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說《紅樓夢》這一句玩笑話,註定惜春的結局和榮國府最終的悲劇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
鶯愁蝶倦晚芳時,縱是明春再見。——隔年期。
儘管曹雪芹離我們遠去了,但是紅樓夢卻永遠留在了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的寶庫之中。小編將深耕從不同角度盤點、分析、以及評說,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文/利評說歷史 第06期 (每天持續更新優質內容,帶來首發原創內容)
《紅樓夢》里的惜春命運多舛,最後遁入佛門,度過此生,今天小編想為大家聊聊惜春命運和榮國府悲劇結局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惜春小小年紀就亡了母親,加上父親不理家事,成日與道士成群,一心修道,對自己的女兒也毫無憐憫之心,將女兒半舍半棄於榮國府,雖說也是近親之家,卻依舊是寄人籬下,無至親疼愛也終是造就了她性情冷淡,對世間七情六慾了無牽掛,即使作為名門望族的大千金入佛有著些許世俗偏見,被認為有失禮義,可這又何嘗不是對她繁雜往事,難言苦痛的一種解脫呢?小編認為《紅樓夢》中的人物能夠清心寡欲,能夠勇敢追求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東西也唯有惜春一人,我覺得賈府的落敗並不是逼迫她無奈出家的原因,而是她能從容出家的一次良機。其實早在周瑞給眾人送宮花的之時,就無意透露出了惜春的向佛之心,雖說只是一句玩笑話,卻也預示了惜春最終出家的結局。「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惜春的出家其實是一種坦然的主動選擇,而不是家族沒落帶給她的無窮壓力,帶有一種天生孤僻的她並沒有委屈求全讓寧國府繼續收留,聽到寧國府放入名聲不好,也對兒女情長了斷了恩怨,只是做著她自己的事,過著自己的一生。《紅樓夢》中描繪惜春的筆墨甚少,少數便是檢抄大觀園和畫園子這兩回,不是主角的她似乎在這本小說里就是個縹緲又虛無的存在,於外人看來,會覺得她一個堂堂千金小姐最後卻出家,淪落到緇衣乞食,很是悲慘,可她孤介的本性與她自身佛性的向往來看,她本身富貴親情對她也只不過是過眼雲煙,出家是她命中注定的結局。討齋乞食的苦行僧般的生活已然成為惜春的日常,重在修行的執念往往複復從未間斷。原文中也隨之描述了榮國府的最終結局——「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
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倖。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可知賈府在敗落後,子孫流散,家產被抄,昔日的賈府,最後的景象便是「陋室空堂」「衰草枯楊」,又在這危機時刻,懷著一腔仇恨的賈芹,帶領一幫匪徒來洗劫賈府,妙玉落難,而後賈府被匪徒們一把火燒為灰燼,空蕩蕩的煙塵遺留後世。可這樣「樹倒猢猻散」的敗落結局也正是應了老話「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興衰榮辱亦乃常事。
因此這樣一句「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的玩笑話並不是沒有道理,惜春甘願入佛門,自此紅塵往事一斷隔。作為局外人的我們只要知曉她選擇了真心向佛誠心修行,只需理解,莫表同情。然而賈府最後金銀散盡子孫流散的結局也是令人惋惜不已,可惋惜歸惋惜,這也是沒有結局定論的紅樓夢的魅力所在。
今天這一期的精彩原創內容就到此結束,本文只代表小編個人觀點,歡迎各位小夥伴們在樓下評論區留言討論,小編將根據您的評論優先創作,喜歡的可以點贊分享喲。利評說史獨家個人原創,禁止洗稿搬運。
※評說三國:最悲慘的官二代,父親五虎戰將,母親卻淪為玩物
※評說《紅樓夢》兩個細節可看出 賈母為何遲遲不給寶黛完婚
TAG:利評說史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