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觀完整沒有碎片的白茶,慎買!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午後,天陰下來,淅淅瀝瀝下了一陣雨。
不一會兒,天又放晴了。
這樣悶熱又安靜的午後,適合喝一杯清淡的帶著花香的白牡丹,看著冰清玉潔的茶湯,盛在晶瑩剔透的玻璃杯里,還沒喝,沁涼的感覺便已直透胸臆。
花香照例是清新的,又帶著春光的明媚。
今年的茶,S師傅都把它作出了極清雅的花香,為這,我已經吐槽他幾百次,然而,他說,我就想嘗試一下,把銀針、牡丹、壽眉,都做成花香,是種什麼感覺。
技術型人才,總是喜歡在專業上不斷創新,不斷突破,不斷超越自己。
這是他們一生的夢魘,我只能不再氣他。
《2》
上一次去找他的時候,是帶著找他麻煩的架勢去的,因為去年的一款貢眉,特別易碎,才一年的時間,有小部分梗和葉便分離了。
去年剛做好時,芽、葉、梗是完整率是相當高的,大約在95% 以上。顏色以深綠居多。
抓一把在手上,感覺是脆脆的,葉片是脆的,輕輕搓便碎在手裡。梗也是脆的,捏一下,咔咔響,迅速斷為兩截三截。
而時隔一年,再把這款茶捏在手裡,發現,即使我沒有捏它,它的自然碎片率,也比去年初做好時,增長了5%。也就是說,有10%的梗與葉分離,且葉片破碎也多了。
這樣的茶,怕客人要以為是碎茶拼進去的吧。
怎麼會這樣,難道茶存在倉庫里,它還會變魔術不成?
悄悄在生長?成熟了就落葉歸根?
《3》
把我的疑問原原本本告訴了S師傅。
並對他的制茶工藝大加置疑:你的茶為什麼過一年就碎一點,像2014白露散茶,打開箱子,有小部分,都碎了。只能篩出來自己煮了喝,都不敢發給客人,這樣損耗很大啊。
S師傅頂著滿頭的白毫,從車間里出來,拿出一泡白毫銀針,喝了一杯,才慢慢給我揭曉答案:
「這個茶葉容易碎,葉和梗容易分離,這是干度達標的白茶的通病。
我家的茶,晒乾之後,含水量在12%到15%間,而烘乾之後,通常在5%-7%。
這個干度,茶葉中的含水量很低很低,沒有水分,過一段時間,茶葉中間的纖維就容易斷裂,茶葉和茶梗的接頭部分,自然就會分離。
所以你就會看到,我的茶,存的時間越長,越容易碎。
2014年的白露散茶,已經存了三年半,按照茶的陳化程度,是該到了30%葉梗分離的程度了。」
《4》
哦,原來是這樣,那是錯怪他了?
正打算要給他平反,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前天在別家看到2013年的白露,那個鮮艷程度,那個梗和葉的緊密結合程度,完全比S師傅的2014白露茶要好很多。
如果2013年的白露,葉片破碎率只達到5%,那為什麼2014年的達到20-30%呢?
S師傅說:「13年的白露,肯定破碎率是很高的,按常理會超過2014年的。畢竟早了一年,更老一些。」
「那為什麼人家的不碎呢?」
他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語氣:「那肯定就是不幹!」
呃,我果然笨。
《5》
如果2013年的白露,依然葉片完整度高,外觀光鮮亮麗,梗葉結合緊密,正如S師傅所說,這茶鐵定不幹。
1、有可能是在加工的時候就沒做干——因為白茶烘乾,最難的就是烘乾茶梗。如果技術不到位,有可能葉片幹了,而梗不幹;也有可能梗幹了,而葉片烤焦了。
某茶商轉行的新制茶師,今年新辦的廠,做出的成品茶,有80%做壞了,便是佐證。
2、有可能是儲存的時候走了氣,進了水汽,受潮之後,茶葉里水分增多,自然就不容易碎裂,也不容易斷開。
比如某些巧克力味的白茶,酸梅味的白茶,你捏一捏它的梗,微軟的手感,便是佐證。
3、還有一種可能,與技術無關,與工藝無關,與RP有關。拿一批2016年的不怎麼乾的白露,氧化得紅一點,假充做2013年的,一般人也不認識,正好魚目混珠。
這種冒充年份的茶,看起來顏色是紅黃褐三色的綜合,梗捏起來很有韌性,不易斷裂。另外,葉片也不易碎,柔性很強。
就像30歲的人,冒充60歲的,就算臉能化妝得像,但身上的筋和骨的年齡,仍然騙不了人的。
《6》
自然界,是有生長規律的。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出生,成長,繁盛,消亡。
哪一個年齡段,就該有哪一個年齡段的樣子。
人如此,茶也一樣。
干度達標的茶,重度缺水,自然容易斷,容易碎,容易顏色灰敗,這是自然氧化、老化的標誌。
是時間的神奇之手,給我們變的魔術。
事有反常是為妖,如果老白茶,還葉片完整,梗粗形大,那一定是出問題了。
至於問題出在哪,除了工藝,便是RP 。
所以,請看官們買茶的時候,一定不要去挑外觀漂亮的,完整度高的,那些茶,中看,不中用,也不耐存,更容易混進李鬼。
還是以質取茶,忽略掉外觀吧。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購買白茶時,這些「鬼」話可要多加小心!
※春茶季,教你認清純日晒白茶與室內萎凋白茶的不同!
TAG:小陳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