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象兵為何從未上升為中國軍隊的主要兵種?古人怎麼說?

象兵為何從未上升為中國軍隊的主要兵種?古人怎麼說?

在歷史上,隨著上古之後氣候逐漸變得乾冷(如今成為同緯度最為寒冷的地區),中國大部分土地不再適合大象的生存——譬如上海動物園裡的亞洲象就無法忍受江南的冬天,必須避入室內禦寒。結果大象在中國境內的分布區步步南縮,目下就只剩下西雙版納叢林還有亞洲象的野生種群存在了。

由於大象種群的消失,使得除了產象的嶺南、雲南等地的一些地方政權(如五代時期盤踞兩廣的南漢)之外,象兵從未上升為中國軍隊的主要兵種,古代兵制中對象兵的設置所見材料也是語焉不詳。日久天長,戰象在中國人眼裡變得越來越陌生。明清之際的文學家、戲曲家李漁在其著名戲劇《風箏誤》中有一段幽默對白,說道:「我想中國所少的,只有一個象戰。孤家已曾蓄有猛象數百,鐵騎三千。象陣前驅,騎兵繼進,以此制敵,何愁不坐取中原。」

幻想擁有「猛象數百」就能「坐取中原」自然是小說家言,但在歷史上,世界上另外一些地方擁有的戰象又何止數百呢。《北史·西域傳》記載,「乾陀國(今阿富汗喀布爾河沿岸一帶)好征戰。有斗象七百頭,十人乘一象,皆執兵仗,象鼻執刀。」而這個數字比起盛產亞洲象的古代印度(至今亦然)又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根據大約成書於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印度教經典《梨俱吠陀》的記載,印度當時的軍隊包括4種部隊:象兵、馬兵、戰車兵、步兵。

最基層的作戰單位為小隊,配備有一頭大象、一輛戰車、三匹馬、五名步兵。大的軍團則配備著21870頭大象、同樣數量的戰車、65610匹馬、109350名步兵,也就是相當於21870支小隊!古印度軍隊標準的戰鬥編製是45頭象、45輛戰車、220匹馬、675名步兵。這些大象胸前都配有長矛、象牙上縛著短矛,有時候它們的身體兩側還披著昂貴的青銅甲片。騎在象背上的戰士,通常有2-4人(包括一名馭手),箭袋裡裝著長槍和箭。戰鬥開始時,戰象首先出動展開攻擊突破,將敵軍隊伍沖亂,踏毀圍牆。

據說,一頭狂奔的大象相當於64名騎兵。可以想見,印度各地的統治者都把他們的勝利希望寄托在他們的戰象身上,並將它們視為勝利的象徵。統一了恆河中上流域的難陀王朝(Nanda Dynasty,公元前364年-前324年)就擁有2萬騎兵、20萬步兵、2000輛戰車和3000頭戰象組成的龐大軍隊。象戰甚至以古代印度作戰方式代表的姿態出現在其他國家的史籍里,譬如中國的《史記》就記載了「(身毒)其人民騎象以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