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幾位「貧窮藝術家」,沖淡生活與藝術的微妙界限

這幾位「貧窮藝術家」,沖淡生活與藝術的微妙界限

「貧窮藝術」, 觀念藝術的一個流派,由義大利藝術評論家Germano Celant提出這個概念,它的初衷便是反抗工業社會與消費主義。「貧窮藝術」家打破了藝術語言的地位、現狀與圖式,堅持藝術應該是被生活本身所取代。

「貧窮藝術」以撿拾廢舊品和日常材料作為表現媒介進行藝術創作。用最廉價、最樸素的廢棄材料——樹枝、金屬、玻璃、織布、石頭等作為表現媒介,進行拼貼、剪切創作。其中還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仙人掌、速溶咖啡、羊毛、麻袋、裝滿玉米的袋子、飛快的氧氫火焰、古典雕塑、石蠟燈、鐵片等原素,甚至是鐵路的軌道。

Giovanni Anselmo

Giovanni Anselmo 1934年生於義大利,貧窮藝術代表人物之一。他從來沒有受到過藝術教育,但是他畫了幾年油畫。從1967年起,他是"打破強加的文化制度"文化促進運動的主要藝術家之一,生活工作在都靈。

他的裝置作品都採用花崗岩為原料,他把岩石作為重量的象徵。他把他的作品掛在畫廊或者美術館的牆上,他用很脆弱和易腐蝕的材料來保持這些岩石的平衡,以此來反對有引力學說。他利用體積更大的作品來展示藝術和生活的脆弱的平衡:"我,世界,事物,生命,我們是起作用的力量,主要是不讓這些力量僵化。"

Pier Paolo Calzolari

Pier Paolo Calzolari於1943年出生在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工作和生活在福松布羅內。他曾於1961年至1963年間在卡拉拉國立美術學院學習藝術,1964年開始在威尼斯大學學習建築。1965年,Calzolari在博洛尼亞成立了一間開放式工作室,用來展出其他藝術家的藝術和電影作品。1966至1967年間,他創作了其第一件行為藝術作品《濾鏡並歡迎來到天使》,從此發展了一系列被稱作「熱情動作」的行為藝術作品,目的在於在激活空間的同時,可與觀眾直接互動。

Calzolari並沒有在1967年參與由傑曼諾·塞蘭特組織的最早的「貧窮藝術」展,但他卻很快成為了「貧窮藝術」運動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執筆的《理想的家》(Lacasa ideale,1969)被認為是該運動的基本宣言之一。這個時期的他也開始探索超越平面繪畫及雕塑的靜態概念,使用了包括冰、火、鉛、鹽、霓虹燈以及活的動物,在作品中加入了時間和改變的元素,以實現更多維度的藝術。

Alighiero Boetti

Alighiero Boetti作品的材料主要是阿拉伯手工地毯、郵政信件、雜誌封面、照片和拼裝雕塑。作品討論的重點是二元性(冷戰思維下的二元對立);無序性和有序性(自資訊理論、熵的概念被人們熟知後出現的一種討論);藝術和詩性的本體論(這是藝術家們經常討論的一個話題)。這位經濟學出身的藝術家,用其一生詮釋了藝術的概念。

藝術,就是用左手(不用慣用的手)寫字;藝術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而這種有意識的行為又是源自一種本能和無意識的動機。這種觀點幾乎貫穿Boetti的所有作品。在一系列由阿富汗女工製作的手工字母地毯中,Boetti討論了詩性的概念。這些用拉丁字母寫成的詩歌其實對參與制作的阿拉伯女工並不能彰顯自身,是無意義的符號組合。他要求女工在不改變符號結構和排列順序的前提下自行填色,從而製作的這些地毯以一種不可預知的形式「著重」划出了詩歌中的個別字眼,形成一首高低起伏、抑揚頓挫的詩歌。

Boetti通過遊戲的形式,向世人揭示,有序性和無序性之間的關係;生活和藝術的間隙;以及什麼才是藝術的本體。相對於枯燥的史論與著述,對於藝術學生來說,他一生所討論的這個「藝術是什麼」的命題,更容易感動我們。他不說藝術就是生活,而是用生活揭示藝術的本質。這是前人沒有做過的,這也是我感謝他的原因。

Luciano Fabro

Luciano Fabro於1936年11月20日在都靈出生。作為一名自學成材的藝術家,Fabro於1959年搬到米蘭工作和生活。1965年,他在米蘭的維斯馬拉畫廊舉辦了自己的第一次展覽,主要展出了他用玻璃金屬管製造的作品。1968年,Fabro參加了「貧窮藝術,更貧窮的行動」展覽。從那開始,他製作像義大利領土一樣「靴子」形狀的作品,並在很多作品中用到了手工精美的傳統材料,例如大理石、青銅和穆拉諾玻璃。

上世紀八十年代,他開始創作大型裝置作品,靈感常常來自於模擬生存空間,其中生態學主題成為了重要的元素。

Jannis Kounellis

Jannis Kounellis於1936年3月23日在希臘的比雷埃夫斯出生。1956年,本在雅典學院學習的他轉學到了羅馬藝術學院,並從此定居羅馬。他的首次展覽是1960年在羅馬的烏龜畫廊舉行的,展出了他以字母、數字和數學符號為素材的繪畫。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Kounellis開始用真實的物體創作,在作品中結合了人類、活的動物、石頭、仙人掌、粗麻袋、煤氣燈、鐵架、鋼條以及經典雕塑的複製品。

許多大型博物館都展出過他的作品,包括1980年在巴黎市現代藝術博物館,1986年在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1990年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1996年在馬德里的索菲婭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1997年在德國科隆的路德維希博物館以及2001年在義大利普拉多市的路易吉·佩奇當代藝術中心。

Gilberto Zorio

Gilberto Zorio於1944年9月21日出生在義大利比耶拉省的安多爾諾米卡,工作和生活在都靈。1963年到1970年間,在都靈美術學院學習的Zorio結識了皮斯特萊托和佩諾內。

能量的物理過程,或者說可變的能量狀態,是Zorio創作的主題。他的第一個展覽於1963年在現代藝術小畫廊舉行。1967年,他在都靈的吉安·恩佐·斯佩羅內畫廊展覽了化繁為簡的標誌性作品。1968年,他參與了 「貧窮藝術,更貧窮的行動」展覽,同年他開始在作品中加入以「恨」為代表的文字元素 。他對自然能量變化的關注使他開始對煉金產生興趣,也在不少作品中引用了這個元素——對於冗餘和不準確的的意義進行「文字凈化」變成了他的作品主題之一。從1972年起,他在創作中運用了許多類似五角星、箭頭等的基本標誌,作為能量力場向量的象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FA孚愛國際藝術中心 的精彩文章:

TAG:FA孚愛國際藝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