的大學畢業生。要激發城市活力,提高城市服務水平,開放性的人口政策是必須的。擁在開放的人口政策後,特大城市可以在轄區空間內發揮中小城市的作用,緩解中心城區的人口壓力,將來可以更加開放地制訂吸引人才的政策。

但不管怎麼說,很多城市開始特別重視人才的重要性,它們推出的很多做法也值得讚賞的,畢竟實際上降低了落戶門檻。只要降低了門檻,就可以吸引人口進入,增加城市活力,有活力的城市才有未來。

只是「爭搶人才」還不夠

當前,戶口是獲得穩定公共服務的基礎條件,而未來的流動性就業是長期趨勢。我們必定要適應這種長期趨勢,找到解決公共服務供給問題的方法,城市管理體制和戶籍管理制度也需要相應作出改進。

現實中,有很多人原來可能想留在北上廣,可是難以落戶,但是一些二線城市提出了吸引人才的政策,那麼他們可以在這些城市先解決戶口。特別是對一些本省的大學畢業生來說,即便去不了北上廣深,還可以去二線城市獲得長期的、穩定的公共服務,甚至還可以獲得一個較好的就業機會。相對於過去的政策來講,這是一個利好,但是我覺得這還遠遠不夠。

那些出台人才政策的城市,需要提供創新的產業發展空間,較低的就業成本,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這樣聚集起來的人力資源才會形成發展動力,帶動城市的繁榮和發展。

長期以來,城市在制定人才政策的時候,過於強調城市公共服務福利,過於強調城市的視覺效果,強調公共財政政策的利益再分配,強調外來人口落戶會對城市戶籍人口產生的衝擊。所以,各地在爭搶人才的過程中,人才政策到底會怎麼演變,還有待繼續觀察。

目前為止,就城市管理體制的改革而言,取得一定進展的城市並不太多。我們認同的最大的改革在於城市是不是實行了開放性思維,不僅有產業的開放性思維,而且有人口的開放性思維。這種改革還需要時間。我覺得可能相對做得好一點的是深圳和廣東等一些珠三角城市,因為他們知道沒有辦法真正地清理人口,一旦把人口清理走了,那麼產業一定會出現空心化。

北京、上海常住人口自1978年以來出現首次下降,這是採取行政控制手段出現的短期效果。我認為,長期來看,人口趨勢一定會出現反彈的,因為城市的需求是開放的。

比如說,路邊的小商販被攆走後還會回來,因為在這兒能掙到錢。國際上也一樣,歐洲的難民和美國的非法移民,都是怎麼攆都攆不走的。為什麼?因為生存是第一位的。一旦他再回來的話,還會創造更多的機會,所以短期的人口控制政策一定會在長期出現人口的反彈。

目前一些城市實施的人口控制政策,實際上會走向預期的反面。當一座城市大量招攬所謂的具有較高技術能力、教育背景、知識水平的「中高端人才」的時候,往往忽略一個事實,就是這些「中高端人才」需要更完善的各種生活服務。這些服務會由誰來提供的?當然是那些從事相對簡單的、相對低端的就業人口來提供。這意味著未來的人口控制政策自然而然地會推行不下去,市場會倒逼著人口政策的鬆動。

北京和上海的人口控制,造成了服務質量的下降,一定的成本上升。比如,之前快遞業務、家政服務、其他的家庭消費,原來價格很低,但人口控制之後,服務人員走了一大批,服務價格也提高了很多。另外,如果這些服務人員的就業是長期穩定狀態的話,那麼他的服務質量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驗的積累一定會大幅提升,如果他們永遠是短期行為的話,今天在這個行當干幾天,明天在那個行當干幾天,那麼我很難想像,他們的服務質量能夠提升。因此,行政性的人口控制沒有受益者。

「爭搶人才」對城市格局有什麼影響

一些二線城市對人才的爭搶,肯定會對未來中國的城鎮體系或者人力資源空間格局產生影響。如果這些城市都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空間,可能會導致人力資源的空間再分配,自然也會對城市格局產生影響,但是這些都不可能在一兩天、一兩個月,甚至是一兩年內看出成果。因此,我們看待一項政策的實施效果,絕不能只看短期,而是要看長期的結果。

我們怎麼能知道上海和北京未來就不會調整人口政策呢?北京轄區1.6萬多平方公里,上海轄區6300多平方公里,那麼北京和上海的主城區可以控制人口,而更大面積的轄區要不要控制人口?未來也有很多變數。城市制定的政策在某一段時間可能會發生作用,但是如果它不符合城市發展規律,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不符合人口發展規律的話,這項政策不可能持續,一定會被市場倒逼著逐步調整。

一線城市的轄區實際上是都市圈或城市群,是大的城市群。按照城市發展規律,未來人口流動趨勢會逐漸往哪裡去?實際上是人口是向著大城市轄區及周邊更大範圍,也就是城市群地區和都市圈地區發展的。像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已經吸引了大量流動人口集聚。未來人口向三大都市圈遷徙的總體趨勢不會發生變化,但是會有局部的調整,比如說以武漢、鄭州、成都、西安等新一線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未來也可能會帶來大量的人口進入。

到二線城市落戶的,相當大部分是迴流性人口。以武漢為例,一種情況,我是從武漢出去的或者是從湖北其他地級市出去的,但是我去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根本落不了戶,也難以買房,那我現在可以在武漢先落戶買房,這個有可能;另一種情況,我就是從湖北省三四線城市或縣城、小城鎮出去的,如果去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也同樣是解決不了落戶問題,可如果回到武漢這座二線城市,等於給自己創造了一個機會。畢竟省會城市有很多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特別是優質醫療資源和優質教育資源,這是三四五線城市、縣城和小城鎮所不能比擬的。

哪兒有就業機會,發展機會,人們就往哪裡流動。這個規律無論是在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地方,都會發生作用。

勞動力流動既包括了行業內部的流動、行業之間的流動,也包括城市之間的流動。除了行業的選擇外,空間也要進行選擇。比如,學習新經濟領域相關專業的人,一定要到深圳、北京、杭州去就業,為什麼?因為在這些城市,新經濟有著創新機會。如果他到一座傳統產業為主導的三四線城市,沒有這種行業門類,去了也發揮不了作用。

因此,選擇就業,得去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地方,這樣才可能有人跟你聊新經濟,聊區塊鏈,聊互聯網。



來源:2018年05月18日 財經 作者:李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亞財經 的精彩文章:

2018年第一季度我國對外投資合作情況如何?商務部權威解讀
畢加索最重要的三幅作品

TAG:東亞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