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始皇是戰國第三位稱帝的國君,為何叫始皇帝?

秦始皇是戰國第三位稱帝的國君,為何叫始皇帝?

文/陳德方

在秦帝國的發展歷程中,秦昭襄王是極為重要的一位君王。在他的努力下,秦國走向了富國強兵的道路。他征伐一生,戰果累累,將秦國從一個三流國家,發展成為一流國家。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稱帝,自號為西帝王。他派使者到齊國,尊齊湣王為東帝。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經過昭襄王的努力,秦國已經成為兩極格局下的西方一極。齊湣王一開始接受了東帝的稱號,隨後在謀士的建議下,又取消了帝號。齊湣王以此為契機,聯合其他各國,攻打秦國。昭襄王不得已,自去帝號,從此不敢再稱帝。

從這件事可以反映出兩個大問題:

第一、天下一統是大趨勢。秦國取得對東方的軍事勝利後,就表露了稱帝的野心,可見秦國一開始的策略就是取得天下一統。從齊國很快就放棄帝號可以看出,齊國國內是不支持天下統一的。齊國實際上是保守勢力代表,而秦國才代表了歷史發展的趨勢。統一才是大趨勢。

第二、齊秦爭霸是戰國核心問題。在秦昭襄王的時候,東方的齊國與西方的秦國是兩個代表性的大國,兩者的外交戰略決定了整個戰國的走向。在秦昭襄王的時候,齊國走向了頂峰。也正是在秦國的努力下,齊國被落下了神壇。

齊國率領聯軍伐秦之後,秦昭襄王加快了東進政策,先後與魏國、齊國交戰,取得了重大的戰略勝利。僅僅公元前285年,蒙武就拿下了齊國九座城池。這是齊國第一次覆亡的先兆。此時的齊國已經出現了內部問題,武備鬆弛。

公元284年,在秦昭襄王支持下,燕國大將樂毅率領秦、魏、燕、趙、韓五國聯軍征伐齊國,攻佔齊國七十多城,差點將齊國滅亡。從此以後,齊國失去了戰略優勢,秦齊爭霸最終演變為秦國的統一戰爭。

昭襄王去世後八年,秦始皇出生,秦始皇繼承了秦昭襄王的軍事才能與稱霸天下的野心,最終成功地將六國全部滅掉,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皇帝。秦昭襄王在位時間長,奠定的基礎雄厚,所以秦始皇有機會統一天下。

如果從稱帝的順序來說,嚴格地講,秦昭襄王是第一位,齊湣王是第二位,秦始皇是第三位。他之所以叫始皇帝,是因為他是第一個大一統的君王,而不是因為他是第一位。僅僅從統一中國這件事來說,秦始皇是無人替代的千古一帝。

參考文獻

1.《史記》;

2.《秦漢史》;

3.《藏書》;

4.《集解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怪譚 的精彩文章:

劉備吞併益州的過程中,曹操為何不出兵干擾?
曹操手下有那麼多謀士,他為何對郭嘉評價最高?

TAG:文史怪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