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張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改變中國人的生存觀念

張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改變中國人的生存觀念

改革開放的40年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歷史變革時代,其鮮活的經驗和宏大而又深刻的歷史實踐所映射的時代精神狀況,非常值得我們從歷史與邏輯的雙重維度,梳理並澄明一個重要事實:「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深刻改變了中國人的生存觀念。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給中國帶來了改革開放40年來的巨大變化。從經濟哲學角度反思40年的歷史,中國從向世界學習走向了對世界的反思、對中國自身的再反思。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中華民族現代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改革開放的40年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歷史變革時代,其鮮活的經驗和宏大而又深刻的歷史實踐所映射的時代精神狀況,非常值得我們從歷史與邏輯的雙重維度,梳理並澄明一個重要事實:「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深刻改變了中國人的生存觀念

我們只要檢視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就可以發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貨幣、資本、金融、財富、勞動、慾望、個人、自由、法、自然、創新、消費、發展和正義等15個經濟哲學範疇深刻關聯著中國人的心智發展。這些範疇集中詮釋了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如何經歷了中國現代史上史無前例、翻天覆地的偉大轉折的關鍵過程,敘說了中國現代性發育發展最精彩的故事。可以說,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改革開放40年歷程中,我們的成就之一是中國在現代史上真正發育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性。中國現代性的發育,主要從三個向度開始

第一個是工業化。中國的工業化從洋務運動就已開始,但是很快就被摧垮了。在民國時期,工業化程度十分低,洋油、洋釘都要進口,也就談不上工業基礎構建了。我國工業化在新中國成立後,才真正開始進入原始積累時期,最初藉助於蘇聯的援助,後來中蘇關係破裂,蘇聯撤走了專家,導致我們的工業化進程在技術方面突然中斷。毛澤東同志及時強調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就是在這樣一個工業化原始積累時期,我們還是創造了「兩彈一星」的奇蹟。可以說,這是一段極端困難而又複雜的,也是極其壯觀和富有史詩韻味的歷史。改革開放後,中國工業化發展戰略做了重大調整,工業化進程中既強調重工業,亦強調輕工業和農業的協調均衡發展部署。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推進,互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等飛速發展的科技,促使我國的工業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這一步跨越使我們在許多領域已達到或超越世界發達國家水平。

中國改革開放40年,走完了西方需要幾百年才能走完的路。英國在近代工業革命的進程中出現了《國富論》。中國共產黨人正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工業化進程中,撰寫著另一部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巨著——「人民財富論」。這是兩種不同社會制度下工業主義精神的區別所在。當然,我國工業化過程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人與自然關係的惡化,自然即資源,自然即商品,導致江河湖海受到污染;再如,我們的生存世界已被工業化侵蝕,工業化的負面影響已構成人類生命的第一殺手;還有工業機械主義的運動方式,或多或少地影響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方式。工業主義的效益準則給了我們高節奏的生活方式,甚至鋼筋、水泥、汽車等都成為一些都市或鄉鎮建築雕塑的審美象徵。

第二個是市場化。改革開放40年,中國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強調微觀領域的競爭。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曾經搞過社會主義競賽;改革開放後,提出了「競爭」的概念。1992年,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偉大號召,使我們終於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必然與市場經濟模式相勾連,社會主義社會必然與計劃經濟模式相勾連」是概念認識的錯誤;市場經濟模式並不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專利,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同屬於馬克思所說的「人對物的依賴」階段,二者對市場經濟運行模式的選擇都具有必然性。市場經濟運行模式與社會主義關聯更能夠發揮市場的優勢作用。40年歷史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的積極效應充分顯現。市場化的經濟哲學本質集中體現在:由市場交換原則產生異質化社會。市場交換最有價值的就是個性存在論的充盈。個性的確立和發展,已成為不可替代、不可複製的歷史進化主題。社會要包容不同人的文化和信仰,交換異質性也就是交換個性化的社會關係,交換人的自由意志的對象化存在。隨著歷史變革實踐的深入,市場經濟運行模式的特徵也逐漸被框定:資源配置方式、經濟競爭、價格機制、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法治體系以及政府職能的定位,等等。這種模式的逐步推進實際上形成了市場有機體的骨骼。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市場化取向給中國帶來兩個主要變化:一是微觀領域的經濟發展開始提倡競爭觀念。從產品經濟過渡到商品經濟,生產什麼,生產多少,都是由市場說了算。二是現代政府與市場關係的職能定位成為不斷趨於合理化和高效率的國家重要改革議題。尤其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後,中共中央印發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再一次證明了國家在政府和市場關係的深入思考方面更加成熟了,一方面給市場在資源配置上更多的決定權,另一方面在現代政府的權力治理方面推進監管體制改革。當然,社會主義與市場關係問題的討論是一個常講常新的話題。今天我們再來討論它,主要關涉五個方面內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何異同?為什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模式更容易受到議論?社會主義的本質與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相悖嗎?社會主義社會應當加快哪些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第三個是貨幣化。海爾布羅納和米爾博格在《經濟社會的起源》一書中指出,「從中世紀社會轉型到市場社會,需要三個深遠變化:對孜孜賺錢的新的態度(作為一種合法行為),必須取代中世紀對逐利行為的懷疑態度。貨幣化網路必須擴張,超出其狹隘的範圍,即買賣活動必須控制所有產品的產出,以及幾乎所有工作的績效。必須容許『需求』和『供給』的變化取代領主的指令和習俗,由前者而不是後者來指揮經濟活動。」我們用40年的時間完成了海爾布羅納和米爾博格所謂的「深遠變化」,貨幣化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逐漸凸顯出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由計劃配置資源到貨幣配置資源,從傳統的貨幣觀念過渡到現代資本觀念,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實踐上都在大踏步地前進。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在建立科學理性的貨幣觀念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調控,盡量把作為手段的貨幣功能與作為目的的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目標協調起來。應當看到,貨幣——這個人類經濟活動的「潤滑劑」,在現實社會中不斷驅動著人的生存慾望、生命衝動,甚至使人執迷和瘋狂。貨幣成為顯示著人類社會歷史進化與提升的符號,同時也彰顯出它給人性的充分發展、人性的異化及其損傷所帶來的歷史見證。在現代性社會裡,貨幣可以帶來人與人關係內在維度的改變。貨幣幻象的發生,其哲學特徵是作為符號的貨幣被實體化、主體化與神靈化;貨幣幻象的實質是在觀念中用貨幣來剝奪整個世界的固有價值。因此,馬克思對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的憂患與深刻批判,仍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40年的貨幣化進程為中國人徹底打開貨幣觀念認識空間提供了重要條件。從國人的貨幣心理變化透視出,人們從藏貨幣到銀行存貨幣,再到用貨幣來投資理財的發展進程。從經濟哲學角度分析,表現出人們從對貨幣的習俗性聯想,到對貨幣的衝動與瘋狂,再到對貨幣的財富效應聯想,最後到對貨幣的符號幻象

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今天,我們要逐個地從經濟哲學範疇上來反思和追問中國現代性進程,才能夠真正感覺到中國人的生存觀念確實發生了深刻改變。觀念的改變帶來了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十一屆三中全會和「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帶來的結果是中國真正走向現代化,走進重要的歷史發展時期。

(作者單位: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星 排版編輯:黃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劉世錦 等:後發與先發經濟體終端產品演進路徑
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建築、災後重建及災難預防之思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