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剪紙!他讓傳統藝術走上了產業化之路
齊魯網德州5月13日訊逢年過節,老一輩兒的人們都會用紅紙剪出各種各樣包含吉祥寓意的圖案,貼到玻璃上、牆面上,把屋子裝飾的喜慶、漂亮。在德州,有這樣一位深愛剪紙的人,他叫張建志,在他手裡,剪紙不僅僅只是一種圖案,而被衍生出各種各樣的文化產品,暢銷海內外。那麼,他的剪紙究竟有什麼獨到之處呢?
眼前這一幅幅栩栩如生,色彩別緻的藝術品全都是用剪紙做成的。與我們平時見到的剪紙不同的是,這些剪紙或做成捲軸、或鑲嵌在鏡框里,藍色、黑色等色彩的運用讓這些剪紙看起來十分新穎。而每一樣剪紙作品,也都包含著作者張建志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
「建志」,「剪紙」,自打張建志三四歲的時候,他就經常蹲坐在曾祖父的跟前,看著一張張紅紙被剪成各種惟妙惟肖的花樣。耳濡目染,這種對剪紙特有的情懷一經萌發,變伴隨著張建志一同成長。2009年,29歲的張建志成立了自己的剪紙工作室,他希望自己在傳承剪紙文化的同時有所創新,做出不一樣的剪紙。「咱們傳統文化給大部分人留的都是記憶的符號,單純說剪紙就是紅色,沒人會想到做成黑色、藍色,我們就用這種方式來衝擊人的感官,讓人們對剪紙有另一方面的認識。」張建志告訴記者。
「三分刀工七分染」,這是張建志剪紙第一次大膽的創新。在創作中,張建志由剪刀換成刻刀,它的優點不僅在於生產的數量多,更主要的是,刻刀能更好地發揮創作者的藝術思想,刻起來隨心所欲,花樣翻新,刻刀靈活得像筆一樣。點染是建志剪紙的一道重要工序,「三分刻,七分染」的說法,足見這項技藝的重要性。點染所用的顏色要事先用酒調合,因為剪紙的原料是宣紙,用酒調色可以使色彩浸潤而不滲透,色彩效果更佳。
在染色上取得成功之後,張建志又開始嘗試著用套色進行創作,隨著《百子圖》、《仕女圖》等一系列作品的相繼問世,建志剪紙獨到的色彩運用很快得到行業的認可,並讓他在德州剪紙圈裡逐漸小有名氣。然而技藝的成功突破並沒有使張建志感到滿足,因為在他看來,傳承剪紙文化,只單單傳承技藝是遠遠不夠的。
張建志認為,如果傳統文化不形成產業化,慢慢就會衰落,傳統文化要想傳承去發展,必須走產業化這個路子,在不脫離藝術性的前提下,要做產業。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用產業的方式去傳承藝術,在張建志看來,就是把藝術品重新回歸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去,讓藝術品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就是賦予藝術以生命力的體現。「單純的剪紙,給人的感覺無非就是用在婚慶中,在過年的時候用一些。如何把它作成一個衍生品,讓它使用於生活,就像我們使用的團扇,既能欣賞還能實用。」張建志表示。
既然要做實用性的藝術品,那麼就要打破傳統的理念,就要破冰。為此,張建志在進行藝術創作的同時開始試著把藝術品變成產品,在與客商的不斷交流中,終於讓他找到了突破口。張建志告訴記者,之前很多人用他的剪紙作品放在掛曆裡面,做內芯使用。現在住樓房的多了,好多人家裡設計的有博古架,或者是辦公桌,我們就想把它放在鏡芯裡面當擺台,或者放在剪紙冊里做禮品,這樣就提升了它的價值。
這種鏡芯就是單色剪紙的衍生品,隨著技法和工藝上的成熟,染色剪紙、套色剪紙的衍生品也相繼出現,其衍生而來的剪紙扇、剪紙捲軸、剪紙擺台全都備受消費者青睞。
前不久,張建志剛剛參加了第十三屆國際文教會,展出了剪紙扇,好多地方的採購商都很感興趣。剛參加完活動後,就陸續來接到了訂單,其中一個客商直接定了1000個。
色彩上的大膽運用,工藝上的別具匠心,讓張建志的剪紙以其特有的方式逐漸在市場上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慢慢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剪紙文化產業。除了剪紙扇,剪紙捲軸,剪紙擺台,張建志還要把他的剪紙藝術展現在衣服上、燈飾上。
如今剪紙還是之前的剪紙,每件剪紙衍生品,其上面的剪紙仍然是一剪一刀剪刻而成的,只不過伴隨著載體的改變,呈現的樣式也靈活多變。而張建志的心愿,就是想讓各式各樣的剪紙衍生品以其獨有的形式慢慢融入生活、深入人心,暢銷海內外。
閃電新聞記者 記者 周樹茂 德州台 王冰潔 張勇 德州報道
※第一季 航拍鄒平田園美如畫 交錯縱橫滿原野
※山東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增長59.8%
TAG:齊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