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的藩鎮們,為什麼不學三國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
唐朝末年的政治生態,和東漢末年的政治生態非常相似。朝廷中宦官與權臣輪番專政,地方上諸侯割據,不聽朝廷節制。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皇帝想利用一種勢力,打擊另一種勢力,恢復皇權的威嚴。最後不但沒有成功,反而成為傀儡。
但是唐朝末年和東漢末年又有些不同。
東漢末年,大家都在爭搶皇帝漢獻帝,誰都想把漢獻帝接到身邊來。董卓有這樣的想法,曹操有這樣的想法,袁紹有這樣的想法,劉備也有這樣的想法。手中有個皇帝,使可以經常假借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讓其他諸侯在政治上處於被動狀態。這就是有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挾天子以令諸侯)
不過唐朝基本上沒怎麼出現過這種情況。唐朝的最後幾位皇帝唐僖宗、唐昭宗、唐哀宗,確實也在諸侯手裡換來換去,但是並沒有哪個諸侯覺得擁有皇帝是一件幸運的事,並沒有利用皇帝來發號施令。這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唐朝地方諸侯藩鎮割據,是很早就已經形成氣候了。因為唐朝中期發生了「安史之亂」,為了平息「安史之亂」,地方諸侯因此有了武裝力量,後來便擁兵自重,不聽朝廷的命令,對皇帝的詔書也是愛理不理。同時,唐朝的皇帝又多次被宦官自行廢立,很多事情都由宦官說了算,皇帝早已沒有了權威。也就是說,這樣的皇帝,有也可,沒有也可,並非是一個了不得的籌碼。
東漢末年不一樣。東漢末年,雖然豪強地主也很厲害,他們甚至也擁有了自己的軍隊,但是還沒有形成藩鎮格局的局面。最後出現袁紹、曹操、袁術、孫堅、劉備等各路諸侯,是在共同討伐黃巾軍起義的過程中形成的。他們雖然事實上是在擁兵自重,但打的旗號都是在拱衛朝廷,誰也不敢擅自稱王稱帝。袁術搶先稱帝,結果遭到諸侯們的一致譴責,最後自食惡果。(反觀唐朝,當黃巢起義攻入長安的時候,諸侯們都不來救,唐朝皇帝沒有辦法,只好向沙陀人借兵,這樣,沙陀人李克用又卓立為一方諸侯。形成一個新的割劇政權。)
(安史之亂)
既然東漢末年諸侯們擁兵的目的,是為了拱衛朝廷。那麼,擁有皇帝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可以「挾天子而令諸侯」。而且其他諸侯還非常害怕這一招。當時漢獻帝被曹操接到許都的時候,袁紹就害怕從許都來的詔令對自己不利,經常惶恐不安。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第二,唐朝末年沒有出現過一個像東漢末年的曹操那樣,把「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招用得非常好的雄才大略的人。
東漢末年,曹操擁有了漢獻帝,他也把漢獻帝架空,殺了伏皇后、董貴人,以及與他們有關的外戚,欺負得漢獻帝夠嗆。但曹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政治手段一流。他除了剝奪漢獻帝的權利外,其他對漢獻帝都很好,甚至還把自己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漢獻帝。他利用漢獻帝來「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們還不敢小視,不敢不聽他的,所以相當有用。
(唐昭宗)
而唐朝末年,擁有過天子的諸候不少,比如李茂貞、李克用、朱溫等等。但是這些人都沒有什麼大眼光,且別說「挾天子以令諸侯」沒有用,就算是有用,他們也不知道應該怎麼用。所以最終,唐朝末年的這些諸侯們,只能建立一些短命王朝,並不能像曹操那樣,差點兒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第三,唐朝末年的皇帝,並沒有那麼心甘情願地給諸侯們挾持。東漢末年的漢獻帝,性格是比較柔弱的。當他的皇后被曹操抓住,準備殺掉的時候,他求漢獻帝救他。可是漢獻帝卻說,我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死呢。
而唐朝末年的皇帝,尤其是唐昭宗,他並非是一個受人擺布的人。他先是殺掉了專權的宦官楊復恭,接著,試圖清理掉地方上擁兵自重的田令孜和李克用。只是力量有限,最後才沒有成功,成為傀儡。可以說,他即不會任人擺布,別人擺布他,假借他的名義號令諸侯,也沒人相信。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
※成語中的歷史——逐鹿中原,為什麼用「逐鹿」指代爭奪天下
※成語中的歷史——二桃殺三士,晏嬰為何用兩個桃子而不是金子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