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韓國的一塊神秘石碑,多次被埋又多次挖出,國民對此痛恨不已

韓國的一塊神秘石碑,多次被埋又多次挖出,國民對此痛恨不已

在韓國有一塊奇特的石碑,碑文由漢文、滿文和韓文所寫,距今有將近四百年歷史了。按理來說,這樣一件文物,是文化匱乏的韓國所珍視的。然而,韓國不少百姓對此卻痛恨不已,只因碑額上刻有「大清皇帝功德碑」7個篆體漢字。

在明朝,當時的朝鮮全部是中國的藩屬國。當清朝在關外崛起後,朝鮮一開始並沒有服從,仍然奉明朝為上國。但是明王朝自顧不暇,越來越難以照顧小弟,於是,皇太極在1636年攻入朝鮮,一舉擊潰朝鮮軍隊,並且佔領了朝鮮首都漢城。朝鮮仁祖倉皇出逃避亂,史稱「丙子胡亂」。

第二年,仁祖向清朝投降,願意稱為清朝的藩屬國,奉清朝為正朔。皇太極答應了仁祖的投降,並且舉行了隆重的受降儀式,在清軍撤出之前,命令仁祖建立石碑,以歌頌自己的功德。這就是「大清皇帝功德碑」的來歷。

碑文是朝鮮文人李景奭所作,交由清廷後,由范文程審定並增刪了幾句話而完成的。碑文是由朝鮮著名書法家吳竣書寫,呂爾徵負責篆刻。清廷也派出官員全程監督完成,在《清實錄》中記載:

朝鮮王頌上功德,樹碑於三田渡地方,傳示萬世,以其事奏聞。上遣內院官查布海、李棲鳳、畢禮克圖偕戶部承政馬福塔、禮部參政超哈爾、刑部參政宗室吳達海等往觀之。

這座石碑建好後,一直放在朝鮮,有專門的守兵把守,視為國寶,而清廷也會按時來人觀看。直到該碑樹立兩百多年後,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朝北洋水師全軍覆滅,清軍也被趕出了朝鮮半島。朝鮮趁機宣布停止對清廷交貢,並全面倒向日本,以朴泳孝為首的開化黨人被日本扶植上台,並全面清算中朝的藩屬地位。

大清皇帝功德碑便在這時候被推倒,也不知道是怕以後算賬還是什麼原因,他們沒有將石碑毀壞,而是深埋起來。1913年,該石碑突然顯現,又被人立了起來。1956年,韓國政府認為是恥辱,重新埋於地下,直到1963年,因為洪水,該石碑再次重現。韓國政府將此碑作為文化遺產和民族恥辱的象徵,在當年指定為史跡第101號並保護起來。

其實該碑在建立之時,朝鮮就非常抵制,張維、李慶全、趙希逸相繼拒絕撰寫碑文,東陽尉申翊聖拒絕銘刻碑文。到了近代,部分民族主義者將其作為發泄的道具。有人用紅色油漆在石碑上亂塗亂畫,韓國當地政府也認為底座上仁祖向皇太極行跪拜大禮的圖案沒有價值而宣布撤去。

其實,一個不能正視歷史,沒有廣闊胸襟的民族,是狹隘和可悲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詩社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清朝能夠推行剃髮令,金滅北宋後卻沒有成功推行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其它國家的態度是如何的

TAG:史詩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