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手工長圖,帶你看「鹽」的歷史
鹽以「百味之祖、食餚之將」為人們熟知。鹽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反映神農氏時期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中,就有關於鹽的記載。
鹽與人類的生息繁衍息息相關。遠古時期,黃帝曾經與蚩尤展開了一場爭奪運城鹽池控制權的中華第一戰。
中華民族的祖先很早就發現了食鹽。相傳在炎帝時期,居住在山東半島的夙沙氏,發明了用海水煮鹽的方法。先秦時期,齊國煮海為鹽,國富民強。
戰國時期,秦國的蜀郡守李冰在帶領人民修築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時,於公元前255年至公元前251年間,組織當地人民開鑿了我國第一口鹽井廣都鹽井,揭開了中國井鹽生產的序幕。
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實行鹽鐵官營。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賢良文學六十餘人,就武帝時期的各項政策,特別是鹽鐵專賣政策,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辯論,即歷史上著名的鹽鐵會議。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衛覬建議,古人稱鹽是「國之大寶」,戰亂以來鹽利歸民販,不如恢復官府專營制度,委派軍人監督賣鹽。所得利益,用於購買耕牛農具,發給回遷難民。他的建議被曹操採納,對鹽業實行軍事控制,後成為魏、蜀、吳三國的共同政策。
西晉時期,規定私鹽獲刑,「凡人不得私煮鹽,有犯者四歲刑;所以主吏二歲刑」。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宣布解除北朝周齊以來政府對食鹽實行的封鎖禁榷制,「通鹽池、鹽井與百姓共之」,食鹽可由私人開採經營。
宋代時期,四川人民發明了卓筒井。卓筒井是一種全新的、有別於大口井的新型鹽井,是中國井鹽鑿井工藝技術的一項重大發明。
元代私鹽盛行,為控制私鹽,元世祖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在「恢辦課程條畫」中,已有關於私鹽犯人和官吏禁治私鹽不嚴的處理辦法。元仁宗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制訂「條畫」11款,「申飭私鹽」之禁。「失過」或「捕獲」私鹽,是地方官政績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
明代鹽的種類以海鹽、池鹽、井鹽為大宗。海鹽有兩淮、兩浙、長蘆、山東、福建、廣東、海北及遼東軍鹽,池鹽以河東鹽為主,井鹽則分布於四川、雲南。明代視各產區鹽之地位,設有都轉運鹽使司和鹽課提舉司,其下設分司及鹽課司,通過這三級機構,實施對鹽業生產、行銷的管制。
清代,井鹽生產達到高峰。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兩年後,太平軍攻陷武昌,隨後控制了長江中下游地區,定都南京。從此,海鹽無法通過水運到達湖南、湖北兩省,致使這一地區鹽價飛漲。於是,清政府下令,將四川的鹽調往湖南湖北,這就是歷史上的「川鹽濟楚」。
抗戰時期,1943年11月至1944年6月,馮玉祥將軍兩次到自貢發動「節約獻金救國運動」,自貢的人民表現出崇高的愛國熱忱。當時只有22萬人的自貢捐了1.2億元,打破了全國各市縣獻金紀錄,居全國第一。
當代,傳統煮鹽方式為平鍋製鹽。隨著製鹽技術的發展,改用真空製鹽。鹽產品種類齊全,發展成為食用鹽、調味調料系列鹽、營養保健系列鹽、專用鹽、洗浴(滌)鹽、工業鹽等幾大種類,數十種產品。(四川省自貢市榮縣紀委監委、榮縣地方志辦公室、榮縣農民漫畫協會 / 圖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 / 文)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白向群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監委的監察對象有哪些?國家監委ABC
TAG: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