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家訓】碩儒父子 垂範千秋——張浚張栻父子家風相承的故事
原標題:【家風家訓】碩儒父子 垂範千秋——張浚張栻父子家風相承的故事
葬於長沙寧鄉巷子口大溈山下龍塘的張浚,據載是漢代張良的34世嗣孫,字德遠,號紫岩,原籍西蜀綿竹(今四川省綿竹市),生於紹聖元年(1094),北宋政和八年(1118)進士及第。他輔佐過南宋高宗、孝宗兩代皇帝,史書稱他「四歲而孤,行直視,無狂言,識者知為大器」。
張浚畫像
張浚任樞密院知事時,正金兵南侵。他力主抗金,並親自挂帥上陣。南宋紹興五年(1135)擔任宰相,統帥岳飛、韓世忠等名將抗金衛國。他運籌帷幄,用兵如神,有張良輔佐漢高祖之遺風,常大敗金兵。宋史上評價他:「時論以浚之忠,大類漢諸葛亮。」紹興七年(1137),因奸臣陷害,朝廷昏庸,張浚被貶永州。《宋史》記載:「浚去國幾二十載,天下士無不肖,莫不傾心慕之,武夫健將,言浚者必咨嗟嘆息。至兒童婦女,亦知有張都督也。金人憚浚,每使必問浚安在,唯恐其復用。」
紹興三十一年(1161),張浚被重新啟用,封魏國公。隆興元年(1163)出兵破金。因當局干擾,指揮難於統一,以致戰事相繼失利。第二年。張浚罹患重病,以致不起,彌留之際,仍念念不忘報國,遺言給兒子張栻道:「吾嘗相國,不能復中原,雪祖宗之恥,即死不當葬先人墓左。」張浚死後,兒子張栻將其葬於寧鄉溈山南麓的羅帶山下之龍塘山坳。
張浚高尚的愛國精神和崇高氣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後人。他對子孫的要求十分嚴格,教育兒子要勤讀聖賢之書,時刻廉潔奉公,起居儉樸,不能半點鬆懈。其兒子張栻,字敬夫,自號南軒,世稱「南軒先生」。張栻幼年始師事理學家胡宏,刻苦學習,得所傳理學,與當時著名學者朱熹、呂祖謙齊名,時人並稱「東南三賢」。張栻年輕時曾為其父參贊軍務,累官至吏部侍郎、右文殿修撰。宋乾道年間(1165-1174),先後在嶽麓書院講學多年,力主「明理居敬」,繼承和發揚了理學精神,成為湖湘文化成熟階段的傑出代表。
張栻死後亦葬於龍塘,陪侍父側,故此地被後人稱作官山,張浚、張栻父子墓如今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浚、張栻父子墓
張氏父子去世後,其族人來寧鄉守護墓廬,遂在寧鄉繁衍子孫,成為寧鄉張氏之重要一支。張氏父子的子嗣們一直以先祖的道德風範傳示族人,也以先祖故事引為驕傲,張浚、張栻父子家風得以垂範千秋。
(來源:廉潔長沙網)
※【家風家訓】彭湃:家風就是理想主義 為了理想奮不顧身
※【家風家訓】一等人忠臣孝子 兩件事讀書耕田——晚清「百官楷模」馬丕瑤的家風故事
TAG: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