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受制於這三個方面,導致華夏王朝兩千年來始終無法戰勝游牧民族

受制於這三個方面,導致華夏王朝兩千年來始終無法戰勝游牧民族

中華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文明,為人類歷史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實在兩千多年的封建時期,中國在文學、天文、數學,詞曲、醫學和占卜領域取了諸多光耀世界的成就,中華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惠播萬里,當時的世界各國紛紛前來中土取經學習,在唐宋時候更是達到民族文化成就的頂峰,從近鄰日本、朝鮮、越南再到遠至萬里之外的非洲和阿拉伯地區仰慕中華文明慕名而來的學者與各國使節絡繹不絕,長安與東京汴梁成為當時世界名副其實的政治文化中心,當朝天子每年都要花費相當時間來接見世界各國絡繹不絕使者的朝拜,真可謂是「萬邦來朝」的壯觀景象!

?

然而兩千多年,中華大地上的政權換了一個又一個,除了本身體制性缺陷外,外敵入侵的陰影始終籠罩在這些更迭的華夏王朝頭上,自秦漢以來直到明朝,塞防之患始終是中原王朝揮不去的苦痛,中華文明的諸多智慧似乎對野蠻的游牧鐵騎毫無對策,從秦始皇修長城到漢朝和親換和平,再到漢武帝遠征匈奴,再至兩宋歲幣換安寧,中原華夏王朝使用了可以用到的所有手段,卻仍擋不住游牧民族的金戈鐵馬!匈奴南侵,五胡亂華、靖康之恥,崖山之敗!再到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游牧民族留給華夏民族的是一道道難以癒合的傷痕!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萬邦來朝的華夏王朝卻一次次擋不住游牧民族的金戈鐵馬呢!關於這方面的討論很多,我個人認為雖然中原王朝在文化領域輝煌燦爛,但在軍事領域的成就與游牧民族比較則並沒有我們想想的那麼大的差距!最主要的可以簡單概述為以下三點。

?

一,農耕制度在戰爭中劣勢明顯,這大概是我們的制度缺陷,也許許多讀者並不認可這一點,但我們只討論在戰爭條件下,華夏文明的基礎是建立在農耕文明上的,農耕文明的本質其實就是相對穩固的勞動單位與相對穩固的勞動效率,說白了就是以土地固定人口,因為封建社會長期的小農意識決定了,擁有土地的農民輕易是不會遷徙的就像我們經常說的:「千好萬好不如在家好」這就是一句典型的農耕文明的諺語,由於土地人口相對固定,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全,我們祖先就用築城的方式把自己保護在一座座高大的石牆之中,大家可以翻翻秦漢以來的許多軍事戰術性的書籍,中華軍事文化中的戰術文化許多都是圍繞城池展開的,而城池戰鬥本質上就是防禦戰,因此我們在封建時期華夏軍事指導思想在很長時間都是防禦為主的,而且還是被動防禦,士兵們躲在高高城牆之上,守衛著自己的國家!

?

而游牧民族是沒有土地概念的,他們來無影去無蹤,你永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突然出現在你面前,但你的一座座城池卻是死死的擺在那裡,風刮不走,水沖不走,成為了游牧民族活生生的獵物,這一點在秦漢時期最為明顯,匈奴往往在偵聽到秦漢邊郡虛實後,集中優勢兵力突然攻城,讓守軍猝不及防,而我們由於糧食問題每座城池的士兵數量確實相對穩定的,游牧民族發揮優勢兵力迅速將戰果擴大,橫掃幾城或十幾城後消失,等秦漢的援軍趕到時候,留下的只是滿地狼藉!到了後期宋、明時期,游牧民族攻城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他們的騎兵嚴格來說叫「步騎兵」上馬騎兵風馳電掣,下馬步兵攻城拔寨。而我們仍然守著城池眼巴巴望著援軍不至!然後這樣一座座城池被攻陷!

?

二、游牧民族越打越富,華夏王朝越打越弱。漢武帝遠征匈奴,在他自己的一朝消滅了邊患,但漢朝自此由盛轉衰,為什麼?因為劉徹不僅把前幾任皇帝攢的錢都花完了,自己國庫也已經入不敷出!而匈奴殘部則跑到遠遠的俄羅斯草原去過快活日子!戰爭收益與成本的巨大差距導致華夏王朝對游牧民族力不從心!也許有的讀者又要反對因為我們堂堂天朝居然還耗不死窮的叮噹響的游牧民族嗎?我可以負責的說,確實耗不死!因為冷兵器時代打仗無非就是打的人和錢!抽象起來就是戰爭成本。

?

我們首先來看華夏王朝的戰爭成本,首當其衝,軍餉!從秦漢以來士兵打仗國家是要為其消耗的,不管是以糧食補充還是貨幣支付,總之你國家需要花錢,到明朝更了不得,遼餉鬧到最後需要開皇銀內帑才能勉強支付!就這樣還有許多士兵領不到足額的軍餉而出工不出力!而游牧民族呢?游牧民族自己就沒有軍餉,因為本身已經這麼窮,哪兒有錢給你發工資,打仗你跟著去就行了,只要打了勝仗!自己搶的東西自己扛回家!光從這點就看出戰爭對游牧政權是個只賺不賠的買賣!也因為這點游牧民族的士兵打起仗來格外賣力,因為只要打贏了衝進城去,什麼好東西都可以當做戰利品搬回家!第二點就是糧食,華夏民族的飲食是米面蔬菜,這些東西缺一不可,所造成的後果就是後勤壓力很大,如果幾十萬上百萬大軍長期守在長城沿線,一年的軍糧朝對朝廷來說都是大負擔,而且運送軍糧需要民工,民工的口糧也需要朝廷負擔,據著名的《歷史文參》中曾經統計,按照古代的運力,如果運送十萬斤糧食給前線,路上押運人員至少要消耗3.5萬斤,也就是說為了保障足額運送,朝廷需要準備13.5萬斤糧食才能讓邊關戰士吃上飯,而游牧民族出征只需要帶少數軍糧,其餘就靠搶,食物組成也相對單一,只要是肉乾就可以,甚至可食用的野草也行!這一點就制約了華夏王朝,不敢放開手腳在邊境上大肆布置重兵!只能在重要城鎮集中兵力防守,而往往游牧民族一旦攻陷這些重要城市周邊的城池,這周重鎮也往往難逃陷落的危險!

?

三就是募兵制訓練的差別,中原王朝的士兵大多是徵兵而來,這些人在入伍之前都是農民,許多人對於兵器作戰一無所知,所以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上陣殺敵!在秦漢唐時期在每年農閑的時候,地方政府還都組織賦閑的農民進行一段時間的軍事訓練,後面的朝代這項制度都多有廢弛,所以當一個農名被招進軍營後,都必須要進項一段時間的訓練!中國古代的兵種訓練採用的是專訓制度,就是一個士兵會一種技能就可以了比如長槍兵,只要會用長槍就可以,長槍訓練相對簡單,但就是這一種技能也不是十天半個月就能學會的!涉及到陣型,軍種協調訓練,一個新兵成為老兵往往得一兩年的時間,至於弓弩兵,騎兵時間可能更長!而這些對於游牧民族來說卻都不是問題!游牧民族常年生活在馬上,他們是「招之即戰」生活環境決定了他們必須具備強壯的體格和搏鬥的技能,他們必須熟練的使用弓弩和馬刀以防止狼群和其他野獸的襲擊!因此游牧民族的基本上士兵訓練期很短!在蒙古時期,入伍的蒙古新兵根本不用基本戰術的訓練,直接就進行攻城器械與隊形的練習!這樣就導致游牧民族士兵「生產線」的效率大大高於華夏民族!在兩軍對峙時候,游牧民族有大量後備兵員補充,而中原王朝的新兵往往還在訓練中!這樣就導致了華夏王朝在戰爭後期往往出現兵員枯竭的現象,這並非主要是男丁大量戰死,而是沒有合格的兵員可供軍隊選用!

?

以上三點,結合到一起,運用到以往的各次游牧民族入侵中,勝負的天平是不是已經一目了然了呢?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空中的過客 的精彩文章:

盤點中國古代女性所認為的「美」,最後一種簡直是「恐怖片」!
你知道嗎?漢族內部還有這麼多派系

TAG:時空中的過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