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忠宦王承恩,隨崇禎自縊殉國,守護大明王朝最後的忠誠
提起宦官,我們想到的大多都是趨炎附勢、干政亂政的形象。自古以來,許多奸宦的形象都在我們腦海經久不衰,例如明朝大名鼎鼎的奸宦魏忠賢,宦官似乎已經成為反派的一個代名詞。然而,在明朝,還有一位千古忠宦,他就是王承恩。
魏忠賢與王承恩都處於崇禎帝年間,不同的的是,魏忠賢早在明熹宗年間就權傾一時,被稱為"九千九百歲",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崇禎帝繼位後,大力打擊閹黨,而魏忠賢作為閹黨之首,被崇禎治以十大罪,後自縊而亡,是史上一大奸宦。
而王承恩,一直默默無聞、盡心儘力伺候崇禎帝,崇禎眼看大明將亡,不堪忍受亡國之辱遂自縊,而王承恩,也隨崇禎自縊,因此留下了忠心護主、忠誠殉國的賢名。
李自成攻入紫禁城那天,崇禎帝曾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想最後囑咐一些事然後遣散百官。而百官們早已各自逃亡,最後竟無一人前來,整個大殿,只有崇禎與他身邊的王承恩。
接著,崇禎帝來到皇宮內的景山,看見一顆歪脖子樹,悲聲道:"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接著準備自縊殉國。而王承恩,先是跪地阻止崇禎自縊,但崇禎堅決赴死,後弔死。王承恩見狀,以頭撞地,血流如注,失聲慟哭,對著崇禎的遺體行了三拜九叩的臣子之禮後,眼中滿含悲憤蒼涼的兩行熱淚,義無反顧地弔死在崇禎旁邊的海棠樹上。
國難當頭,百官、太監、宮女人人都在逃竄,只有王承恩一人選擇繼續陪伴主子,崇禎死後,他亦可以選擇拂袖而去,但他卻堅定的選擇了自縊殉國,用自己的生命守護了大明王朝最後的忠誠。
相比於那些只為私利賣國求榮的臣子們,王承恩的殉國行動可要光輝許多。後來,清軍入關,順治帝聽聞王承恩的殉國壯舉,下旨為王承恩豎碑立傳,還用御筆寫下"御制旌忠"四字,便是對王承恩一生的概括了。
※這位親王之子靠撿來的帝位,成為史上最無情的皇帝,廢殺三位皇后
※此人為復仇一夜白頭,成功鞭屍以報仇,死前挖眼以見證勾踐滅吳
TAG:歷史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