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朝時期,地方官送禮的錢從哪裡來?就連兩位皇帝知道都無可奈何

清朝時期,地方官送禮的錢從哪裡來?就連兩位皇帝知道都無可奈何

關於清朝的官場陋規很多人都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在行賄受賄方面清朝官員們發明了一套溫情脈脈的規矩,他們把行賄受賄制度化、規範化,把骯髒的權錢交易融合在日常生活中,讓朝廷無可奈何。而這些官員不從事生產,他們送禮的錢不是憑空而來,地方官們為了籌措禮金,也發明了一套規矩。

在清朝受賄的官員中,京官佔了大頭。給京官送錢的都是地方官。和京官不同,地方官直接面對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普通百姓,每年都需要從百姓手中徵收巨量的稅費,這些稅費有的徵收實物,有的徵收銀錢。可是朝廷也不傻,不會任憑這些地方官胡作非為,為了能夠長治久安,每個朝代都會制定一套稅收規則。如果老老實實按照朝廷法令行事,地方官何來用以行賄的額外收入?

於是清朝的地方官們很快就找到了朝廷法令中的漏洞,並把這個漏洞加以擴大,最後連雍正皇帝想堵住漏洞都無能為力,而乾隆繼位後就直接放棄,對這個漏洞聽之任之。

這個漏洞就是被稱作耗羨的額外收入。清朝地方官在向百姓徵收稅費時候會在朝廷條例之外加收一部分費用用以彌補這些實物或者銀兩在運輸途中的損耗。這些加收的部分就是耗羨。

比如說向百姓徵收的糧食,在儲存過程中不可能完全避免老鼠、鳥類的盜食,在運輸途中也會有遺失,但是京城接收地方稅費的官員不會管這些損耗,一律要求地方官全額完成任務。這時候地方官就必須提前把損耗的差額預算出來,並加入正常的稅收中。

很多人認為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要徵收貨幣就能夠避免。但是在清朝時期各地方徵收來的銀兩大小、質量參差不齊,有的銀兩含銀量高一些,有的含銀量低一些,有的重有的輕,這就決定地方官必須把徵收來的銀兩重鑄,並加蓋自己地方的印章。這些銀兩在重鑄過程中也會有損耗,這就是火耗。

而耗羨的比例無章可循,徵收多少完全憑地方官掌握。這就給地方官帶來了操作空間。如果地方官良心好就少征,地方官貪心大就多征。古人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還是清知府,如果換做貪官污吏更是不計其數。

對於官員加征耗羨的行為朝廷也是無可奈何,如果完全禁止,那地方官肯定無法全額完成稅收任務。雍正時期朝廷曾實行耗羨歸公政策,期望把耗羨變成正常稅收的一部分,對於多餘的耗羨收歸官府,同時用以給官員發放養廉銀。

但問題是耗羨歸公後地方官依然會額外加收稅費,這就給百姓增加了額外的負擔。耗羨歸公政策對普通百姓來說根本就是一場災難。於是乾隆剛一繼位就下令停止耗羨歸公,實際上就是給百姓減稅。清朝政府對耗羨的鬥爭也到此為止。

本文由那些歷史事兒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些歷史事兒 的精彩文章:

故宮居住的人非常多,自然會多幾口井,為什麼沒人敢喝裡面的水?
歷史上最會打的5大軍團,如果他們組團開戰,你覺得哪家最牛?

TAG:那些歷史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