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長平之戰
最近央視熱播《大秦帝國之崛起》,作為一名資深吃瓜群眾,我每集必看。看到秦趙長平之戰,頗有感觸,借公眾號嘮嗑兩句。長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極其著名的戰爭,發生在公元前262年-前260年(周郝王53年-55年)。此戰乃戰國後期秦趙兩強之間的戰略對決。若秦取勝,則山東六國全部淪弱國,秦一統天下勢不可擋;若趙取勝,則秦向中原的擴張會受到極大遏制,天下形勢有可能演變成秦趙兩強並立的局面,猶如之前的秦齊並立。長平之戰的結果是,秦國大勝,並坑殺了40萬趙軍降卒。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淪為弱國。
正統觀點認為,趙國的慘敗在決策層面上是趙孝成王和平原君之過,正是他倆中了范睢的離間計,用趙括換了廉頗,才導致戰爭失敗;在軍事層面上由趙括負責,紙上談兵的趙括無實戰經驗,驕傲輕敵,拋棄廉頗的防禦策略,盲目進攻,最終釀成大禍。仔細回讀這段歷史,筆者認為,長平之戰趙國失利的罪魁禍首卻是老將廉頗。原因只有一個:廉頗的三年消極防守耗盡了趙國的國力。
長平之戰時的秦國已擁有巴郡、蜀郡、黔中郡,並攻佔了楚國國都郢都,迫使楚國遷都到陳丘。尤其是蜀郡,在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後,已變成盛產糧食的膏腴之地。蜀道雖難,但只要修建好了通道,就能將蜀郡的糧食運到關中,進而運往長平前線。再來看趙國,經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後,趙國的軍事實力急劇膨脹。因此,單論軍力,趙國並不輸於秦國。但是,是考慮包含人口規模、糧食產量、君臣素質等在內的「綜合國力」,那麼,趙國遠不如秦國。秦國有一代雄主秦昭襄王贏稷,名相范睢和戰神白起;趙國只有資質平庸的趙孝成王,徒有虛名的平原君趙勝,遇弱則強、遇強則弱的老將廉頗和紙上談兵的青年將領趙括。赫赫有名的李牧彼時尚未出道。秦趙兩國孰強孰弱可謂涇渭分明。
自古以來,資源稟賦上的小國(以下簡稱小國)要想戰勝資源稟賦上的大國(以下簡稱大國),不二法門應是奇襲式地速戰速決,而非長久相持對峙,後者卻是大國戰勝小國的慣用招數,比如二戰中的蘇聯對德國,中國對日本。然而,很不幸,在長平之戰中,老邁保守的廉頗在戰爭初期就犯下了最大的戰略錯誤,選擇與實力強於自己的秦軍防守對峙,拼消耗。一干就是三年,徹底榨乾了趙國的國力。戰爭末期,趙孝成王換上趙括已無濟於事,盲目突圍更是雪上加霜。實際上,經過胡服騎射改革後的趙軍以騎兵為主,進攻戰是強項,防守戰是短板;而以步兵為主的秦國的強項卻恰是陣地戰和防守戰。可以說,廉頗是拿趙軍的短處去和秦軍的長處較量,蔫能不敗?
再論,老邁的廉頗穩健有餘,勇猛不足,不是長平之戰趙軍的合適主將人選。實際上,對陣秦軍,廉頗無取勝記錄。如此「以勇氣聞於諸侯」,怎能讓人信服?閼與之戰,廉頗本是主將,卻以道遠路狹為託辭,不出任。後由趙奢主動請纓出任,於是才有了大戰秦軍而立下「首勝強秦」之殊功。廉頗的死守搞出了「不進兵難以合縱,不合縱難以進兵」的怪圈,使趙國陷入與秦國長期對耗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廉頗指望魏韓兩國先行出擊秦軍,趙軍隨後大舉進攻,乃嘀笑皆非的軍事思維,毫無政治頭腦可言。試想,趙國手握幾十萬雄兵,卻龜縮在上黨,畏秦如虎,反而要比趙弱得多的魏韓打第一槍,這是何等邏輯!
筆者認為,長平之戰趙國唯一的勝機在於與南方的楚國結盟。楚國趁秦趙對峙長平之時,出兵北上,直取秦國腹地。彼時,秦軍將被迫回師,趙軍隨後掩殺,可獲全勝。然而,老謀深算的范睢早就洞察到了這一點,把楚國作為伐交的重中之重,使出渾身解數確保南線平安。再加上楚國君臣膽小怕事,只知苟且偷安,趙楚同盟就無從談起。於是,秦軍不僅無南線之虞,反而將駐守南郡的八萬人馬全部調往上黨前線。此種形勢下,趙國只能用軍事來支持伐交,達到以戰促和的效果。可以說,趙括的力主進攻,絕非急躁衝動,而是建立在對局勢的深刻理解上。然而,趙括重於謀劃輕於實戰的弱點在長平之戰中也暴露無遺,他只把注意力放在與秦軍的正面交鋒上,沒有對截斷秦軍糧道給予足夠重視。秦軍遠道而來,糧草輜重囤積在野王,本是趙軍極好的偷襲目標。
以吾觀之,三年前廉頗的一味死守,對趙軍陷入被動的消耗戰負有重大責任。因此,他被趙孝成王撤換,實屬情理之中。可是,三年對峙下來,局勢已完全改變。再起用趙括棄壁壘壕溝而輕銳猛攻,實在為時已晚。簡單地說,長平之戰趙軍的慘敗,在於該進攻的時候不進攻,該防守的時候不防守。
本文由賽媒科技創作發布。
如您對內容感興趣,請幫忙轉發朋友圈;您也可以隨時與我們聯繫溝通。
電話:010-57333794
郵箱:business@science-media.net
愛科技資訊
(微信ID:ScienceMedia)
致力於向公眾傳播有用好玩的科技知識
TAG:愛科技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