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元青花瓷器和明早起青花瓷器的青花發色

元青花瓷器和明早起青花瓷器的青花發色

由於其釉料和燒制情況的特殊性,會留下不少特殊的現象,這些特殊的現象有助於幫助我們鑒別早期青花瓷器的真偽,本文從這些青花現象的實際出發,探討並分析了產生這些現象的物理化學機理。 1、蘇料青花的「暈散」特徵 早期青花瓷器,因為都採用含鈷的高鐵低錳的蘇麻離青料,所以,都會有蘇麻離青料形成的基本特徵,而「暈散」就是蘇麻離青料在瓷器上形成的最基本特徵,可以這樣說,採用蘇麻離青鈷料,就一定有「暈散」現象。同時,蘇料在青花瓷器上形成的其他特徵,許多都和「暈散」的存在有關。所以,「暈散」現象,好比一把鑰匙,是打開早期青花瓷器真偽鑒定大門的鑰匙。什麼是「暈散」?它在瓷器上以什麼基本的外觀形象出現? 所謂「暈散」,就是凝聚的青花鈷料燒制後在釉下產生的一種青色發散現象。「暈散」的基本情況如圖1-1所示 這是一件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元青花雲龍紋梅瓶上的紋飾,其「暈散」現象清晰可見;類似的情況在明早期的瓷器上也經常出現,如圖1-2上海博物館所藏的永樂景德鎮窯青花花卉紋碗上的暈散現象。

用通俗的語言來表述:「暈散」就像一點藍墨水滴在宣紙上所產生的藍色逐漸化開的形狀。和暈散這種特徵相關聯的就是隨之而來的點暈、黑斑、串珠狀凝聚、鐵斑和錫光等蘇麻離青鈷料所產生的一系列特殊現象。「暈散」因其色塊形狀的不同而分成圓狀暈散(圖1-3伊朗元青花鳳翅上的圓狀暈散)、條狀暈散(圖1-4伊朗元青花鳳鳥類翅上的條狀暈散)和塊狀暈散(圖1-5南京博物院永樂一束蓮紋盤盤心花上的塊狀暈散)。當然,這些暈散的不同形狀自身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並且,它們之間可能也存在相互關聯和不同變化。

產生「暈散」的表面原因有兩個,一是和蘇麻離青料的陶冶精度有關,二是和蘇麻離青料青花紋飾的畫意有關。蘇麻離青料在使用前,如果陶冶不精,其顆粒大小很不均勻,粗的粗,細的細,當畫工用筆蘸著蘇麻離青青花鈷料在瓷器坯體上作畫時,其中粗大的蘇麻離青青花鈷料,就會阻滯在紋飾內,形成點狀、條狀或塊狀凝聚,燒制後就形成「暈散」現象。仔細觀察上述三圖中不同形狀的暈散,還應該可以清楚地看出,「暈散」的形成,不僅和蘇料的陶冶精度有關,也和蘇料青花在紋飾中的畫意有關。因為,畫工用筆的輕重,會在青花色澤上留下明顯的痕迹。

當蘸著蘇料的畫筆在瓷坯上運筆行走時,凡發生用筆過重、用筆停頓、用筆來回和用筆重疊的現象,都會在這些地方留下重複的青花鈷料,也就是出現青花色料的凝聚,這些凝聚的青花鈷料在燒制過程中,也都會產生暈散現象。圖1-3伊朗元青花鳳翅上的暈散是運筆過重形成的圓狀暈散,圖1-4伊朗元青花鳳鳥類翅上的暈散是運筆來回形成的條狀暈散,圖示1-5南京博物院永樂一束蓮紋盤盤心花上的暈散是運筆重疊形成的塊狀暈散。運筆方式雖然不同,但造成青花色料的凝聚卻是相同的。元和明早期不同時期的青花瓷器,其青花暈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一般說來,永樂和宣德時期的青花發色,「暈散」現象最為突出,不過,由於明代蘇料的淘治程度大大好於元代,蘇料的某些特徵比如「串珠」現象就不如元青花那樣顯著。英國的哈里·迦納先生在分析「大維德青花瓶製造之時和宣德帝掌權之前的百年間,青花瓷器之間繪畫風格的變化」時說:「鈷料較濃處青花呈一種淡黑色。淡黑料色透入釉骨,產生了一種『暈散』的效果。有時,人們會發現在紋飾輪廓線凹下地方常常出現黑斑點。釉掛得很厚,呈淺藍色,瓷器表面有輕微的凹凸不平,質地如同桔皮一般。」

這位英國作者把「暈散」在瓷器上出現的區域、暈散的顏色,以及暈散和黑斑、下凹的關係,作了比較明確的描述,這對我們理解「暈散」這個特徵有所幫助。同時他還對暈散瓷器的大致年代作了一番描述,即元和明宣德間。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對後世仿品中的「暈散」現象作了分析,他認為:「早期的青花瓷器,特別是十五世紀的青花瓷器在十八世紀被大量仿造,那時甚至嘗試摹仿諸如『暈散』效果等本屬於技術上的缺陷,青花的不同呈色以及紋樣輪廓邊緣上的斑點亦被摹仿。

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第七季全國海選報名:一五零七九九八一四一零

真有幾件如此的標明萬曆時期的仿造品,但很少有贗品能騙人眼目。真正的『暈散』效果甚難獲得,斑點是故意地渲染,而並非象早期那樣偶爾得之。」[2]他的這段描述,對於理解暈散現象的真偽應該有所幫助。總的來說,哈里·迦納先生對暈散的說法大致不錯。不過,並不是所有這段時期的青花瓷器都有「暈散」,關鍵還是要看它使用的什麼青花料。我們再來看看我國的學者對「暈散」特徵的描述。 耿寶昌先生認為,永樂瓷器「在線條的紋理中常有鈷鐵的結晶斑點,呈星狀點滴暈散」。[3]馬希桂先生認為:「青花色澤濃重艷麗,有暈散現象,釉面有鐵鏽斑式黑色斑點,濃處用手撫摸時,給人以高低不平之感,這就是使用蘇泥渤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形成了元青花瓷獨特的風格。」

王莉英先生在論述洪武青花瓷器時認為:「用小筆飽蘸或濃或淡的『蘇麻離青』料水,線描搨染出紋樣,深淺藍色相間,勻挺的線條上時有黑藍色暈散點,別有韻味。」[5]故宮博物院的馮小琦先生認為:「永樂時期青花瓷器大多使用進口青料『蘇麻離青』,青花呈色濃艷,釉面紋飾有自然形成的結晶斑點,並有錫光,所繪紋飾有暈散現象。」[6]我國學者對蘇料青花鈷料形成的暈散現象,大多到此為至,僅涉及暈散的表面呈色特徵和暈散的點狀現象,而沒有更多的涉及形成機理的論述,這可能和這些學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結構有關。但是,他們也都把暈散和蘇料青花的其他特徵和暈散放在一起討論,比如,黑斑、鐵鏽和凹凸不平等,說明這些學者已經敏感地覺察到這些特徵之間的內在聯繫。在了解了中外學者對「暈散」現象的基本描述後,我們再來觀察元和明早期青花瓷器,從第一性的實物結合第二性的觀點展開討論。元代的青花瓷器,有的「暈散」現象特別突出,如圖1-6所示的伊朗國家博物館所藏的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有的「暈散」現象並不顯著,如圖1-7所示的江西省博物館所藏的元青花龍紋玉壺春瓶。

這種不同的暈散現象,可能和蘇料配比使用的情況有關,也就是說,元代陶工在用蘇料配製青花鈷料時,會視這種青花色料貨源的情況而決定蘇料加入的數量。不同量的蘇料配製出的青花鈷料,其燒制後的青花發色會有不同的「暈散」現象。哈里·迦納先生斷言,「早期的青花瓷器,青花稍帶點黑色,藍里有黑色斑點,線條有暈散現象,通常罩以很厚的淺青色釉。」[7]從我們介紹的元青花瓷器看,並不都是如此,這可能和哈里·迦納先生收集資料有限有關。明洪武時期的青花瓷器的發色如圖1-8所示。 從圖上可以看出,洪武青花瓷器的「暈散」介於元青花瓷器兩種不同程度的「暈散」之間。

有一部分元青花研究者認為,洪武時期,青花瓷器的發色和元代的青花瓷器截然不同,其實,這是誤解。只要讀過耿寶昌先生的《明清瓷器鑒定》一書,就可以知道,該書的第一章,討論的就是明洪武瓷器對元瓷的繼承問題;同時,只要到過景德鎮考古研究所的學者,也一定知道,出土的明洪武青花瓷器,無論從器型、紋飾和青花的發色上,都可以看出和元青花瓷器的承繼關係。永樂和宣德兩朝的青花瓷器都有濃郁的暈散現象,過去常有永、宣不分的說法。圖1-9永樂景德鎮窯青花花卉紋碗和圖1-10明宣德青花花卉紋高足碗,其青花的發色和暈散現象,的確十分相似,而這兩件藏品對於認識蘇料所產生的暈散現象,應該有很大的幫助。

蘇麻離青料產生這種青花暈散現象的機理又是什麼呢?從圖1-1至圖1-10可以看到,凡是有「暈散」現象的青花瓷器,其暈散處都是青料凝聚之處,也就是說,青花色澤的濃度取決於繪彩時色料聚集的程度,青花色料聚集越密,青花發色就越濃,這個表面現象的實質是呈色劑中集聚了較多三氧化二鐵、氧化鈷等強呈色材料。在這些呈色劑的綜合作用下,青花燒制後的發色呈現從藍、褐和黑的趨勢排列,這個現象和呈色劑的含量成正比。表面的物理現象告訴我們,只有在高聚集區的色料燒出的青花才會出現暈散現象。

而青花色彩暈散的物化原因卻是和三個因素有關:一是色料本身SiO2、Al2O3含量很低,甚至沒有;二是由於釉是高鈣釉,高溫下粘度小,粘度隨溫度的變化大,釉本身容易流散,所也增加色彩暈散的效果;三是窯爐的燒制溫度,過燒會因為色料在釉中的大量擴散形成暈散現象。眾所周知,陶瓷表面的釉為玻璃態物質,而玻璃態物質在相變時,即由固態轉變為液態時,並沒有固定的溫度點,而是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進行的。因為沒有臨界點,所以,釉從開始熔化到完全熔融,再到發生流釉,到釉的流淌,是在一個溫度不斷升高的過程中進行的。如果色料中SiO2、Al2O3含量高,則色料的熔融溫度就高,在釉熔融和流淌時,色料還不呈液相,所以暈散現象就不會或很少發生,反之,則暈散現象就容易發生;釉中的CaO是熔化劑,因為元和明早期所用的青花器都是高鈣釉,含較多的CaO,氧化鈣不僅可以降低青花料的熔融溫度,也能降低釉的粘度,使釉容易流散,從而增加色彩的暈散;而較高的燒窯溫度,在色料和釉料組成相等的條件下,就能使釉的流淌更為便捷,從而帶動色彩的擴散,形成暈散現象。由此可見,窯溫太高而產生的過燒會使青花色料在釉中的大量擴散形成暈散現象,如果個別區域青花色料堆積過多,更會形成褐色或黑色斑點,即產生與暈散相關的蘇來麻尼的其他特徵:黑斑、鐵斑等等。

從以上所說的元青花瓷器產生的暈散現象的物化機理,讀者也可以觸類旁通地理解元青花瓷器的呈色機理。元代青花瓷的色彩有三種情況:多數是青翠沉著為正燒產品;二是靛青泛紫揚艷,為過燒所致;三是青藍偏灰,多是欠燒而成;在還原焰中在Fe 濃度不太高的情況下,使釉色著成綠色,如果局部聚集濃度高了則會變成褐色甚至呈黑色,即形成Fe (二價鐵離子)的著色和Fe(二價鐵離子)、Fe(三價鐵離子)的複合著色;正燒時主要是CoO的著色一般翠青色,欠燒時由於鈷料未在釉中散開和溶解在釉中的量少故呈現帶灰的青藍色;[8]從表面的物理現象,到形成暈散的物化機理,都說明,元和明早期青花瓷器的「暈散」特徵,決定於色料和釉料的化學組成、集聚程度,決定於氧化鈣熔劑的含量,決定於窯爐的燒制溫度。

不過,升溫速度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既然玻璃態物質的熔融和流淌不在一個固定的臨界點上,那麼,升溫太快,熔融時還未使色料有足夠的時間擴散,即還來不及發生暈散,燒窯溫度就到達最高點而開始保溫,將使暈散現象被中止;只有在合適的升溫速度下,給熔融和流淌留有足夠的時間,青花料才能充分擴散從而形成暈散。為了讓讀者對暈散現象有比較全面的認識,我們再提供幾張圖片,在這些圖片中,元青花和明早期青花瓷器的暈散有不同的表現,它們還和本書將要討論的其他一些蘇料青花鈷料的特徵相互關聯。圖1-11是安徽省博物館展出的青花人物紋玉壺春瓶,圖1-12是江西省博物館藏元青花松竹梅紋長頸瓶,圖1-13是香港藝術博物館藏纏枝蓮紋碗,圖1-14是故宮博物院藏元青花鳳穿牡丹紋執壺,圖1-15是永樂景德鎮窯青花折枝花果紋碗,圖1-16是江西省景德鎮考古研究所藏宣德青花花口碟耳杯。這六張蘇料青花瓷器的圖片,可以進一步加深讀者對「暈散」這種特徵的認識。

既然暈散和青花色料的凝聚有關,那麼,為什麼藍地白花的元和明早期瓷器上很少出現暈散現象呢?圖1-17是江西省景德鎮考古研究所藏明宣德藍地白花萱草紋盤, 在以藍為底色的盤面上,果然不見暈散現象。其中原因,一個可能是藍地白花的元和明早期瓷器,也許並不是採用高鐵低錳的鈷料;但是更為可能的是,這種瓷器依然採用高鐵低錳的鈷料,只是在塗抹藍地時,青花色料被稀釋了,因為只有稀釋的色料才能在瓷坯上隨意揮灑,而稀釋的青花色料不容易造成凝聚,因而這類藍地白花的瓷器較少出現暈散現象。不過,也並非所有的元和明早期的藍地白花瓷器都沒有暈散現象,圖1-18是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元青花飛鳳麒麟紋盤, 盤心是典型的藍地白花裝飾,在地色中,如果青花色料陶冶不精,大量粗顆粒的存在,也可以發現暈散現象。一般來說,把這種藍地白花瓷器上的「暈散」現象,稱之為「滲藍」。圖1-19是上海博物館藏元青花大盤,其盤沿部分為藍地白花,地色中可見明顯的「滲藍」現象。 把握元青花和明早期青花瓷器的「暈散」特徵,理解形成「暈散」特徵的物化機理,對於掌握「暈散」現象的外在形狀和內在本質,對於理解由此派生的其他微觀特徵都有十分重要的幫助。

(作者:陳逸民) 參考文獻 [1]哈里·迦納:《東方的青花瓷器》,葉文程、羅立華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P17;[2]哈里·迦納,《東方的青花瓷器》,葉文程、羅立華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P17; [3][3]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4年9月版,P29; [4]馬希桂,《中國青花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P41~42; [5]王莉英,《明代青花釉里紅概述·中國陶瓷全集(12)》,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P12; [6]馮小琦,《清新雋秀樸實自然 永樂青花》,耿寶昌主編,《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上冊》,紫金城出版社2003年4 月第一版,P36;[7]哈里·迦納:《東方的青花瓷器》,葉文程、羅立華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P13; [8]李家治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陶瓷卷》,科學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P384;

早期青花瓷器的呈色物化機理(二) 蘇料青花奇異的「點暈、滲藍、串珠」現象 在了解了蘇麻離青青花鈷料的最基本特徵「暈散」現象後,再來討論由此而生的其他特徵,就比較容易理解早期青花瓷器上的其他特殊現象了。 先討論「點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共襄收藏 的精彩文章:

關注敘利亞難民,讓藝術為災難療傷!
古玉硃砂沁,解析「古玉掛紅」和「葬玉塗朱」!

TAG:共襄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