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繆建平:慢慢走向答案——特級教師課例《畫線段圖解決問題》賞析

繆建平:慢慢走向答案——特級教師課例《畫線段圖解決問題》賞析

原創 繆不可言行知錄   作者 繆建平

特級教師徐斌《畫線段圖解決問題》教學賞析

(此文發表於2016年9月《小學數學教師》)

「畫線段圖解決問題」是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在二年級時已經接觸過兩步計算的解決問題,也已初步掌握解題方法,這裡是第一次學習畫線段圖解決問題。日常教學中,由於部分教師對教學重難點把握不準,教學時有的把「和倍、差倍」也作為對所有學生的要求,陷入教學的誤區;有的過分強調線段圖的畫法,導致學生對於自己本來能夠理解的方法都暈了,教學內容不能及時完成。

徐斌老師在教學這一內容時,把「無痕教育」的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學習,在潛移默化中理解知識,在循序漸進中掌握技能,在春風化雨中提升素養,最終讓孩子們「慢慢地走向答案」。

01

[精彩片斷一]慢慢認識「線段圖」

師:同學們,徐老師給大家來變魔術,看看誰的眼光好?腦子靈?(同學們興趣盎然起來)

師:我們在二年級時認識過「倍」,你能說出圖上紅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嗎?為什麼?(圖一)(生:紅花是藍花的4倍藍花2朵,紅花有4個2朵。)

師:如果用兩種顏色的正方形分別表示藍花和紅花,可以看清數量之間的關係嗎?(圖二)

師:如果把正方形靠近並拼接在一起,你還能看清倍數關係嗎?(這樣就相當於兩種顏色的帶子了)(圖三)

師:如果把帶子的寬度變窄一些,長度不變,你還能看清倍數關係嗎?(圖四)

師:大家眼睛不要眨,再仔細看……如果把帶子再變一變,這就成了什麼圖形?(學生說不出,老師介紹並板書:線段圖)

師:大家來看,上面一條線段表示什麼?下面一條線段的長度有幾個上面一條那麼長?(4個)

師:回答得很好。像這樣的由我變魔術變出的圖形就是線段圖,你們可別小看了它,它可是我們學習數學的重要幫手。從今天開始我們正式認識線段圖,學習畫線段圖解決問題。(揭示並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賞 析

徐老師深知,線段圖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於是從「倍數關係」實物圖演示在「不知不覺」地開始,通過「變魔術」始終吸引著孩子們的眼球,慢慢地把「花朵正方形條形圖線段圖」進行變幻(先行組織者),不斷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繫,而且打通了直觀到抽象之間的「通道」,這樣學生對線段圖就有了「本源性認識」,也為後繼學習做好了孕伏與鋪墊。通過這一「慢」過程,學生再理解、學畫和觀察線段圖中的數量關係就「不覺難」了。

02

[精彩片斷二]慢慢認識「分析法」

師:國慶節時,同學們去逛過商場嗎?(去過)你看,小紅媽媽也帶小紅去商場買衣服。(出示商場服裝標價牌:一條褲子28元,上衣的價錢是褲子的3倍)。

師:已經知道了什麼?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同學們提出:一件上衣多少錢?一套衣服多少錢?一件上衣比一條褲子貴多少錢?一條褲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錢?老師選擇問題板書在黑板上)

師:要解決「一件上衣多少錢」這個問題,我們怎樣畫線段圖來表達數量之間的關係呢?把哪個數量看作一份?(板書:「褲子」及線段)只畫一條線段,能看出多少錢嗎?(板書:擴線和「28元」)

師:表示褲子價錢的線段圖畫出來了,那麼表示上衣價錢的線段圖又該如何畫呢?(學生試著畫一畫,教師巡視,選擇有代表性的畫法進行展示)。怎樣在線段圖上表示出所求的問題呢?(最終形成板書如下)

師:現在,請大家看著線段圖,再看著文字信息,你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

生:更加清楚了。(學生口頭列式解答:28×3=84元)

師:如果求的問題是一套衣服多少錢,在線段圖上如何表示出所求問題呢?(板書:擴線和「?元」)

師:要求一套衣服多少錢,需要知道什麼?(上衣的價錢和褲子的價錢)先求什麼?再求什麼?(學生在本子上列式解答,28×3=84元,28+84=112元)

師:仔細觀察線段圖,褲子的價錢是1份,上衣的價錢是這樣的3份,那麼一套的價錢就是這樣的幾份?根據這樣的啟發,你還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嗎?(學生討論嘗試,交流時,教師板書:3+1=4,28×4=112元)

師:這兩種不同的列式,都求出了一套衣服的價錢。它們有什麼不同呢?尤其是第二種列式方法,主要是怎麼看出來的?

生:受線段圖的啟發

師:如果求一件上衣比一條被子貴多少錢,你會算嗎?我們一起來看……

賞 析

本片斷中,徐老師不急不躁,設計了一個又一個「腳手架」,讓學生慢慢理解「分析法」思路。首先是理解一步計算的解決問題:要求上衣多少錢,需要知道什麼?因為上衣的價錢是褲子的3倍,所以必須知道一份也就是一條褲子是多少錢(引導學生一起邊畫邊理解線段圖);再理解兩步解答的:要求一套衣服多少錢,需要知道什麼?繼續引導學生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繼續引導學生一起邊畫邊理解線段圖)。這樣一方面充分放大線段圖的應用價值,又把「分析法」的解題思路,在補充完善線段圖的過程(寫名稱、寫數量、畫括線、畫問號)中,慢慢地得以深刻理解——至此,一個成功的數學模型也建構成功了。

03

[精彩片斷三]慢慢領會「幾倍求和(差)」和「相差求和」的異同

師:同學們剛才學習了「幾倍求和」和「幾倍求差」的解決問題,現在一起看圖列式回答問題(出示線段圖)。

師:看了線段圖,你能知道已經知道了什麼和要求什麼問題嗎?請分別列出算式計算。(算得快的同學思考如何用不同方法列式;展示學生的算式進行反饋評價)

師:(出示線段圖如下)下面的線段圖中,兩個數量之間還是倍數關係嗎?16米、7米可能是什麼呢?

學生:捲尺(繩子、小路、水管、樓房、布匹……)

師:是的,這樣的16米、7米可能是長度、高度,也可能是寬度,原來一個線段圖可以表示的數量還真不少呢。大家一起看圖,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要求什麼問題?你能觀察線段圖列式計算嗎?(老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板書)

方法一:16+7=23(米) 16+23=39(米);

方法二:16×2=32(米) 32+7=39(米)

師:(針對方法二)剛才的線段圖中,16為什麼要乘2,表示什麼意思?再加7又表示什麼意思?

賞 析

本環節慢慢地進行了看線段圖理解題意並解決問題的比較。一是幾倍求和和幾倍求差的比較,二是幾倍求和(差)與相差求和的比較。但無論怎樣比較,都是藉助於線段圖來進行,通過圖進行進行數量分析,通過圖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這樣,學生不僅對線段圖的理解逐步加深,而且對幾倍求和、幾倍求差與相差求和異同的理解也逐步加深,這樣在感知、體驗、比較中逐步形成較好的「解題模型」。

【總評】

總的來看,蘇教版教學對「解決實際問題」的設計是,二年級下冊開始初步與學習「綜合法」思路,從三年級上冊的本單元開始初步認識與學習「分析法」思路,即從所求問題出發,向已知條件的推理。對於這一思考方法,孩子也是陌生的。於是,他堅守地站在孩子的背後,想孩子所想,想孩子所難,待兒童「省悟」和「成長」。他慢慢地帶領著孩子們,從分析一步計算的問題到兩步計算的問題,又通過線段圖各部分的不斷完善,把幾倍求和、幾倍求差、相差求和等多種類型的兩步計算解決問題進行橫向、縱向的分析、比較,最終內化建構成良好的「模型」和「結構」。

教師是帶著「好的教育理念」進課堂,還是帶著所謂的「好課標準」進課堂呢?徐老師的課無疑給了我們答案。日常教學中,老師貪圖課堂效率,會直接拋出線段圖進行介紹,然後就趕快轉入「數量關係分析」。但徐老師讓通過「變魔術」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未知慾望,讓學生在實物到線段圖的變化中慢慢認識線段圖。徐老師深知,「教學是一種慢的藝術」,知識的理解與內化經常是一個困難而緩慢的過程,它有自身的規律,一點勉強不得。正如奧地利詩人里爾格《給青年詩人的信》說:「對自己心中所有求解的疑問要有耐心,並且要試著去愛這些問題……不要尋求無法給予的答案,重點是去體驗當下的問題……也許你會慢慢地、不知不覺地,在未來的日子裡邁向答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繆不可言 的精彩文章:

繆建平:讓學生做兒童數學家

TAG:繆不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