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哈薩克人中還有一個「烏孫」部落,但他們怎麼會是蒙古人?
提示:學者們認為,不能簡單地將烏孫與今天的哈薩克族或者另外某個民族直接掛鉤,今天天山地區的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等民族都包含了烏孫人的血緣。而關於哈薩克族中的「烏孫部落」不過是操標準蒙古語的蒙古人。
烏孫人是漢代連接東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民族之一。這個民族建立的政權即烏孫國,《漢書·西域傳》載:「烏孫國,大昆彌治赤谷城,去長安八千九百里。戶十二萬,口六十三萬,勝兵十八萬八千八百人。」又說:「(烏孫國)東至都護治所千七百二十一里,西至康居蕃內地五千里。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不田作種樹,隨畜逐水草,與匈奴同俗。東與匈奴、西北與康居、西與大宛、南與城郭諸國相接。」烏孫國極盛時佔有整個伊犁河流域和西天山的廣大土地,庭帳(王城)設在離今伊塞克湖南岸不遠的赤谷城。國土包括今天的新疆西北、哈薩克東南、吉爾吉斯斯坦東部及中部。
關於這個民族的起源也有很多的說法,主要有三種:一是匈奴人說,即烏孫人是匈奴人;二是突厥人說,即是是烏孫人是突厥人;三是塞人說,即烏孫人是我國史籍中的塞種人的一支。
「塞人說」很多人都很熟悉的,即是烏孫人與月氏人一起生活在河西走廊,有的資料說甚至一度到達今寧夏固原一帶。後來,月氏人與烏孫人發生了戰爭,基本被月氏人殺光了,他們一位還是嬰兒的王子被救出後得到了匈奴單于的收養。王子長大後,匈奴人趕走了河西走廊的月氏人,迫使月氏人遷徙到伊犁河流域,與在那裡的塞人一起游牧。烏孫的王子不願久居匈奴人下,提出報仇,在匈奴人的幫助下,趕走了伊犁河流域的月氏人,統治了留下來的塞人,組建了烏孫政權。
有意思的是,漢朝為聯手烏孫抗擊匈奴,曾經嫁過兩位公主給烏孫王,但中國的歷史彷彿沒有搞清楚烏孫長的什麼樣。
《焦氏易林》是西漢易學家焦延壽撰寫的一本書,又名《易林》,其中寫到烏孫女子時說她們眼窩深、皮膚黑,有點難看,慾望愛好各不同(烏孫氏女,深目黑丑,嗜欲不同)。唐代顏師古對《漢書·西域傳》作的一個注中提到「烏孫於西域諸戎,其形最異,今之胡人青眼赤須狀類彌猴者,本其種也」。按此說法,烏孫人應為赤發碧眼、淺色素之歐洲人種。
這些記述至少可以說明這樣兩個「不同」:第一個不同是烏孫人本身不同,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即是有黑眼睛的也有藍眼睛的,有黃人也有白人。他們中間有很多的類型;第二個不同即是烏孫人與漢族人不同,即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人種不同。
因為這兩個「不同」,後世便延續了不少說法。一是上溯,認為烏孫可能是一個西戎部落。
具體的說法是:烏孫王稱昆莫、昆彌、昆靡,三個稱謂都是一樣,「莫」與「彌」可以互換,「彌」與「靡」同音字。「昆」、「莫」、「彌」、「靡」是烏孫語音,在古突厥語或今天的維吾爾及哈薩克社會中,「昆莫」、「昆彌」及「昆靡」可以解釋為「天子」,「靡」是「昆靡」的簡稱。烏孫統治者借天神之說駕馭臣民,所有烏孫統治者名字之後都有「靡」一字。昆靡擁有強而有力的權威與及享有甚高的尊嚴,掌握全國的政治、軍事及經濟文化之權。因為這個「昆」,人們推斷烏孫可能是一個西戎部落「昆」,先秦典籍稱「昆」為「昆戎」、「緄戎」、「混夷」。《孟子·梁惠王章》:「惟仁者能以大事小, 是故湯(商湯)事葛,文王(周文王)事混夷(昆人)。」
另一種說法是我們很多人感興趣的,即是烏孫人現在去了哪裡,或者說得更直接一些,即是烏孫人是現在中國哪個民族的祖先。其中比較流行或者說有市場的是烏孫人即是今天哈薩克人的祖先。理論者的說法大約有兩種:一是烏孫即是今「哈薩克」的意思;一是哈薩克族中有一個「烏孫」部落。
但後來的研究證明,這兩種說法都很難立穩腳跟。首先是關於「烏孫」有確切含義:很多學者都認為「烏孫」很可能有「團結」、「聯合」的含意;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烏孫」有崇拜黑色的意思;另外一些人提出「烏孫」可能有「馬的民族」之意,但支持者不多。
關於哈薩克族中「烏孫」部落,學者們研究之後發現過是個「美麗的誤會」。即是近現代為哈薩克族成員的「玉遜部落」,最早在遼朝末年游牧於蒙古高原西北部,契丹人和宋人雖然譯之為「烏孫」,但其原音是「U sin」或「hu sin」(烏孫讀「Uy sun」)。「玉遜部落」是一個中世紀形成的蒙古部落,13 世紀前期有一部分隨成吉思汗的長子朮赤西征,後來留居金帳汗國(欽察汗國)境內, 與當地欽察人歷經二百多年的同化和融合, 終於在15 世紀中葉形成今天的哈薩克族。「玉遜部落」是操標準蒙古語的蒙古人,而不是兩千年前居住在伊犁河流域操突厥語的「烏孫」。
針對上述這些,學者們認為,不能簡單地將烏孫與今天的哈薩克族或者另外某個民族直接掛勾,今天天山地區的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等民族都包含了烏孫人的血緣。
其實,曾經稱雄草原是的烏孫人給今人的謎團還不至這些。如《史記》並沒有記載烏孫曾經在河西走廊居住過,但《漢書》則有,有人認為這是《漢書》的編者誤解《史記·大宛列傳》的內容而導致。而烏孫人在公元5世紀初,因受柔然攻擊,西遷蔥嶺後不見了蹤影,專家們據此推測遷徙的烏孫部眾不多,很快被塞人所同化,逐漸融入蔥嶺及以南的各民族中。(文/路生)
※清明,中國人的這樣發明推動了人類文明,與今天提倡綠色祭祀同理
※中國史上有個鮮為人知秘密:少數民族想當中原皇帝,必須改掉名字
TAG: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