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只有24小時的故事

一個只有24小時的故事

歷史上有些時代是複雜悖逆的。未經歷過那一段的人,往往對其充滿了理想的熱情,這熱情來自不同媒介上採擷的片段。或當時的報紙,或誰的口耳相傳,或一段秘密的紀錄片,或幾封私藏的信件,更直接的,便是生活在那時的人寫下的記載,記實也好小說也罷。於是時局的混亂,輿論的導向,作者個人悲觀或極端的情緒,零碎的一切構成了每個人獨特的感知。如同一些看似相同的織物,細細分辨卻沒有完全一樣的花紋。林林總總拼湊在一起,無人知曉其中孰真孰假,正如前人所說:「還未發生的事情不算是歷史,而一旦發生就已經被人染指了。」

然而理想的熱情披上盲目的外衣便成為幻想。在幻想下,一切都帶上了美的色彩。一部作品在文壇的風口浪尖上走下來解了禁,便成為風靡世界的奇書。好像一度被禁反而成了一個大噱頭,更惹的人要一探上流社會和政府要隱藏的東西。到底是因眾人皆奇而奇,還是確有文學之美與現實的映照,每個人心裡有不同的答案。僅是提及書架上擺著的《生存與命運》,得意的神色便好像他已深入過蘇聯的黑暗時期。「禁」字是小眾的,比別人多知道那麼一點兒,多少會讓人心生優越。神秘,強權,「敢於揭露的勇敢」和「衝破世俗的桀驁」,讓禁書的時代「看起來很美」。但這只是幻想主義者的雞血罷了。無論是書,畫,跳湖的老舍卧軌的海子,掙扎在現實和創作理想中所有被打壓的一切,都悲慮至極,而其非要寫下去的精神又極猙獰。這一切混在一起,恐怕並不美。

這一篇戲作三昧,也許能多少探聽一個舊時代創作者的心聲。縱然死去的人無謂後世評價,新人卻需要前輩真實的心境,以防為了刻意營造美的氛圍,被「慷慨的創造激情」沖昏了頭,無法面對某一時期的瓶頸;或是在「學術異端」的帽子下文風一轉便大開歌頌之風。芥川龍之介用十五小節的短文,一天里發生的故事,反映了小說家馬琴創作心境的整體縮影。這個縮影反反覆復出現,貫穿著馬琴歷時28載著成的98卷《八犬傳》全書,也撐起著他的人生。

或許馬琴的每個清晨都會在洗澡時上演一出評論大戲。擦身時有讓他「同時產生輕蔑與好感」的熱心讀者平吉,朗聲的讚美和粗淺的曲解並未讓他產生高興的自信,反而帶著惶恐與自尊心暴露的羞愧找借口去泡澡。但在這個昏暗的澡池裡,他聽見詆毀他作品的高談闊論。「抄襲古書」、「跟一九、三馬(其他小說家)比都是雕蟲小技」,諸如此類的言論對一個處於創作半途的老人而言,「不但使他不愉快,而且感到有很大的危險。」「沮喪的原因不是因為承認人家貶的對,而是由於人家貶的不對,會使以後的創作動機不純。由於動機不純,屢屢可能寫出畸形的作品。以迎合潮流為目的的作家又做別論,多少有氣魄的作家,反而容易陷入這樣的危險。」芥川龍之介藉助馬琴的心理,說出真正的創作者面對非議,也並非能做到心如止水,只是他所沮喪氣惱的並不在非議本身,而是未來的作品會不會有意無意去迎合這些貶低,而喪失本意。他所有的情緒,高低都只在作品而非人。

帶著這種心緒的馬琴中午回家也悶悶不樂,平時尚能忍受的催稿邀約這個時候也不行了,他用一句敬謝不敏對書店老闆下了逐客令。友人華山攜畫來看他,討論有關作品被官方譴責的話題。無論在江戶時代的日本還是今天,這種事都無法避免。對馬琴書里被刪的一段,華山說「再過一百五十年,檢察官(審查的官方)就沒有了,只有《八犬傳》還流傳於世。」這句話不禁讓人心生希望,是否如索爾仁尼琴寫《第一圈》時也有會此感想?可馬琴說即使檢察官沒有了,檢察官這樣的人可什麼時代都沒斷過。要是認為焚書坑儒只是之前才有,那就大錯特錯了。又好像讓人明白,為什麼飽受摧殘、瀝干心血的藝術家完成作品便執意結束生命。

晚上家人還沒有回來,友人給的些許鼓勵不足以支撐馬琴繼續創作,一天的負能量讓他甚至覺得之前寫的幾章全是「無用的饒舌」。他開始憂慮自己的作品是否只是自覺偉大,實際和俗人一樣自負。正當他「靜悄悄的和絕望搏鬥時」,他最愛的孫子回來,告訴他淺草的觀音菩薩說,要「多多用功,別發脾氣,好好忍耐」。聽到這話,龍之介寫了這麼一句:「六十幾歲的老藝術家含淚笑著,像孩子似的點了點頭」。

當夜,馬琴感到靈感的思潮由星火變成了湍急的流水,他甚至追不上自己的筆尖。他完全投入了作品的創作中,全篇文章也達到了高潮——唯藝術至上。「這時,映在他那帝王般的眼裡的,既不是利害得失,也不是愛憎之情。他的情緒再也不會為褒貶所左右了,這裡只有不可思議的喜悅。還有就是讓人陶醉的悲壯的激情。不懂得這種激情的人,又怎麼能體會戲作三昧的心境呢?又怎麼能理解戲作家莊嚴的靈魂呢?看吶,人生蕩滌了它的全部殘渣,宛如一塊嶄新的礦石,不是璀璨地閃爍在作者眼前嗎!」

一天不過24小時,芥川筆下的變化卻令人感受到了藝術創作的全部生命。對已無法再探知的那些時代的珍貴創作,比起靠它們抬高姿態,更多該是對作者一生心血人格的沉重思考。

「這個人真沒辦法,又拿不了多少錢」。文末馬琴妻子的一句話讓人記起還有一個世界。這兩個世界在真實的生活中相互碰撞,又在某一刻彼此忘記。哪個好哪個壞,誰是夢誰是現實已經不再重要。在這一刻他們完美的平衡著,一同滋潤著創作者的身心。「不論這裡還是書房,都一樣聽到秋蟲唧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發條樹林 的精彩文章:

TAG:發條樹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