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經濟觀察:中國金融業開放提速 中外資銀行走向雙贏

經濟觀察:中國金融業開放提速 中外資銀行走向雙贏

中新社北京5月18日電 (記者 王恩博)在中國密集推出多項金融業擴大開放舉措後,外資銀行機構紛紛加速布局中國市場。

摩根大通本周宣布尋求在華建立一家持股比例為51%的全新證券公司,並計劃在未來數年內監管允許的條件下將持股比例增加到100%。法興銀行近日亦表達了在華成立合資券商的願望。此前,瑞士銀行已成為首家在中國內地申請控股證券公司的外資機構。

實際上,外資銀行瞄準中國市場已不是新鮮事。尤其近年來中國銀行業逐步擴大開放,外資機構數量穩步增長,其產品服務體系也不斷豐富。

據官方統計,截至去年底,外資銀行在華營業性機構總數達1013家,近15年增長近5倍。在華外資銀行總資產從2002年末的3000多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到2017年末的3.24萬億元。2017年,在華外資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相當於2002年的10倍。

總體而言,外資銀行這些年在華經營狀況經歷了「幾多幾少」的變化:即在華機構數量、經營地域、服務對象、經營業務種類、實現利潤從少到多;同時,中國對外資銀行的限制性規定、審批事項、中外資銀行監管政策差異則從多到少。

隨著當前中國在金融領域推出更多開放實招,在華外資銀行還將迎來更多利好。

中國銀保監會日前宣布,將儘快採取措施推動外資投資便利化,包括取消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一致的股權投資比例規則;對商業銀行新發起設立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和理財公司,外資持股比例不設限制等。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向記者表示,中國放鬆金融市場外資准入門檻,並針對不同金融領域逐漸放開外資持股比例限制,這意味著外國投資者將在中國市場獲得更大話語權,從而更好地分享其中的巨大投資機會。

與此同時,雙向開放也給中國金融業帶來機遇。隨著中外資銀行合作深入,中國銀行業得以通過多種方式與國際同行進行金融服務對接,實現優勢互補,從而促進中國金融市場繼續多層次、多元化發展。

近些年,在與全球市場聯繫更加密切的同時,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經營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在2017年英國《銀行家》雜誌發布的世界1000家銀行排名中,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分列第1、2、4、6位。在榜單前30名中,有10家銀行來自中國。

不過,擴大開放會否如一把雙刃劍,同時也給中國金融業帶來更大競爭與風險?

中國工商銀行信息科技部總經理呂仲濤並不諱言銀行業擴大開放將加劇競爭。他也向記者強調,中資銀行需要適應一些新型業務產品競爭,從而完善打造開放、融合、共贏的全球化金融生態圈,「過去工行是(中國)境內的,未來可能是全球的」。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武雯認為,外資銀行在混業經營和防風險方面有豐富措施手段,現階段引入外資有利於提高中國金融機構的風險防範能力。同時,外資銀行在後金融危機時代積累了較多轉型經驗,在戰略轉型、資本管理、降低運營成本方面將給中國商業銀行帶來新動能。

呂仲濤則表示,在擴大開放過程中,中國銀行業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加快提升高級別、持續性的風險防控能力,全面推進管理體系,從而有效化解金融風險。(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法國通過《避難與移民》法案 幫助非法移民無罪
6家航空公司2座機場被中國民航局給予通報批評

TAG: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