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爸,我今天給您做手術」

「爸,我今天給您做手術」

帶你讀完52本書

2000萬閱讀愛好者關注

回復【早安】領取你今天的早安日簽

文 | 元宿 · 主播 | 陳渝

一光一影一世界。

一痴一笑一人生。

本周,我們每天為你解讀1部震撼人心的紀錄片,帶你體驗大千世界、品味百態人生。

紀錄片之旅

當一個人生病時,比他更痛更焦急的是他的家屬,但是,如果這個家屬換成了你面前的醫生呢?

醫生向來被譽為人類生命健康的守護神,楊軍,就是北京朝陽醫院的一名急診科醫生。

作為一名急診醫生,他常常向身邊的實習生和記者介紹,最重要的就是冷靜。

然而,這天他出乎意料地穿著便服,從急救車上跳下來,隨之跟在他身後抬下來的,是他70歲的父親。

這一次,楊軍的身份突然由醫生變成了兒子。

楊軍焦急地在病床前守在他父親身邊,一邊作為一個家屬詢問父親的感覺如何,一邊又從檢查報告中敏銳地看出專業問題:超聲報告顯示是一個主動脈瓣膜的脫垂,這意味著必須儘快換瓣。

然而,基於目前楊父的身體狀況,這個手術進行難度很大,楊軍給很多醫生打了求助電話,都表示手術很難,不能做。

當醫生變成家屬時,當職業的責任沒能施加到自己的親人身上時,那種無力感讓他感到無限的自責,而職業的敏感又進一步讓痛苦和緊張加倍放大。

醫不自醫,是身為醫務工作者感到最悲哀的事情。

不是每個醫務人員都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照顧到自己所愛的人。

網上曾經就有很多新聞報道醫務人員的家庭生活,有為了去手術,半夜不得不留孩子一個人在家的;

有在手術的時候得知自己的父親就在隔壁手術室,卻無法馬上抽身離開的;還有因為工作太忙,被男友悔婚的護士。

曾經在Medicine 上看到一篇中國醫生自殺的相關研究,表格:列舉了我國 2004年-2017 年自殺的 18 位醫生,包括性別、年齡、科室、自殺原因等數據。

確實,醫務人員從學生時代起,幾乎就是天天殺可愛的小動物,甚至在面對病床前的生離死別不再那麼情緒化。

有沒有想過,我們很多醫務人員在脫掉白大褂後,也是一個普通人,愛玩愛鬧,會生病會難過,甚至會走向極端。

紀錄片里的楊軍面對父親生病的例子,只是一個當下醫務人員的縮影。

臨床醫學是一個大專業,這個專業下還有很多細分,對於身為急診醫生的楊軍也不能靠自己解決心血管方面的專業問題,還是得靠專業的醫生來。

接著,輸氧、心梗三項、胸片,他對父親進行了一系列的搶救,此時的父親病情非常嚴重,他卻隱瞞母親說:「沒事,我們已經到這了,已經用過葯了,沒事,你放心吧,不知道是什麼東西過敏了。」

楊醫生默默獨自承受著壓力,不讓母親擔心,自己卻偷偷在衛生間落淚。

在經過無數次向同行求助後,大家都告訴他,手術依然有很大風險。

疾病面前,誰都不是神。

幾分鐘前他還是搶救室的主管,每天搶救上千個病人;幾分鐘後,當他面對自己病重的父親,他第一次害怕手術。

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大家都懂,又有幾個人真的能做到呢?

當楊軍把父親送到自己主管的手術室時,手術室外的他也只是一名普通的患者家屬。

此刻的楊軍,腦袋空蕩蕩,能做的只是作為患者家屬進行術前簽字,然後耐心地等待手術結果。

萬幸的是心臟停跳的時間並不久,沒有對手術構成太大影響,手術進行的很順利,已經修復好了冠狀動脈。

楊軍心裡的石頭終於放下了,但是身體還沒來得及鬆一口氣,又匆匆地穿上白大褂,回到了崗位。

不上班的時候楊軍就換回便服守在一邊陪著父親,到了上班時間,他又要換上工作服,在醫生和家屬之間切換身份。

不知不覺,這已經成為在父親入院這段時間裡的日常。

其實,楊軍也曾在父親的病榻前不安無奈地哭泣過,也曾在手術室外無限自責過。然而,當父親醒來,他什麼都沒有對家裡人說,只是淡淡地對父親說:

「別擔心,有什麼事,兒子都在身邊盯著呢。」

所謂擔當,可能就是這樣,既努力保護好家人的安全,又默默照顧家人的情緒。

一個家的頂樑柱,從不為愛多言,行動是最直接證明。

在一個醫務工作者漫長的職業生涯里,可能只有兩次流淚:一次為家庭生活,一次為自己的職業理想。

以前我在醫學院讀書的時候,曾看到過美國網路上出現一張醫生蹲在醫院門口痛哭的照片。

當時身邊的朋友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覺得太誇張了,現在醫生都見過那麼多生死離別了,說不定他不是在流淚,是喝酒喝吐了,吐也是這個姿勢。

我呵呵一笑,不作太多解釋,心裡十分確信這個報道,因為這讓我想到了我在廣州某醫院當兒科主任的周叔叔。

以前有一次暑假,我去廣州玩順道去他家拜訪,阿姨讓我進門坐的時候,一開始我以為他不在家。

沒想到阿姨說周叔叔從昨天半夜回來後,就把自己關在書房裡,估計是他負責的病人去世了,每次有這種情況的時候,他都會把自己關在書房裡很久。

阿姨見我來了又去敲門,好一會周叔叔才從房間里出來,滿臉鬍渣,雖然帶著眼鏡,但還是能看出眼裡布滿血絲,略泛紅腫。

我也是一名醫務工作者,雖然不是奮鬥在一線,但是耳聞目睹也確實見過一些被工作量僵化內心的醫務人員,他們太累了,以至於表情冷漠,甚至當死亡在眼前發生,都來不及去安慰患者家屬,就得投入另一場搶救中。

住院,培訓,做手術......周叔叔行醫三十多年,我以為他早就見慣了病床上的生離死別,沒想到還是這麼感性。

後來聽周叔叔說,去世的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孩子一出生就沒見過父親,母親才二十歲出頭,自稱是意外懷孕後生下她。

母子家裡窮,一直是科室先墊一點,孩子在醫院呆了半個多月,跟醫護人員相處很熟了,半撐半救,最後還是去了。

科室的人那天都很難受,大概是相處一陣子,大多也都有了感情。其實我們和楊軍都一樣,始終保持著那份從醫伊始的柔軟,只是我們沒時間表現。

在家人面前,我們忍著疲憊,害怕倒下就更難站起;在患者面前,我們帶著口罩,害怕猶豫就會錯過生機。

雖然並不是每個醫務工作者都有機會像楊軍那樣走到鏡頭前,但是每個醫務工作者都和楊軍一樣既要家庭擔當,也為工作負責。

我不想神化醫務群體,也不敢說所有的醫生都是好的都是感性的。

然而當我看到周叔叔扶著牆壁從書房出來的身影時,我忽然覺得他依舊是當年有著錚錚誓言的少年。

你們相信嗎,這世界上有一群白衣少年。

他們有些還未獨當一面,有些已經白髮蒼蒼,當他們脫掉白大褂,他們和普通人一樣,為自己的家庭生活而負重前行。

但當他們穿上白大褂,也依然為理想年輕,為生命熱淚盈眶。

一周專題回顧 / 預告

#有書君說#

「打理財富,真的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甚至比賺錢本身更重要」

哈佛徐彬教你100%賺錢的理財技能

學點理財知識,不再有惶惶不可終日的焦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 的精彩文章:

王小波逝世21周年:一輩子很長,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
人販騙術再升級:沒有我拐不走的孩子!每對父母都要教給孩子的安全知識

TAG: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