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發展+科技崛起 中國金融業加速重構
本文導讀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給外國企業提供了更為便捷的商業環境,未來必定吸引更多外國企業來華髮展,並且與中國企業形成競爭,這對提升中國市場的效能至關重要。而金融科技崛起將促使全球勞動力結構發生改變,我們正邁向一個教育與技能更為重要的時代。
來源:中國證券報 陳瑩瑩 王凱文 趙白執南
中國金融業改革開放步入新階段。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下稱「PIIE」)專家為中國金融領域的開放舉措「點贊」。他們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些政策將激發全球金融業發展活力,豐富中國金融服務和產品體系,提升中國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在PIIE所長亞當·珀森(Adam Posen)看來,中國進一步開放本國市場、開放銀行業等是很好的舉措,但應謹慎推進這些對外開放進程,避免引發風險。PIIE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維昂(Nicolas Veron)表示,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給外國企業提供了更為便捷的商業環境,未來必定吸引更多外國企業來華髮展,並且與中國企業形成競爭,這對提升中國市場的效能至關重要。PIIE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指出,對外開放的擴大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國金融資源的分配效率。
對於金融科技的發展,PIIE高級研究員羅伯特·勞倫斯(Robert Lawrence)認為,金融科技崛起將促使全球勞動力結構發生改變,我們正邁向一個教育與技能更為重要的時代。PIIE高級研究員瑪麗·羅夫利(Mary Lovely)認為,新科技短期內可能造成社會公眾缺少安全感,政府部門應進行靈活調整,促進新科技為經濟發展、產品創新、福利改善等帶來新動力。
PIIE研究員馬丁·喬真帕(Martin Chorzempa)認為,中美兩國的金融科技發展存在差異,但未來金融科技領域的機構密切合作是大勢所趨。消費者權益保護和金融創新之間如何平衡,需要每個國家做出更多努力並作出權衡。
中國金融深化開放使全球獲益
中國證券報:近期中國陸續出台了金融業開放發展的諸多政策。如何看待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舉措帶來的影響?
亞當·珀森:中國進一步開放本國市場、促進貿易自由化、開放銀行業、增加投資品種,這些都是很好的舉措。與此同時,中國應謹慎推進這些對外開放進程,避免引發風險。
從經濟學原理角度看,作為一個普通人,為了降低投資風險,一定會試圖在(本國之外)其他地區做一些投資,這是很理性、很現實的想法。而當中國打開了資本輸出的通道,必然會有很多人想拿出一部分資產用于海外投資。在這種情況下,哪怕每個人都只拿出很小的一部分資產,總數上來看也會是大規模的資本外流。因此,一個國家無論何時打開自己的經常賬戶或者外幣賬戶,都需要警惕潛在的資本外流風險。
尼古拉斯·維昂:首先,對於全球外資機構來說,中國政府一系列的對外開放舉措,顯然意味著更多的商業機會。例如,一些國際評級機構,如果他們被允許在中國獨立運營,他們將能夠更獨立地給出評價,這將增強市場紀律,也將提高中國金融體系中價格形成的質量。最重要的是,一個更有效的金融市場能為中國企業提供更多信息和資金,這不但有利於中國金融體系發展,而且有利於國際貿易往來。其次,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給外國企業提供了更為便捷的商業環境,未來必定會吸引更多(外國)企業來到中國發展,並且與中國企業形成競爭,這對提升中國市場的效能至關重要。
尼古拉斯·拉迪:更多外國(外資)機構會湧入中國。一方面,外部競爭力量的湧入將進一步改善中國社會資源的配置。數據表明,此前中國的金融資源分配並不盡如人意,過多的資源進入一些表現不佳領域。隨著競爭加劇,這種情況會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從居民部門角度來看,對外開放會帶來更多便利性,多元化的市場主體會帶來更豐富的產品和服務。
羅伯特·勞倫斯:過去一段時間,中國在擴大對外開放方面一直做得非常好,外資機構得以在中國的勞動力市場與消費市場獲益。未來中國需要繼續提供給外資一個足夠公平的市場,吸引更多市場主體參與其中。
科技崛起帶來就業新機遇
中國證券報:近年來全球金融領域的改革和創新發展迅速,尤其是金融科技的推進備受關注。如何看待金融科技尤其是AI(人工智慧)的崛起,對於傳統金融業、就業市場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羅伯特·勞倫斯:一方面,AI的作用不可小覷;另一方面,全球生產效率其實是在降低的。背後原因在於,當前許多創新還沒有到大規模商業應用的階段,距離真正落地運用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隨著AI逐漸走向大範圍應用,全球勞動力結構將發生改變。
我並不擔心失業問題,未來大部分人能夠獲得就業機會。但未來的收入差距會改變,這個問題亟待重視。一方面,諸如理髮師、酒店服務員等低技術從業者不會失業,他們仍舊會有許多可選的工作機會。另一方面,那些中級技術人員可能因為新技術的應用而失業。換言之,我們正邁向一個教育與技能更為重要的時代。
教育與新技能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制勝之道。每次技術更新換代總會導致一部分工作被取代,同時會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新科技崛起必將帶來更多新增工作機會,以網路安全為例,此前網路安全方面的工作少人關注,但是如今數以萬計的人都在擔心網路安全問題。
瑪麗·羅夫利:不可否認,每一次新科技的出現都會引發人們對就業市場的擔憂。科技發展對就業市場的改變巨大,我們需要隨之「升級」勞工教育。以AI為例,人們主要擔心它帶來的衝擊難以掌控。
從某種角度而言,所有新科技都是有衝擊力和破壞力的。與此同時,新科技會帶來很多新工作崗位,包括一些現在無法預測的新工作。在此背景下,政府需要作出調整和應對,以消除公眾由於這些變化產生的不安全感。因為公眾可能會由於缺少安全感,而抵觸新科技帶來的改變。未來整個社會需要新科技為經濟發展、產品創新、福利改善等帶來新動力。
比如,AI讓信息獲取變得更容易,未來可能會在傳播、廣告、市場營銷等方面創造更多工作崗位。此外,AI應用會減少許多客戶服務崗位。以往只能打電話或者到櫃檯解決的問題,現在通過互聯網就可以自助解決。
傳統銀行業要有危機感
中國證券報:中美兩國的金融科技發展有何不同?未來會呈現怎樣的趨勢?
馬丁·喬真帕:我對中國的金融科技發展很感興趣,尤其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如此廣泛的應用。這類新鮮支付方式在我們周圍建立起各類場景,將我們的支付行為和消費行為聯繫在一起。這個過程你看到的越少,那麼支付方式的效率就越高。在其他地區,消費者的支付被拆分成多個步驟,比如需要你先帶一張銀行卡,再進行刷卡,或者在網上輸入信用卡的個人信息等。但是在金融科技的應用下,這些步驟你只用點一下就可完成。
這類新科技手段在中國取得巨大成功,但在美國可能很難實現。一個原因在於這類融合的模式很難在美國建立。另一個原因在於美國人不願接受新支付方式,他們通常使用信用卡支付,且信用卡提供很多消費者權益的服務。或者通過積分等建立信用記錄,消費者可以獲得很多優惠或者返現。
但無論如何,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未來與境外其他支付方式的競爭一定會加劇。
再以P2P行業為例,中國P2P行業的迅速崛起得益於中國巨大的貸款需求。中國投資者有高收益的投資需求,散戶成為這個市場的主體。而美國的P2P平台投資者通常是機構投資者,比如一些大型基金和金融機構等。
如果這些P2P平台運行良好,並建立起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則不需要過多的機構投資者。機構越少,其在整個交易過程中拿走的錢就越少,則個人投資者就獲益更多。反之亦然。在美國,P2P平台並不能夠獨立地、準確地識別借款人信用狀況,只能依靠機構投資者進行貸款項目的評估、審核、風控等,個人投資者往往無法獲得那些資質良好的項目和標的。如果P2P平台能夠建立起完善的信用評價機制,我更看好個人投資者對於這個市場帶來的積極作用。
中國證券報:我們看到全球科技巨頭在金融領域加速布局,而傳統金融機構也在奮力反擊,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如何看待兩者未來的競爭、發展?
馬丁·喬真帕:在美國,銀行業在金融科技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比如高盛推出Marcus線上借貸平台等。毫無疑問,其他的市場參與主體不具備商業銀行所擁有的低成本資金優勢、客群基礎和核心技術能力等。而在中國,專註於技術的騰訊、平安、阿里巴巴似乎在這一領域的布局更為成功。這些互聯網公司通過研發金融雲、反欺詐系統等佔得發展先機。
總的來說,金融科技公司與傳統商業銀行誰會成為最後贏家,有待後續市場的觀察和研究。
與此同時,我們看到金融科技領域湧現出更多機構間的合作。而不是像過去幾年,行業競爭「非此即彼」,金融科技公司並不是要徹底顛覆銀行或者和他們拼搶利潤。未來機構之間除了競爭,一定會有更多合作。我們看到目前市場上出現了一些「越來越像」銀行的金融科技公司。事實上,阿里巴巴與騰訊分別投資了網商銀行和微眾銀行,並在電子支付、線上理財等金融服務領域快速發展。商業銀行也加大轉型力度,更趨金融科技化。
傳統商業銀行應該更有危機感,並把這種危機感有效轉化為提升銀行系統效率的動力。中國的銀行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專註於把信貸資源投向國有企業,這種貸款往往有政府信用擔保。因此,中資銀行沒有構建起足夠完善有效的、針對個人零售客戶和小微企業的風控機制。這些領域將是中國的銀行業未來需要重點發展和轉型的方向。
回到美國市場,美國金融業在做小微、個人金融業務時,最開始是銀行通過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逐步覆蓋那些銀行無法覆蓋到的客群。商業銀行建立起與主要系統有所區隔的線上入口,並藉此實現風險評估、減少貸款損失等。
以高盛案例,高盛成立了一個新的部門推進Marcus平台的建設。但是要想高效、快速地建立這種新技術平台,需要銀行內部有一個由下而上的機制推動技術變革,否則很難成功。比如從研發一個小的產品開始,繼而建立起一個團隊,再以此為基礎推進平台建設。
尼古拉斯·拉迪:中國的新興互聯網企業的表現令人矚目,它們實際上是在開拓全新的、新型的經濟領域。以電子商務和金融科技領域為例,大多數傳統的(零售)企業或金融機構,其實並沒有太大的領先地位。從某種程度而言,這些互聯網企業為這些傳統領域帶來了更多動力和活力。
加強監管和風險防控
中國證券報:金融科技的發展是大勢所趨,各類金融創新將持續性湧現,但是如何在創新與風控之中取得平衡,成為困擾各國金融監管部門的難題。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尼古拉斯·維昂:以最近兩年日漸活躍的數字貨幣為例,它們不是真的貨幣,應稱為加密資產。這些新模式還沒有走到威脅傳統銀行業務的地步。但是我建議銀行密切關注並了解這些新的技術和商業行為,並儘快適應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從監管角度來看,目前各國中央銀行著手這一領域,但相關監管機構的行動可能已落後於大勢。未來可能需要儘快出台法律法規來保護投資者。
亞當·珀森:過去一段時間,中國央行叫停了一些數字貨幣或者說是新型貨幣,這其實是保護了普通投資者,這非常明智。
馬丁·喬真帕:毫無疑問,消費者權益保護和金融創新如何平衡,一直以來都是金融監管所面臨的最為困難的問題之一。不同於美國,中國對於金融創新採用了更加包容的政策。以P2P領域為例,美國通常通過銀行發放P2P貸款,並伴隨很多配套監管措施。因此,美國很少出現P2P平台「跑路」現象。中國的P2P貸款規模很大,中國許多小微企業和個體商戶從中受益。與此同時,中國個人投資者也通過這些P2P平台獲取豐厚利潤。不可避免的是,潛在風險也很高。
當然,我們看到中國監管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引導P2P網貸平台成為真正的信息平台而非金融平台。P2P平台應該是匹配借錢和出借需求的平台,同時幫助他們判斷其中風險,使得這個交易過程更便捷、更透明。換言之,P2P平台應該是信息中介平台而非出借人本身。但我觀察到,銀行通常不願與P2P公司合作,不僅僅是因為業務競爭,更因為(目前)P2P平台的徵信評級、風險控制等無法達到銀行的標準。另外,由於P2P存管賬戶開設在銀行,銀行擔心可能的聲譽風險。
尼古拉斯·拉迪:中國的金融改革實際上始於上世紀90年代末,並在2000年初大力推進,這極具革新意義。彼時中國組建資產管理公司,將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剝離,大部分大型銀行在中國國內和國際市場公開上市,市場透明度不斷提高。時至今日,情況又有了很大變化,比如,中小城商行和其他由地方政府控股的銀行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他們為當地的國有企業提供了大量資金,而這些國企可能業績不佳,甚至是「殭屍企業」,導致這些中小銀行可能存在一定量的不良貸款,該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
成立於1981年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是在國際經濟方面的世界頂尖智庫之一,坐落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其研究領域覆蓋全球化、金融、貿易、投資、地區和國家研究等方面,各項學術研究成果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亞太經合組織創立等奠定了學術基礎。
關於我們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領先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以不良資產經營為核心,通過協同多元化的業務平台,向客戶提供量身定製的金融解決方案和差異化的資產管理服務。公司主要業務分部包括不良資產經營業務,投資及資產管理業務,和金融服務業務。以不良資產經營業務為基礎,公司形成了涵蓋銀行、證券、期貨、信託、融資租賃、基金管理、保險、投資及地產的多元化業務平台。
2013年12月12日,中國信達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成功掛牌,成為首家登陸資本市場的中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信達在中國30個省設有32家分公司;同時擁有9家主要子公司,6家涉足金融服務領域,3家涉足投資及資產管理業務。
TAG:中國信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