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時代的書法,都會被歷史記住……
書藝咀華咀嚼書法藝術之英華!
按並不是每一個時代的書法,最後都會被歷史記住。有些時代,比如元代後期,我們今天回頭去看,當時的書壇是什麼樣子?當時的書法家群體是什麼情況?都已經沉沒於歷史的塵埃中了,可悲可嘆。以史為鑒,今天,我們這個時代的書法狀況,在未來子孫後代的眼中會是什麼樣?也許,我們也會被忘記……
. 1 .
在中國歷史上,由蒙古人統治的元代是一個很特殊的朝代。元代武力強大、疆土遼闊,並實行最嚴厲的中央集權專制,但最後卻僅僅傳了5世、存續了98年,被他們幹掉的宋代還傳了18世、存續了319年。
在文化藝術總體衰頹的背景下,元代的書法也相當貧瘠。縱觀整個元代,能留名書史的書法家不超過10個,我們平常熟知的更是鳳毛麟角。其中,鮮於樞、趙孟頫和後來的康里巎巎,屬於「復古」一派,可以代表當時官方的書法成就;比他們晚一些的楊維楨、倪瓚,可以代表民間書法成就,但兩人的理念和風格不可同日而語。至於其他幾家,元初大臣耶律楚材、元末明初的危素和篆書家趙期頤,在書法上不能與前面5家相提並論。
我們考察一下這幾位書家生活的年代,會發現,鮮於樞、趙孟頫均在元代初期,元代後期只剩下楊維楨、倪瓚、危素三人。難以想像,元代後期差不多半個世紀的時間,僅產生了3位有影響力的書法家,其書法藝術貧瘠的程度可見一斑。
元 代(1271-1368)
鮮於樞(1246-1302)
趙孟頫(1254-1322)
康里巎(1295-1345)
倪 瓚(1300-1379)
危 素(1302-1372)
由此可見,鮮於樞和趙孟頫都是元代建立以前的人,他們去世時大致在元代初期或中期;康里與楊維楨、倪瓚、危素的年齡相差不大,但康里死的早,死後元朝又存續了23年,所以元代中後期真正有影響書家只剩下楊維楨、倪瓚和危素了。這三個人中,危素官至元朝的參知政事、翰林學士,相當於副部級高官,後來明代建立,被朱元璋任命為翰林侍講;他學富五車,元亡時原本要跳井自殺,結果被朋友勸住,理由是「國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國史也」,就是說他最懂元代歷史,如果他死了,元史也完蛋了;後來,朱元璋命他與宋濂一同修《元史》,也算忍辱負重、告慰先烈了。楊維楨31歲中進士,博學多才,但為人耿介,易得罪人,所以官運很爛,一直在基層混。倪瓚出生於大地主家庭,家境不錯,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後來家道中落,信上全真教,不願做官,漂游四海,與詩友、畫友、書友酬唱,是個比較純粹的藝術家;他在繪畫上的成就極高,與黃公望是好基友,對後世影響極大,後來的董其昌、石濤都是他的死忠粉。
. 2 .
我們常說,書法「代不乏人」。作為國粹,自古以來書法都很受讀書人和官方的重視,即使在文化貧瘠的元代,官方也設有專門掌管書法等藝術文化的機構(奎章閣)。所以,我們可以猜想一下,元代後期的幾十年中,書法家肯定也不少。但是,最終被歷史記住的卻僅有三家,而且風格相差很大,所以很難讓人揣測那個時代書法的整體面貌。
也就是說,歷史在篩選書法家的時候,幾乎是把那個時代給隔過去了。
翻開幾千年的書法史,像這樣被隔過去的時代也並不只有元代後期,只是這個時代更嚴重些罷了。而元代後期的那些書法家們,他們當時也很可能常常舉辦「筆會」,也很可能批評一下前輩的病筆,也很可能在聊到興起時流露出自負的一面,然而,他們怎麼也想不到,幾百年後,他們中的大部分都被埋入了歷史的塵埃之中。他們什麼也沒有留下,後人根本沒有給他們那個時代的書法風格貼任何標籤,因為他們「不配」。也許,他們中的一些人,當時就已經預見到了這一命運,他們也許想力挽狂瀾,但時代太糟糕了,他們根本沒有翻身的機會,他們命運的小船最終還是被吞沒在了時代的驚濤駭浪之中……
. 3 .
感嘆完了,我們再具體聊聊當時的書法狀況。
元代初期的書法,其核心理念或者說指導思想,是鮮於樞、趙孟頫等提出的「復古」理念,就是回歸晉唐書法,認為宗法晉唐才是正途。所以,鮮於樞、趙孟頫,包括後來深受他們影響的康里、倪瓚、危素等,均承自「二王」一脈,書風秀美、遒美。
這種書風,決定著元代整個書壇的書法走向。但是,當大多數人都追逐這種風格的時候,問題就出來了。今天我們再看趙孟頫的字,雖然功夫很深,但其甜熟、媚俗的問題也時常讓人詬病。
左趙孟頫,右楊維楨,可以對比下
直到後來,楊維楨橫空出世,元代書法才出現了不一樣的面貌。楊維楨出生時,鮮於樞已經50歲、趙孟頫已經42歲,看著兩個前輩主導下的書壇,處處是甜熟遒美之風,個性鮮明、不逐時流、思想異端、才高八斗的他一定不會坐視不管。楊維楨主張,書法要表達人的情性和心聲,他極為重視書法面貌與書家個性的內在聯繫,書法的外在不過是表現人的內在。
倪瓚與楊維楨
這是一個非常高明的書法理念。趙孟頫們看重的是古人,而楊維楨看重的是自己,這就決定了楊維楨不可能去走趙孟頫的老路、套路。楊的字跟他的人一樣,不合常規,奇崛峭拔、放浪不羈、磅礴雄強,與趙孟頫的平和、姿媚、秀美、典雅形成鮮明對比。
所以,你把他們的字放在一起,乍一看會覺得楊的字「很醜」、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丑書」,而趙的字才「好看」、才是正統。但是,楊維楨的價值,正在於對抗靡靡時風,在千人一面中闖出不一樣的道路,並且受到了後世的認可。
楊維楨的反抗,是對那個時代的反抗……
. 4 .
那麼,元代後期的書壇,為什麼會淪落至此?原因有很多,總體而言,是那個時代決定的。在時代的碾壓下,一切都微不足道。
元曲、元雜劇代表關漢卿
那是一個高度專制的時代,元代實行嚴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那時的人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南人也就是南宋區域那些人,與農奴無疑;在那時,群眾不允許有任何利器,甚至幾家人才能共用一把菜刀,也談不上什麼生產力。
那是一個文化貧瘠的時代,作為統治階級的蒙古人,總體上教育和文化水平低劣,這也決定了書法這一中華文化之核心的藝術不可能達到一個高度,而藝術的審美更難達到一個較高層次,只能寄望於極個別天才式人物。
那是一個思想膚淺的時代,教育和文化水平低,思想也不可能深刻,那個時代雖然也有出類拔萃的「元曲四大家」,但沒有思想家,不可能產生富於時代特色和時代高度的書法藝術思想作指導,也就不可能出現一個高原式的書法群體給後人留下點什麼。
楊維楨詩稿
歷史的光輝與幽暗,俱往矣。我們回顧歷史,除了感慨,更重要的是希望「以史為鑒」,讓今天的人從中汲取教訓。我們要明白,不是每個時代的書法,都會在歷史的長河中掀起波瀾。今天這個時代,物質充裕,科技發達,社會相對開放,文化藝術總體上也可以,但是,我們也面臨著很多突出的問題,比如教育、思想、審美等,都會對書法的發展繁榮造成障礙。
我們作為正在創造歷史的人,應該有沉重的歷史感,如果大家都不關心未來,只看著當下利益,那麼,在子孫後代的書法史中,我們也將扮演元代後期那些深埋於歷史塵埃中的角色……
※最近,「江湖書法」頻頻搶佔頭條……
※臨帖須學其平正,有人卻偏愛學誇張處
TAG:書藝咀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