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為明代海絲商人,在「東方第一大港」重修了「海內第一橋」
中國第一座海灣大石橋洛陽橋(原名萬安橋),素有「海內第一橋」之譽,洛陽橋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位於「東方第一大港」的福建泉州。是古代著名跨海梁式石構橋,始造於北宋。明代商人李五曾出資重修洛陽橋。
泉州晉江安海和徽商齊名的安平商人早在唐朝就航海經商貿易。隨著海外交通的發展,泉州安海成為了國內的貿易重鎮,許多安海商人出海經商。泉州在千年歷史上,曾出現了八大商人:唐代林鑾,南宋黃護,明代李五、鄭芝龍、鄭成功,清代伍秉鑒,民國初期黃秀烺、陳清機。而泉州民間有句俗語是:「富得像李五。」由此可見,泉州人認為最富的就是明朝的李五了。
李五兄弟有幾人,他排第五,小名叫李五,正名叫英,字俊育,號自然,生於明洪武丙寅年十九年(1386年)農曆二月初三日,歷經「八朝七帝」,卒於明英宗天順丁丑年(1457年)農曆九月初六日。李五是晉江二十九都和風裡鳳池鄉人,為今晉江市池店鎮池店村李氏村民的三世祖,年輕時他就隨兄經商,很快就獨自往來於江浙廣一帶做買賣,「糖去棉花返」就是他經商的寫照。
閩南當時盛產甘蔗,「鳳池鄉」有肥沃良田千頃,李五在鳳池大建倉舍,發動村民種蔗,後收購蔗糖運往北方,李五販賣「鳳池糖」蔗糖,是李五發家致富的拳頭產品,是明代「仁宣之間」由閩南產出的中國馳名品牌。當時,李五順路還附帶上閩南特產龍眼、荔枝等果乾及各種土特產,從村西古渡頭上船,經吟嘯橋、九十九溪、石六陡門後,進入晉江,再用大船銷往海內外,而以江浙京津為最。隨後在返程空船上又購買販運北方的絲綢、棉紗及京貨運回南方,再把本地加工好的絲織品轉銷海內外,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也有人說,李五有一次載糖去北邊,路遇颱風,船舶在溫州翻沉。颱風後,李五僱人將船扶起,原來滿載的烏糖被海泥蓋實,當將海泥鏟開時,裡面烏糖變成了赤砂糖,李五無意中得了制赤砂糖的技術,從而賺了大錢。
李五苦心經營幾十年後,成為了「富甲諸邑」的大商人。因他的三兒媳婦秦氏四世媽做了許多善事,在老家和泉州城裡西街井亭巷,各建有一座九落五開間大屋,由此衍生出許多如金臉盆,金殼田螺,金水牛等的藏金、曬銀的傳說,因而閩南有「富不過李五」、「富得像李五」的說法。但他平時很節儉,住平房,吃粗糧,一文錢都捨不得花。但在濟困扶危,賑災救急時卻是慷慨解囊,樂善好施,因此人們也稱他為闊氣李五。
宣德六年(1431年)正月,新任泉州郡守馮禎和晉江縣尹劉珪商議要把橋墩增高,但苦於工程巨大,地方財政又困難。此時,有人極力推薦李五:「惟俊育可以成其議。」李五慷慨答應,於是分割家財,耗費萬金,鳩集民力,並請正淳法師具體負責項目工程的實施,歷經三年,將橋加高了三尺多,從此使得「水波莫漫」。
據說,李五曾經有一次得罪官府,被京官族親誣告勾結海盜而被關進囚車押到福州。經過洛陽橋時,遇到水淹橋面,囚車也陷入水中,為此,李五發誓說:「如我李五有命活著回來,一定要重新修建洛陽橋!」後因有早年幫助過的人暗中伸出援助之手,幫他洗清冤屈,得以還鄉,就來還願修橋。
也有一說法是:李五還未發跡的某年,他經商路過洛陽橋,雖已造橋300多年,但洛陽橋因年久失修,橋墩沉陷,橋底土沙沉積,水位上升,橋面又凹凸不平,若遇「水返」和大風,人過河就會翻船失事,為此他決心要將洛陽橋重新修造一新。
明正統六年(1441年),蕭元吉官游入閩,見證了李五無私善舉,撰寫了《贈隴西李公俊育重修洛陽橋序》,勒碑於洛陽橋頭,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新鐫刻,更名為《鳳池李俊育公增修洛陽萬安橋碑記》,並附於橋南蔡忠惠祠內。蕭元吉向明英宗陳文請旨,以重修洛陽橋與六里陂及諸多公益事業為由,欽賜李五「樂善好施」金匾,其個人事迹則被收入官方輯編的《泉州府志》和《晉江縣誌》中。
※胥吏之害:虛構證據嚴刑逼供,沈葆楨將誣告冤案的胥吏斬首示眾
※老照片的故事:1949年解放前後澳門紙醉金迷下的眾生相
TAG:百史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