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不敢睡覺,我怕夢見怪獸」
天黑黑
孫燕姿 同名專輯
孫燕姿
00:00/03:57
孩子四歲左右的時候,有好幾天,臨睡前,寶寶都對我說:媽媽,我不敢睡覺,我怕做噩夢,我怕夢見怪獸。
我:你夢見怪獸了?
鴻:嗯。我:在夢中,怪獸把你怎樣了?
鴻:怪獸要把我吃掉。
我:寶寶,夢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你夢見怪獸,你就趕快醒過來。
鴻:我醒不過來怎麼辦?
我:夢見怪獸的時候,你就變成超人,把怪獸打敗,好不好?
鴻:不,我變不成超人的。
我:那你夢見怪獸的時候你也夢見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幫你把怪獸趕走好不好?
鴻:沒有,我沒有夢見爸爸媽媽,我害怕。
寶寶到三四歲的時候,會對世界添加許多憑空的想像,恐懼也表現為害怕黑夜,害怕怪獸,害怕噩夢等等,如何幫助寶寶戰勝這種恐懼呢?
作為家長,首先要共情,表達對他有這種恐懼的理解。可以用諸如此類的話語:「是哦,黑夜確實讓人感到害怕」、「我小時候也和你一樣,也很害怕做噩夢,怕夢見怪獸呢」,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覺得他不是一個人,他會知道,原來爸爸媽媽也跟自己一樣,也有害怕的時候。
然後,就要幫助寶寶辨清想像和現實,明確告訴他這個世界上是沒有怪獸的,那都是人想像出來的。但是,一個因為懼怕做噩夢而不敢睡覺的寶寶似乎沒有辦法因為這個解釋而釋然。因為他的焦點是懼怕夢見怪獸,懼怕經歷噩夢中的那種身臨其境的恐懼感,而不是怪獸本身。換言之,他也知道怪獸是莫須有的,但是,他還是害怕睡覺。好吧,看來我只能運用技術的手段消除這種恐懼感了。
基於寶寶對我建立起來的無盡的信任感,我對寶寶說:寶寶,我小時候也跟你一樣,害怕做噩夢,我奶奶教了我一個方法,很靈驗,現在我也教給你,你只需要按照我說的做,你就一定不會做噩夢,而是做美夢,或者不做夢。
鴻寶很驚訝:真的?
我:對呀,你願不願意跟著我做一遍?
鴻:好哇,快教我吧。
於是,我臨時想出了一套儀式:盤腿而坐,雙手放在膝蓋上,深呼吸,胸前劃十字,雙手合十,閉著眼睛,口中念念有詞:阿彌陀佛,善哉善哉,保佑我的乖乖,今晚做個美美的夢,因為他有爸爸媽媽的愛。
寶寶依葫蘆畫瓢地整了一遍。
其實,這套說辭挺肉麻的,我每次說到都有點起雞皮疙瘩,不過寶寶倒是挺受落,一臉陶醉和滿足。然後我再親親他,抱抱他,寶寶似乎獲得了很大的安全感,笑容綻放,安心地躺下睡覺了。
第二天早上,寶寶起來,跟我說:媽媽,我真的沒有做噩夢也。你那個方法真有用。於是,這套儀式,成為了閱讀繪本之後,講一個即興故事唱一首歌之前的一個固定儀式。
小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體驗,擔憂、恐懼、害怕,等等,這些都是正常的,作為家長,最重要的是首先和孩子「共情」,其次,要適當地運用一些手段,增加一些儀式感,去化解孩子的情緒,用愛去安撫、滋養孩子的心靈。
全文圖片由 Unsplash 提供
梁松清∣「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TAG:梁松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