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醫董事長廖傑遠:以「雲+HMO」為內核,醫療供應能力是生死關
「互聯網醫療讓外界產生很多誤解的原因在於不能實際落地,互聯網醫療不能飄在空中,需要真正有能力、有效率地組織醫療供應能力,幫助老百姓看好病,幫老百姓更健康。」微醫董事長兼CEO廖傑遠在近日接受雷鋒網採訪時如此表示。
日前,微醫宣布完成5億美元戰略融資,本輪融資完成後微醫的估值為55億美元。在這筆被稱為行業內最大規模上市前融資的背後,微醫的上市計劃逐漸明晰。
微醫的內核:雲+HMO微醫旗下包括微醫療、微醫雲、微醫藥、微醫險四大板塊,計劃最快在今年底推動分拆上市,其中微醫療板塊最快考慮年底在香港上市;微醫雲則希望在內地上市。微醫之前也經過多次資本的注入,但是廖傑遠認為,資本是一個必要因素,但絕對不是充分因素。上市之後,企業的布局以及業務板塊並不會有大範圍的調整。
廖傑遠不希望將微醫定義為一家互聯網醫療企業,而是一個「醫療健康科技平台」,並認為接下來的趨勢是科技驅動醫療。他表示,微醫的內核就是「雲+HMO」。未來微醫將著力推進新型HMO(即「健康管理組織」)和「微醫雲」這兩個板塊的建設。
對微醫來說,這一輪融資更大的意義是引入兩名重要的外部戰略投資者,與友邦保險和新創建集團達成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在2C的業務上,健康險是HMO的一個部分,微醫會跟友邦深度合作。在雲部分,微醫和騰訊深入合作,微醫雲和騰訊一起共建,後續會進行一系列的發布。
具體來看,微醫雲是一個具有2G屬性的智能醫療雲平台,其目的是幫助行業實現效率提升。其客戶分為三類:醫院、政府、行業。
對醫院而言,微醫雲是為了優化就醫流程,現在也在進行處方外流、醫藥分開以及醫療AI方面的工作,其目的是為了把大醫院的能力和基層醫療機構的能力協同起來,幫助基層醫療機構能力進行提升。
對政府而言,微醫承擔了醫療健康大數據平台的搭建工作,幫助地方政府建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平台。
對行業而言,微醫雲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醫藥行業和保險行業。
在醫藥行業:微醫建立了處方共享平台。廖傑遠對該平台的評價是:可能會成為中國醫藥分開的主軸執行平台。據了解,該平台通過烏鎮互聯網醫院已經幫助全國近2萬家藥店實現在線處方和處方審核,規範了處方葯的流通和使用。
在保險行業:微醫險是微醫推進開放式互聯網健康險平台的主載體,通過大數據推進商業健康險的「開源」和社會保險的「節流」,目前已與人保健康、眾安保險、泰康人壽等30多家機構開展了健康管理、醫療服務、保險電商等業務合作。
在廖傑遠的構想中,除了要進行智慧醫療雲平台的搭建工作,微醫還要推進HMO的深入實施。他表示,「中國HMO的市場一定會過萬億。」
什麼是HMO?HMO(健康維護組織) 是指一種在收取固定預付費用後,為特定地區主動參保人群提供全面醫療服務的體系。1973年,在美國衛生部的推動下,國會通過「健康維護組織法」,從而在制度上確保了這一醫療保險形式的發展。
這輪融資有個特別的投資方——友邦保險。資料顯示,友邦保險是泛亞地區最大的獨立上市人壽保險集團,業務遍及中國大陸、中國香港、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等亞太地區內的18個市場。
廖傑遠表示,和AIA(友邦保險)深度合作,合作的目標是創建中國新型的HMO。在他看來,中國醫改的終極突破就是HMO,他對新型HMO的理解,最簡單就是八個字:全科+專科,線上+線下。
在微醫雲支撐的基礎上,微醫正在逐步把自有的HMO服務體系做透。這個HMO服務體系是從烏鎮互聯網醫院開始逐步升級過來的。最早,微醫從烏鎮互聯網醫院開始,協助很多地方的醫療機構,尤其是地方的主導的醫療機構進行醫聯體建設。廖傑遠認為,互聯網醫院落地中國基層,實際上成為了中國最大的醫聯體,往上連接大專家,往下落地基層醫療機構。
據了解,微醫協助公立醫院建設了100多個醫聯體。
微醫療、微醫藥、微醫保互相協同構成了微醫新型HMO。這個服務平台把醫療資源組織起來,把全科、專科的能力串起來,線上、線下的服務體系建起來,從原來淺層的服務逐步深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HMO的服務。
HMO的服務體系由三個部分構成:
一是醫療供應體系,簽約家庭里所有的醫療服務都在該服務體系中完成;
二是健康維護和健康保障;
三是支付槓桿,比如說大病,用戶會獲得高額的大病保障和賠付。
也就是說,微醫把服務家庭的健康、醫療服務全部委託給自有的系統,由系統完成全程的服務,形成一個覆蓋一、二線城市的醫療供應網路。
廖傑遠表示,未來在HMO的體系裡面,50%的慢病、常見病和健康維護在家裡就完成,35%會在基層醫療機構完成,剩下的15%在大醫院裡面完成。
對於市場接受程度,廖傑遠很樂觀地說,未來我國居民選擇自己的醫療健康保障服務時,基礎的醫保與HMO都將是選項,並認為很大一部分人尤其是城市新中等收入群體會同時考慮這兩個選擇。
他透露,微醫今年的計劃是服務中國超過100萬的家庭。「醫保+HMO是中國醫改的終極方向。互聯網醫院只是一種服務形式。在HMO的體系構成當中,一定是全科+專科,微醫在這個地方傾注了最大力量下去。」
未來會建100個全科中心在採訪中,廖傑遠笑言,自己是屬牛的金牛座,一旦做了決定是萬難不悔的。微醫從創建的第一天起,就有一個比較堅定的方向,並一直朝著特定方向努力。
作為微醫的「總設計師」,廖傑遠一直在分享自己為微醫設計的核心能力。但是,互聯網醫療的盈利能力一直是一個避不開的話題,四年前,互聯網醫療迎來了大熱元年,但很快就遭遇資本寒冬。實際上,除了微醫,近期互聯網醫療領域已經發生了多起融資,平安好醫生在5月4日正式掛牌港交所。不過,平安好醫生上市第二個交易日即跌破發行價。
廖傑遠向雷鋒網表示,盈利難是表象,盈利難的根子在於建立老百姓信任的、解決老百姓問題的供應能力難。
在他看來,老百姓的看病問題集中在三個方面:
第一,看好病,真正看好病一定是線上線下緊密協同,各個不同的全科和專科的協同;
第二,不僅要能看好病,還要能管理病。以老百姓健康為中心,建立起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大病可以早發現,慢病可以管理好。
第三,支付槓桿。老百姓付優先的錢,但是一旦得了大病,他們希望能夠得到高額的賠付和高額的保障。
廖傑遠認為,醫療跟所有其他互聯網行業都不一樣,絕大多數的互聯網行業都是流量為王,是因為需求決定供應的。但是,只有醫療行業恰恰相反,是供應決定需求的。
「在醫療行業裡面,流量幾乎沒有什麼價值,從根本來看要有供應能力,供應能力是這個行業唯一的核心價值。如果企業能夠把這三方面的供應能力建起來,營收和盈利能力一點都不難。」
那麼,既然看到了提高醫療供應能力對於互聯網醫療的根本作用,那麼微醫是如何做的呢?
廖傑遠認為,互聯網醫院只是一種服務形式。在HMO的體系構成當中,「全科、專科形成的服務體系,再加深平台形成線上線下的協作,一定能夠成為一個有效率的醫療供應網路。」
在全科體系建設上,微醫一共做了三件事:
第一,經過全科的規範化培訓,讓大量的內科醫生、兒科醫生、婦科醫生成為全科醫生。
第二,在全國建全科中心,目前北京、南京、杭州的全科中心已經開業,未來微醫會建100個全科中心。
第三,目前承建了海南的健康管理學院,目標就是讓海南健康管理學院成為全國全科醫生的培養搖籃。
用AI能力賦能基層谷歌的斯密特去年5月27日在烏鎮人機圍棋大賽的時候曾表示,AI最大的場景在醫療健康,醫療健康最大的機會在中國。廖傑遠在這句話的基礎上補了一句話:在中國,最大的價值是在基層。
廖傑遠認為,提升中國醫療能力的最大基礎在於「強基層」,中國200多萬的基層醫生,要在短時間內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和醫學水平是不現實的事情,但是AI能夠成為一個很好的工具。看到AI在「強基層」方面的巨大潛力,微醫和哈佛大學、浙江大學共同研發了「二十一世紀的赤腳醫生」。這是一個全科助手,目的就是幫助每個基層一生都成為規範化的全科醫生。
此前,基於微醫雲,微醫還推出了處方共享平台和AI共享平台,在雲化的基礎上與浙江大學等機構合作,推出兩大醫學人工智慧產品——睿醫智能醫生和華佗智能醫生。雷鋒網了解到,華佗智能醫生已經成為應用面較大的智能醫生,據廖傑遠介紹,現在這套系統已經在400多家中醫院使用,成功輔助診斷超過200萬人次。
AI+醫療推行過程中,落實到基層的過程中有哪些阻力?廖傑遠認為,主要還是在於數據,數據必須要互通,AI如果是一個大腦,數據就是血液,血液不通,大腦就會萎縮。數據的互通是第一個難題,也是最大的難題。我們認為,中國醫療體系的升級,科技推動醫療的進步,核心在於醫療數據的共享互通。
互聯網醫療的「小崗村」任何一項創新其實是生產力的重組,在生產力重組的過程中,必然要突破很多過往形成的規則,這是最難的地方。
今年4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指出 「要鼓勵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為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帶來了政策層面的「春風」。
回想起當時在烏鎮設立第一家互聯網醫院時,廖傑遠說道,當地政府和我們共同約定,要做互聯網醫療的「小崗村」,很高興看到現在這個「小崗村」已經遍地開花了,烏鎮互聯網醫院成為了這次政策的樣本之一,我覺得「互聯網+健康醫療」的春天已經到了。
※張首晟教授:區塊鏈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 與人工智慧的結合令人激動
※國民老公王某車輛違章罰單外泄,身份證號、地址等隱私信息泄露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