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與實系列:《原子的達利》
有圖 有故事
每日一篇,共你閱讀,很多人都關注了哦!
《原子的達利Dalí Atomicus》by Philippe Halsman, 1948年
"Before there was Photoshop, there was Philippe"
——Irene Halsman(Philippe Halsman之女)
作者:A_picture_A_story
資料來源:維基、百度等
01
昨天我們講述了西班牙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的《原子的麗達》,今天我們接著說一張和達利有關的照片,這張照片的名字跟達利的這幅畫相似,叫《原子的達利》,曾入選了《影響世界的100張照片》。
達利的瘋狂和出色無人能匹敵,堪稱鬼才,而拍攝這張照片的攝影師是另外一個鬼才,他就是曾經為《生活》雜誌拍攝過多達101幅封面人物的攝影大師——菲利普-哈爾斯曼。
年輕帥氣的菲利普-哈爾斯曼(1906—1979)
人說「人才遇到天才只有崇拜,天才遇到鬼才只有跪拜」,這兩個鬼才碰到一起,一定會擦出別樣的火花,讓後人都頂禮膜拜吧!
哈爾斯曼和達利相識於上世紀40年代,在他們長達30多年的合作中,哈爾斯曼將達利各種超現實的想法,用照片變成了現實,拍下來許多非常「達利」的經典照片。要知道在那個年代是沒有PS的,哈爾斯曼能夠將超現實的創意表現出來,靠的全是不斷的拍攝嘗試和暗房功夫。
02
下面就來說說哈爾斯曼這張名作《原子的達利》
《原子的達利》這幅作品的靈感其實是來源於達利的名畫《原子的麗達》,而達利要畫的作品來自於經典的希臘神話故事——《麗達與天鵝》。
這個故事被很多大師都畫過,比較著名的譬如義大利畫家達·芬奇於1506年創作的裝飾畫《麗達與天鵝》、義大利米開朗基羅1529年的作品《麗達與天鵝》,威尼斯列托 1555年的作品《麗達與天鵝》,法國塞尚以他獨有的後印象主義風格描繪了《麗達與天鵝》等。
達·芬奇於1506年創作的裝飾畫《麗達與天鵝》
米開朗基羅 1529年的作品《麗達與天鵝》
塞尚後印象主義風格《麗達與天鵝》
列托 1555年的作品《麗達與天鵝》
達利要想畫出新意就得另闢蹊徑。
自1916年,愛因斯坦從玻爾的原子理論出發用統計的方法分析了物質的吸收和發射輻射的過程,導出了普朗克輻射定律。愛因斯坦的這一工作綜合了量子論第一階段的成就,把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三人的工作結合成一個整體,此後核物理學加速發展。達利為此覺得非常驚奇,原子竟然不是最小的物質,原子中還有質子、中子,圍繞著原子核,把他托在半空中不停旋轉,由原子構成的物體,實際上等於說都是浮在空中了,應該把浮在空中這個狀態作為繪畫手段。畫中的一切都是浮在空中的。正是在原子彈爆炸後的第四年,即1949年,達利以原子核構造理論為基礎,完成了這幅以神話為主題的《原子的麗達》,它成為新物理學結合古典的一幅名畫。
03
哈爾斯曼看到這幅畫覺得很震驚,決定拍一幅《原子的達利》,讓達利和他的畫作漂浮在空中。
《原子的達利》使用了很多與眾不同的道具——包括原畫、浮椅、流水、腳凳、畫架、三隻飛貓,還有達利本人——都懸浮在空中,完成了夢幻般的場景。
這次拍攝哈爾斯曼請來了四位拍攝助手共同完成這一創作,哈爾斯曼夫人也出場助陣,她負責把左邊的那張椅子高高舉起。要在現實生活中表現超現實主義的意境並不簡單,飛躍的黑貓,懸空的流水,半懸在空中的椅子。要獲得這樣的畫面,除了精心的設計,還需要一些運氣和巧合。這組照片總共花費6個小時,28次跳躍,一房間的助手對扔憤怒的貓咪,同時向空中潑水,最終才完成的完美曝光。
《原子的達利》展現了哈爾斯曼高超的拍攝技巧和精妙構思,更重要的是,它捕捉到了達利性格神髓。哈爾斯曼用這張照片表達了對新原子時代和達利超現實主義作品的敬意。
如有需要請聯繫小編轉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TAG:你有圖么我有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