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臨床醫案練習第567期
醫承有道
每個中醫人都值得關注
今日練習
黃某,女,二十五歲,歸國華僑,雲南某大學學生。
患呃逆證已一年余,曾經多方治療,效果不顯。每於精神緊張之時,呃逆更甚。自覺胃中飽悶,時有逆氣上沖,氣沖有聲,聲短而頻,不能自制。近來逐漸加劇,以致情緒不安,心情煩悶,睡眠差,影響聽課學習。1964 年夏,患者來中醫學院就診於余,呃逆頻作,面色少華。舌淡質嫩,苔膩微黃,脈象沉緩而弦。
處方:____。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附子瀉心湯
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上期原醫案
嚴某,男,42歲,2008年2月5日初診。
胸脘堵悶、身冷3天。5天前,出現惡寒、發熱、頭痛等症,經用中西藥治療後,熱退而出現胸脘滿悶,身冷,口乾,納呆,大便如常,舌苔黃膩,脈弦細尺弦滑。
處方:大黃6g,黃連6g,黃芩6g,川附子(先煎)6g。
上4味,大黃以開水浸泡,用其湯煎3味,服1劑,證解。尚納差,與茯苓飲善後。
按語
尺脈弦滑,舌苔黃膩,口乾,納呆,胸脘滿悶,陽明裡實熱。身冷,見於中西藥治療後,津傷而陷於里虛寒。太陰陽明合病,上熱下寒,為附子瀉心湯方證。
學習經典
《傷寒論》第156條: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各家論述
《古方選注》:用三黃徹三焦而瀉熱,即用附子徹上下以溫經。三黃用麻沸湯漬,附子別煮汁,是取三黃之氣輕,附子之力重,其義仍在乎救亡陽也。
《傷寒貫珠集》:按此證,邪熱有餘而正陽不足,設治邪而遺正,則惡寒益甚,若補陽而遺熱,則痞滿愈增。此方寒熱補瀉並投互治,誠不得已之苦心,然使無法以制之,鮮不混而無功矣。方以麻沸湯漬寒葯,別煮附子取汁,合和與服,則寒熱異其氣,生熟異其性,葯雖同行,而功則各奏,乃先聖之妙用也。
《傷寒論譯釋》:此湯治上熱下寒之證,確乎有理,三黃略浸即絞去滓,但取輕清之氣,以去上焦之熱,附子煮取濃汁,以治下焦之寒,是上用涼而下用溫,上行瀉而下行補,瀉其輕而補其重,制度之妙,全在神明運用之中,是必陽熱結於上,陰寒結於下用之,乃為的對。若陰氣上逆之痞證,不可用也。
——END——
※你知道醫生去超市為什麼不買這些蔬菜嗎?市場里隱藏這它們!
※生薑這樣用,遠離大病和癌症,血栓一輩子不上身,健健康康活到老!
TAG:醫承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