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齊威王一鳴驚天下

齊威王一鳴驚天下

大家好,歡迎來到何姐說人文,今天給大家講的是齊威王的故事

「一鳴驚人」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個成語,但是,關於這個成語的出處,卻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說出的。其實,這個成語出自春秋戰國年間楚莊王和齊威王奮發有為的故事。

《史記》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

(楚)庄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令國中曰:「有敢諫者死無赦!」伍舉入諫。庄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鍾鼓之間。伍舉曰:中「願有進。」隱(迷語)曰:「有鳥在於阜,三年不蜚(飛)不鳴,是何鳥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將衝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舉退矣,吾知之矣。」居數月,淫益甚。大夫蘇從乃入諫。王曰:「若不聞令乎?」對曰:「殺身以明君,臣之願也。」於是乃罷淫樂,聽政,所誅者數百人,所進者數百人,任伍舉、蘇從以政,所國人大說。

——《史記·楚世家》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形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史記·滑豬列傳》

這兩則故事,寫得十分精彩,但如出一轍,孰真孰假,可信程度如何,我們不去考訂。楚莊王、齊威王確曾「一鳴驚人」,是歷史事實,這裡,我們就來說說齊威王是怎樣「一鳴驚人」的。

戰國時代(公元前四七五—公元前二二一年)和春秋時代一樣是我國古代社會的大變動時期。戰國接續著春秋,與春秋難以截然分開,但又確存區別。春秋較多表現的是舊制度的岌岌可危,戰國較多發生的是新制度的紛紛興起。同是受生產力發展的催發,但在春秋時代,主要表現為生產力突破舊制度的桎梏,而在戰國時代,主要表現為新制度對生產力的解放。變亂使人們的歷史活動尤為活躍,但在春秋時代,「五霸」的旗幟上寫的還是「尊王攘夷」,而到戰國時代,「七雄」的心目中只有攻城掠地、「爭於氣力」。簡言之,戰國時代是新興的封建制度逐步確立的時代。齊威王(公元前三五六年一公元前三二0年)正是在這樣一個由舊變新的時代,扮演「一鳴驚人」的角色的。

齊國在春秋前期,曾稱霸諸侯,是一等強國。以後田氏代齊,齊國依然在發展。這就給齊威王「一鳴驚人」提供了很好的歷史前提。然而,歷史的路是彎彎曲曲的,新的歷史要求也會不斷出現。齊國的政治並非一向清明,內亂時有發生,到齊威王上台時,國家「不治」,「百官荒亂」,問題並不算少。可是,自進入戰國時代後,魏、楚先已變法,韓、秦正在變法,眼見這些國家很快強大起來。在這種情況下,齊國「三年不飛又不鳴」豈不是坐以待斃?

但齊威王確實是一位「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國君。就在淳于髡以迷語的形式進諫後,齊威王召集縣令長七十二人到國都,先把即墨大夫叫到跟前,對他說:「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民人給,官無留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譽也。」宣布封給他萬家的食邑。然後又把阿大夫叫到面前,訓斥道:「自子之守阿,譽言日聞。然使使視阿,田野不辟,民貧苦。昔日趙攻甄,子弗能救。衛取薛陵,子弗知。是子以幣厚吾左右以求譽也。」當天,烹了阿大夫,又烹了受賄於阿大夫而吹捧阿大夫的那幫人。這就是所謂「賞一人,誅一人」,頗能兌現賞罰嚴明。整頓了吏治、風氣,「奮兵而出」,諸侯「皆還齊侵地」,國內也「人人不敢飾非,務盡其誠,齊國大治。」

齊威王的改革,是在任用鄒忌為相時進行的。鄒忌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大約因為中國古代的國君專制味道甚濃,向他們進諫很危險,所以那時的政治家們和國君談話,都很注意方式,常常表現出機智和巧妙—儘管背後隱藏著苦惱和不幸。鄒忌最初和齊威王的談話也是如此。

《史記》中有一段形象地描述:

「鄒忌子以鼓琴見威王,威王說而舍之右室。須臾,王鼓琴,鄒忌子推戶入曰:「善哉鼓琴!」王勃然不說,去琴按劍曰:「夫子見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鄒忌子曰:「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之愉用者,政令也;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吾是以知其善也。」王曰:「善語音。」鄒忌子曰:「何獨語音,夫治國家而弭年人民皆在其中。」王又勃然不說曰:「若夫語五音之紀,信未有如夫子者也。若夫治國家而弭人民,又何為乎絲桐之間?」鄒忌子曰:「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夫復而不亂者,所以治昌也;連而徑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調而天下治。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無若乎五音者。」王曰:「善。」

你看,向國君進言多不容易。投其所好,竟舍之不見,談了大半天,還不知其所以然,反反覆復,話挑明了,其中的政治道理才為國君所接受。其實,鄒忌的意思就是要改善政治局面,力求上下協調,政令適時,整個國家機器動作起來,象彈琴一樣,「大小相益」,「復而不亂」。齊威王到底是開明君主,最後終能夠聽得進去,而且僅三個月後即拜鄒忌為相,大膽實行改革,也就算難能可貴了

在這場改革中,齊國著名學者淳于髡是幫了不少忙的。淳于髡出身卑賤,是個帶有家奴性質的贅婿,他所以名髡,大概曾被處以髡刑(截去頭髮的刑罰)淳于髡個子不高,又愛說笑話,有點滑稽相,所以司馬遷寫《史記》把他放在《滑稽列傳》中去了。追究起來,淳于髡有意無意表現出這樣的特點,倒容易遮掩他的卑微的出身,在說說笑笑中施展他的政治才能。實際上,淳于髡是很懂尊嚴的,「數使諸侯,未嘗屈辱」;而作為一名稷下先生,學識淵博,思想深刻。據《孟子·告子下》篇所載,他曾兩次當面指責孟軻,認為魯繆公重用儒家,弄得國力甚衰,儒家「無益於國」,象儒家那樣「為其事而無其功者」根本算不上「賢者」。歷史事實正是這樣。魯國由於儒家纏身,不作改革,不敢進取,不僅在「七雄」中沒有位置,而且於公元前二五六年為楚所滅。淳于髡從進步立場出發,認真為厲精圖治的齊國出謀劃策他以「微言」(比喻)的形式,從五個方面啟發鄒忌處理好政事,鄒忌十分敏感地「應聲」於五種政治關係:對國君,「請謹毋離前」,意即尊重其權威;對大臣們,「請謹事左右」,意即團結共事;對百姓,請謹自附於萬民」,意即順乎民心;選拔官吏,請謹擇君子,毋雜小人其間」,意即整頓吏治;執行法令,「請謹法律而督奸吏」,意即實行法治。淳于髡很懂相的重要性,由相帶頭,處理好這五種關係,有利於形成政治清明的局面。

在齊威王當政期間,確實網羅了不少人材,齊威王和鄒忌都視之為「寶」。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有一次,齊威王和魏王一起田獵,魏王問日:王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梁王(同魏王魏國亦稱梁國)日:『若寡人國小也,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萬乘之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為寶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東取,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於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而從者七千餘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將以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齊威王的見地較魏惠王高明多了,他珍視、尊重人才,懂得「一鳴驚人」並非一人之事。他這段著名談話於今恐怕仍有可取之處吧。

在鄒忌建議下,齊威王還廣開言路,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這一來,據說群臣百姓前來進諫者,一時門庭若市,幾個月後還川流不息,仍有人進諫,一年之後,達到了「雖欲言無可進者」的境地。如此提倡進諫,就能揭開弊端,易取合理建議,從而推進改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何姐說人文 的精彩文章:

TAG:何姐說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