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加密貨幣礦業的現狀

加密貨幣礦業的現狀

譯者按:

本文講的主要是挖礦產業上游製造商的情況,因此,除標題中的「mining」翻譯成礦業以外,文中多個地方譯為「礦機產業」;類似地,原文中的大多數「miner」,講的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礦工,而是礦機,故一律都翻成礦機。

初次閱讀我博客的朋友你們好,我是 Sia 的領頭開發者。Sia 是一個基於區塊鏈的雲存儲平台。大約一年以前,我和 Sia 團隊的一些成員成立了 Obelisk,一個加密貨幣 ASIC(專用集成電路)製造公司。我們的第一批 ASIC 預計在 8 周內開始供貨,而我們在 Obelisk 的經歷也讓我們深入見識了加密貨幣挖礦產業的世界。

我們創辦 Obelisk 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意識到加密貨幣開發者普遍對挖礦世界只有非常貧乏的認識,而了解它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弄髒我們自己的手以及推出一款礦機到市場上看看。

自創辦 Obelisk 以來,我們已經學到了很多關於礦機產業的知識,從 GPU、ASIC、FPGA,到抗 ASIC、礦場、電力,以及一大堆開發者應該更了解的其它主題的知識。我們不能分享我們知道的所有事情,但我們把一些關鍵課題的信息集合在一起,我認為這些課題對加密貨幣設計者和加密貨幣社區的其他成員來說都是有用的。


我們已經對 ASIC 抗性感到悲觀很長一段時間了,而我們深入硬體世界的經歷驗證了我們的想法。硬體是極為有彈性的。通用計算設備如 CPU,GPU 甚至 DRAM 通通都對它們的真實潛能做了巨大的妥協,以便用於一般的計算。對基本的硬體開發來說,大多數演算法都可以發現大量的優化,只要把所有的通用性丟掉並集中在一種具體的演算法上。

絕大多數抗 ASIC 的演算法都是軟體工程師設計出來的,他們假設定製硬體具有局限性。但這些假設往往是不正確的。

Equihash(譯者註:一種基於內存的工作量證明演算法,Zcash 就是用這種演算法來挖礦的)可能是最直接的目標,因為很多人都對 Equihash 演算法很有信心,但我們已經說了快一年了,我們知道怎麼製造非常高效的 Equihash 專用集成電路。

關鍵是重組內存。許多演算法設計者似乎並不理解,在一台 ASIC 內部,你可以將一個晶元的計算和存儲部分合併在一起。一個 GPU 計算 Equihash 時,它不得不一路走到晶元外的內存、將數據搬到計算核心、組合這些數據、再將更新過的數據一路傳回晶元外面的內存。

對 Equihash 來說,你需要對數據進行的處理是非常簡單的,以至於你可以將內存和計算合併在一起,這意味著你可以「就地」做大部分處理、顯著地減少用於來回傳輸數據的能源、顯著地降低數據調整之間費去的時間。這樣會大幅提高效率和速度。

無需多言,當比特大陸(Bitmain)發布他們強大的 Equihash 礦機時,我們一點也不吃驚。實際上,比特大陸的 ASIC 的性能(5 倍到 10 倍)還遠遠低於我們自己內部研究論證出的性能。這裡面可能有很多原因,但總體而言,我們認為,完全有理由假設更強大的 Equihash 專用集成電路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發布。

我們同樣初步設計出了 Ethash(以太坊的演算法)的專用硬體。無可否認的,Ethash 不像 Equihash 那樣容易被 ASIC 掌控,但就像我們今天在市場產品中看到的那樣,還是可以做到足以淘汰 GPU 的程度。Ethash 是迄今為止我們看到的最具 ASIC 抗性的演算法了,大多數其它的抗 ASIC 演算法都有更為明顯的捷徑,甚至比可以用來處理 Equihash 的捷徑還要明顯。

把一切都考慮進去以後,你還是可以創造足以勝過通用計算硬體的定製化硬體。怎麼強調都不過分的是,跟我交談過的偏愛 ASIC 抗性的人無一例外都一貫且明顯地低估了其中的靈活性,而這種靈活性是硬體工程師在圍繞具體問題時不得不加以設計的,即便在預算約束下也是如此。對於任意演算法來說,總會有一種途徑,定製硬體的工程師可以打敗通用硬體。這是通用硬體的根本限制。

很多人認為計算可以分三類:CPU、GPU 和 ASIC。雖然這些是對大眾來說普遍可見的種類,在晶元世界裡,實際上只有一種類型的晶元,就是 ASIC。英偉達(Nvidia)、英特爾(Intel)和其他公司,在內部都會將他們的產品與稱為 ASIC。公眾可知的分類實際上只是對 ASIC 彈性的描述。

我想使用 1 到 10 來為彈性打分。在數軸一邊,要界定「1」,我們會舉出一個英特爾的 CPU。數軸另一邊,要衡量「10」,我們會以一台比特幣 ASIC 為標杆。設計者可以創造出分布在該數軸上任意一點的晶元。從「1」移到「10」,硬體會喪失大量的彈性,但也會獲得大量的性能。你願意犧牲彈性的話,也可以減少需要的設計和開發工作。在這條數軸上,GPU 的值為「2」。

普遍來說,我們並沒有看到開發出來的產品布滿 GPU 和完全沒有彈性的 ASIC 之間的每一點,因為一般情況下,要離開 GPU 你已經放棄了足夠多的彈性,並且你只獲得了一個非常單一的應用,所以你會願意犧牲所有的彈性來讓性能最大化。並且,要設計完全沒有彈性的 ASIC 只會貴一點點,這是你不會看到很多產品處在中間位置的另一個理由。

位於 GPU 和 ASIC 之間的兩個例子是Baikal 礦機和谷歌 TPU。這些晶元可以覆蓋可變範圍的應用且其性能會大大優於 GPU。而 Baikal 的案例是很有意思的,因為對於很大一部分加密貨幣來說,它好到足以淘汰掉 GPU,只需要使用同樣的基礎晶元就可以。這些晶元似乎同樣具有彈性,可以跟隨硬分叉。

使用硬分叉將 ASIC 逐出網路的策略發生的越多,效力就會越弱,因為晶元設計者有能力讓晶元變得有彈性,從稍微有彈性的任何一點到高度有彈性都可以,同時每一單位的的彈性都只會犧牲掉很少一點性能。門羅(Monero)的開發者曾經承諾會保持 PoW 演算法的普遍結構,就因為這種承諾,我們相信,你可以讓一款門羅礦機可以從硬分叉中倖存,只是性能下降到 5 倍以下。

Equihash 是一種有三個參數的演算法。Zcash 挖礦演算法需要其中一個參數,任何要甩掉 ASIC 的 Zcash 幼稚硬分叉很有可能改變一個或者更多參數。我們有能力為 Equihash ASIC 設計出一種基本架構,可以成功地跟隨選擇任意參數集合的硬分叉。這意味著,只是調整演算法參數的基本硬分叉不足以瓦解我們的晶元,(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更為根本的改變。先不提彈性,我們相信我們的 ASIC 會有大幅的速度提升以及超過 GPU 的效率收益。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對 Equihash ASIC 的投資,所以我們的設計最終也就是在牆角吃灰。

再一次,這裡的最終結論會回歸到 ASIC 的能力上。我相信有很多外界的人都不理解 ASIC 可以變得多有彈性,還期待著例行小的硬分叉便足以破除網路中的任何 ASIC。有時候可能這就足夠了,但正如演算法可以嘗試著變成抗 ASIC 的,ASIC 也可以嘗試著成為抗硬分叉的,尤其是變動只是小修小補的情況下。


幾個月以前,ASIC 已經秘密用於門羅挖礦的事情被曝光。而我的消息來源則說他們從 2017 年早期便開始使用這種秘密 ASIC 挖礦了,並且在被發現以前已經幾乎挖了一整年。這種秘密 ASIC 的投資回報率(ROI)相當可觀,也給了這個團體綽綽有餘的錢來嘗試其它抗 ASIC 的加密貨幣。

據估計,門羅的秘密 ASIC 組成超過 50% 的哈希算力,在被發現以前幾乎持續了一整年;並且在此期間內,沒有人意識到。與此同時,大量新發行的門羅幣集中到了一小群人手上,任何時候都可能發動一次 51% 攻擊。

門羅的硬分叉似乎已經成功地撼動了 ASIC。我並不相信 ASIC 的設計者企圖在他們的 ASIC 里注入彈性,但現在門羅已經宣布每年兩次變動 PoW,我們也許會看到另一輪具有更高彈性的 ASIC 出現。門羅的區塊獎勵足夠高,以至於即便你認為你的 ASIC 只有30% 的幾率從 PoW 硬分叉中存活,買入抗硬分叉的 ASIC 也是物有所值的。

我一直猜測接下來會有另一輪門羅秘密 ASIC 開發,這些 ASIC 將變得更保守也更具有彈性,企圖跟上門羅每 6 個月就會進行一次的硬分叉。


我們已經聽到大量其它 ASIC 的傳言。擁有秘密 ASIC 的人不會很想告訴別人,但在 2018 年 3 月,我們明確已經聽到 Equihash 和 Ethash 的 ASIC 的傳言,然後是很多其它更小的還沒有任何 ASIC 的幣種。我們相信,在比特大陸 Z9 宣布發行之前,已經有 3 組不同的人在積極地用不同的 ASIC 挖 Zcash。

我們知道,礦廠很樂於花幾百萬美元來獨佔特定加密貨幣 ASIC 設計的渠道。即便排名較低的加密貨幣也有潛力,為秘密 ASIC 獨佔渠道的人帶來幾百萬的利潤。結果是,一個非正式的地下產業已經圍繞著秘密礦機產業建立起來。其中包含的大量秘密意味著它與外界不連通,大部分是在謠言和熟人關係中運作的。但它也是個暴利的行業,即便像 Vertcoin 硬分叉這樣的事情發生,對秘密礦機的打擊與其成功的收益相比仍然是相形見絀。

因此,我認為,可以可靠地假設,工作量證明的加密貨幣,只要在過去一年中區塊獎勵超過 2000 萬美元,都至少有一組秘密 ASIC 在挖礦,或在幾個月內出現秘密 ASIC。最簡單的驗證方法是測算 GPU 的回報,雖然因為 ASIC 會持續地滲入市場中的每一個幣種,這將不復是一個可靠的標準因為不會有只用 GPU 挖礦的幣來作基準線,至少不會有哪種幣大到足以維持全部被淘汰的 GPU 礦廠。

ASIC 已經變成這樣的高級的賭局了,因為桌上的錢有很多。即便小幣也可值千萬美元,這已足以平衡一個高風險的產品線。


將 ASIC 賣給大眾的製造商,如比特大陸,比消費者更少暴露在像 ASIC 硬分叉這樣的事情的風險下。舉 Sia 為例,我們估計,將 A3 推向市場只花了比特大陸不到 1000 萬美元。在宣布發售 A3 的 8 分鐘內,比特大陸已經因為這款他們花了 1000 萬美元設計和製造的硬體,獲得了超過 2000 萬美元的銷售額。還沒有一台礦機為客戶賺到一分錢以前,比特大陸已經回收了他們所有的初始投資,還賺了。

在這個案例中,一次硬分叉不會傷害到比特大陸。比特大陸從 Sia 中獲得了利潤,開發者們對此根本做不了什麼。而且從比特大陸的宣傳中可以看出,門羅礦機的情況也是如此。比特大陸一直到門羅宣布他們的硬分叉計劃之前都沒有發布他們的新礦機;而又一次地,看起來他們仍舊賣出了足夠多的過時硬體給客戶,已經回本並獲得巨額利潤了。

挖礦遊戲是大大偏向於製造商一方的。他們有機會控制硬體生產和供應,並且他們也比其他人更懂這個產業的狀態。礦機的盈利能力,依賴於多個由製造商控制且不與外人傳的變數。

在 Halong』s Decred 礦機的案例中,我們看到他們「賣光了」 一批數量未知、單價為 1 萬美元的礦機。然後,有人觀察到,50% 的挖礦獎勵都彙集到一個眾所周知跟 Halong 有關的地址上,這意味著他們掌控著大多數的哈希算力和利潤。我們對挖礦設備的研究強有力地證明,一台設備的全部製造成本是低於 1000 美元的,因此每一個花了 1 萬美元買它的人都給製造商貢獻了大量的利潤,給了製造商製造另外 9 台設備的能力。除此之外,購買者根本不知道賣出了多少台設備,也不知道這些設備都出完貨之後區塊難度會上升多少。製造商會知道購買者能不能獲得收益,但購買者不知道。購買者完全信任製造商。

假設像 Sia 這樣的加密貨幣每個月的區塊獎勵可以到達 1000 萬美元,而一批礦機在使用壽命中預計可以帶來 1 億 2 千萬美元,你會預期一個公司可以從開發礦機中賺到的最大數額是 1 億 2 千萬美元。但是,製造商實際上有辦法賺到比這多得多。

在比特大陸 A3 礦機的案例中,一小批礦機會賣給大眾,而且出貨時間非常短,短於 10 天。隨即,YouTube 視頻開始流傳,說那些購買了礦機的人可以合法地從礦機中每天收入 800 美元。這樣就可以製造出圍繞 A3 的狂熱情緒,讓比特大陸可以非常成功地出第二批貨。

雖然我們不知道比特大陸具體賣出了多少 A3,我們猜測,他們從第二批銷售中獲得的利潤是大於使用 A3 挖礦可得的潛在區塊獎勵的。也就是說,比特大陸賣出了超過 1 億美元的礦機,並且知道區塊獎勵不足以大到讓客戶回本,即便假設電力是免費的。這已經不是他們第一次這麼做了,他們曾用達世幣礦機干過類似的事情。我們稱之為洪澇,而且這也是製造商與客戶之間存在危險非對稱性的另一個例子。

總而言之,加密貨幣礦機製造商就是在銷售印鈔機。一個投資巨大又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實體,只會在印鈔機價格比他們自己印鈔的預期收益還要大時出貨。購買者要明白,為什麼製造商要賣出這些貨而不是自己留著。

只有很少一些理由會讓製造商賣出印鈔機而不是留著它。第一個理由是資本,製造流程成本很高並且前置時間(譯者註:即從訂貨到交貨之間的時間,實際上也是資金迴流的時間)。如果製造商沒有足夠的錢來製造他們自己的機器,那麼賣掉這些機器、用銷售所得來生產是可取的。這可歸結為製造商銷售未來的收益、換取今天的收益,這在金融世界裡是很常見的交易。

另一個賣掉印鈔機的理由是運行印鈔機的電力成本。如果製造商只能獲得一部分的電力優惠,那麼其他人也許可以得到更便宜的電力;或者,更好的數據中心(譯者註:疑此「數據中心」即礦廠)會用高於製造商估計的價格來購買一些。然而大多數製造商都有渠道獲得優質的電力合約,而且,除非你有一些免費的電力合約或是運行尖端的專業運營,否則你不太可能做的比製造商還要好。

最後,製造商也許有一些理由想賺快錢而不是在他們的硬體上做長期投資。雖然加密貨幣挖礦可能不是這種情況,因為礦機的壽命一般低於兩年,對於一單生意來說,等待健康的回報的時間不算長。

在傳統的晶元開發世界裡,從啟動開發工作到產出晶元要花大概兩年時間。在我們開發的 Sia 和 Decred 礦機的案例中,看起來從項目啟動到產品交付總共需要約 13 個月。如果我們必須再來一次,我認為我們大約 9 個月就可以完成。

花掉的時間中大部分是用於晶元的全定製布線(Routing)。一種更快的開發流程叫做 place-and-route,可以省掉 3 個月的開發時間,但製造晶元會比全定製的慢 2~5 倍。我們認為,如果使用 place-and-route 設計方法,我們可以讓產品交付時間線縮短到 6 個月。

我們相信,比特大陸創造 A3 礦機只花了 5 個月;我們也相信,Halong 創造 B52 礦機只用了 9 個月。我們猜測,這些礦機都是徹底使用 place-and-route 方法製造的,尤其是考慮到它們的相對表現都較差的事實。

這是從零開始創造一款晶元的時間線。如果你提前知道你未來需要重新設計你的晶元,那麼你有很多捷徑可走,可以減少面市需要的總體時間。改變設計以適應一個小調整比起從零開始,需要的時間會短很多;一支優秀的團隊,如果手上有計劃周詳的基礎架構,沒準可以在約兩周內完成設計。基於這一點,再加上來自一個小團體的幫助,你可以在 40 天以內得到一堆新的晶元。這些晶元需要封裝,這要花掉大概一星期,然後發給製造商裝配。最後,你還要把這些設備發到數據中心並開始挖礦。

如果你擁有所有這些晶圓、零件,並且萬事俱備,我們相信你可以在 70 天內升級一款晶元以適應一場硬分叉、讓礦機開挖新的哈希演算法,至少在理論上是這樣。實際上,比特大陸可能要 3~4 個月來讓一款現存的晶元適應一次硬分叉;如果他們沒有提前儲備晶圓,可能就要用 4~5 個月。比特大陸以外的其它公司可能需要額外 30~60 天。


一些人已經意識到了這些跟規模經濟有關的情況。你花的錢越多,每一美元的效率就越高。這種效應在我曾仔細觀察過的每一個規模上都存在,包括從幾十億美元到幾百億美元之間的全部規模。

最簡單的證據是批量訂單。如果你要訂 10 萬個散熱器,你要付出一個價格;如果要訂100 萬個散熱器,你可以得到一個更便宜的價格。只要你持續增加規模,價格就會下降。這一效應在硬體行業幾乎所有部分中都存在,其中的原因是這會讓製造商可以購買設備並用於生產你的訂單,同時讓設備維持在 100% 高效的狀態。只要你持續增加規模,除了成本節約,你還可以得到更好的定製化和專業化,意味著你的產品會變得更高效且更便宜。

在某種意義上,買斷製造商的產能是有效的。製造價格的一大部分是付給設備的。50% 的時間閑置的設備,以每件產品的價格計算,效率會是每時每刻都運轉的設備的兩倍。只要你提高前置時間和訂單量,你就可以開始讓你的設備完全專用且不停運轉,將價格大幅壓低。

在類似的情況下,有些人必須製造那種設備。如果你的規模擴大到持續訂購專用設備的程度,製造商便可以開始專門為你開設生產線並讓他們的設備也不停運轉,那麼你用於製造的設備也變得更便宜,而且始終處於使用狀態。

這還只是開始。每一個步驟、每一個供應商、製造商,等等,都準備分一杯羹,通常來說有 30% 的利潤都取決於你的訂單量。如果你有足夠的錢,你可以開始參與到垂直整合中,通過收購或是創建你自己的不求利潤的實體,來砍掉你的上游製造商的利潤。

硬體是一系列步驟的組合。要購買到鐵和石油這樣的原材料,要提煉這些材料,然後製造成可以賣出用於更一般化產品的基礎件。基礎件的前置時間往往長於 6 個月,這意味著供給者一般會保留大量庫存,以在最短時間內給客戶提供基礎件。每一個步驟一般都會引入中介和低效,尤其是因為每一步驟瞄準的都是通用部件而非一種特定的產品。如果你的某種產品的體量/規模足夠大,允許專門的供應鏈,你可以削減成本、削減前置時間、提高產品質量和性能,以及實現其他沒有這樣規模的人所不能實現的目標。

給一個非常粗糙的數字,在我看來,任何時候你願意給出你現在花費的 10 倍價錢,你的單件成本可以節約 30%。也就是受,如果你現在在礦機上支出 1 億美元,你的每件成本可能是 500 美元。如果你支出 10 億美元,你可以將每台礦機的價格壓縮到 350 美元,只要投入更多錢。如果你跳到 100 億美元,每台礦機的價格可能會下降到 245 美元。你的礦機不止會變得更便宜,也會變得更加定製化、性能也會更強。有了規模,你將不僅能建造起資金的壁壘,還能建造起質量的壁壘。


當我們成立 Obelisk 的時候,我們有很多獨立的信源,警告我們比特大陸會耍手段,如果我們想在中國生產,我們會被關停。

考慮到這一點,我們跟所有合作者都公開這個問題,並且跟一個在中國擁有設備的美國製造商小心翼翼地運營。這事很有吸引力,因為價格接近我們在美國製造需要付出的一半,而製造會是最大的一筆支出。

我們千方百計保證這家機構不要跟 Obelisk 聯繫起來,也在我們的網頁和所有公開數據上隱藏起了這家製造商的名字,私下提到製造商的名字時也非常小心。我們用一家獨立的機構來提交訂單。

還沒有任何合理的時間安排來聯繫另一家製造商的時候,一個周五晚上的下班時間,我們的製造商聯繫我們,就說他們不能給我們製造了,既沒有警告也沒有合理的解釋。我們才剛剛收到警告,我們在中國製造的嘗試就落敗了。據估計,這次失敗讓我們損失了 200 萬美元以上。

我們完全沒有任何證據說比特大陸跟這件事有關。有另一些公司聯繫我們並且證實他們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但他們都沒有確切的證據說這是比特大陸乾的。誠實地說,我層猶豫要不要把這一部分包括在這篇博文中,因為不像我在前面說到的大部分事情,除了一堆警告,我們沒有別的證據,雖然這些警告最後正確地提醒了我們。

但是,比特大陸會玩卑鄙手段的印象在這個行業里根深蒂固;各方都暗示我們,比特大陸曾經並且會繼續在我們的供應鏈中作梗,確保我們不會成功,並且對所有的競爭對手他們都會這麼做。


礦廠可能是唯一一個製造商和規模經濟不佔支配地位的領域。優質的電力合約較有可能到小口袋裡,分布在全世界各地,也不容易發現,而且每一個都涉及獨特的環境。因為這些原因,大公司很難創建一套系統在全球範圍內搜集廉價的電力。相反,世界上最便宜的電力和數據中心比較有可能在小公司手上,這些小公司各自都不佔有很多的電力或是算力。

從我挖到的信息來看,一般的專業礦廠支付的電費在 4 到 6 美分之間,而另外 3 到 6 美分是付給管理和維護的。大型礦廠的全部成本的中位數可能接近每月每千瓦 50 美元。我們估計,隨著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這個數字會可能會下降到每月每千瓦 35 美元(包括維護、土地、稅費,等等),在 2019 年到 2020 年。我們不相信每月每千瓦成本超過 80 美元的人可以保持競爭力,除非加密貨幣價格在接下來一年中繼續快速上漲。

從我們能搜集的情況來看,最頂尖的 20% 的礦工每月每千瓦的成本似乎全部都已低於 35 美元,而最頂尖的 5% 的礦工似乎低於 20 美元。根據我的估計,如果比特幣價格大幅下降的話,這些礦廠可以在行業中留下來,而支出為 50 美元甚至更多的將不得不關停他們的設備。


大多數挖礦創業公司看起來都極其關注晶元本身。但從我們看到的情況來看,晶元在其中的重要性不到一半。所以,晶元還是重要的(真對不起這個標題),但即便你獲得了世界上最好的晶元,你也不會變成最有競爭力的製造商。

作為一台礦機,終極目標是要用儘可能少的錢產生儘可能多的算力。一個更快的晶元意味著要獲得算力,你花在晶元上的錢會更少;一個更節能的晶元意味著你花在電力上的錢會更少。但你的錢不僅僅花在晶元和電力上。你還在花錢在電路板上、控制器上、埠如乙太網埠上,在電源和電能管理上,在風扇上,在你數據中心的圍牆和擱架上,等等。

總而言之,晶元只是挖礦成功方程式中的一部分。如果你沒有全景式的思考,你很有可能會生產出一款讓你虧錢的晶元。這就是 Butterfly Labs(以及很多其它公司)倒閉的一個原因——他們設計出了一款高性能的晶元,但會產生幾百瓦的熱量。相比之下,比特大陸的晶元一般是每台 6 瓦。比特大陸可以放在一堆大型散熱器之間時,Butterfly Labs 卻不得不為昂貴、前沿但又不可靠的冷卻系統掙扎,最終,這意味著他們的超強晶元推遲面市而且昂貴到沒法用。


人們傾向於低估比特大陸。當然,他們最有錢,也確實,他們因為規模效應主宰產業。但他們能夠主宰,也因為在所有公司中,他們的面市時間是最快的;因為他們有最好的加密貨幣晶元開發人員;因為他們在數十個環節創新以壓縮成本,在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存在的交流掃清低效率。他們僱用最好的人並給予豐厚的報酬。而且他們還奮力工作,保證在每一次迭代中,他們都是最頂尖的。

這裡沒太多要說的了。我感覺到,很多人低估比特大陸,或是假設他們會玩卑鄙手段而且不玩就玩不下去。但這不是真實情況。他們玩卑鄙手段是因為處在一個他們還不能最優化其業務的地方,也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可以抽身。除此之外,他們做的每件事都是高度優化的。如果我們想理解礦機產業,我們就得重視,這家今天控制著大多數礦機產業的公司是一家令人佩服的、技藝高超且結構嚴密的公司。


所有這些經歷的最大收穫是,礦機產業是給大佬玩的。你花的錢越多,你的優勢越大,而且沒有簡單的辦法可以改變這個方程。至少在傳統的中本聰共識里,一個大公司生產和控制大部分算力看起來或多或少就是借據,最多最多你可以加入另一種情況,就是 2 到 3 個主要的玩家,有著相似的基礎。但我不認為在任何意義上,在接下來的十幾年間我們會看到一種許多製造公司都在生產相對有競爭力的礦機的情況。製造業會內在地導致中心化,而且經由不同的載體,這確實發生了。

雖然這是個令人沮喪的消息,但這不是比特幣或是其他基於工作量證明的加密貨幣的世界末日。算力的去中心化當然有勝於無,但還有很多別的激勵和機制會起作用,限制壟斷製造商。一個很好的例子是比特幣/SegWit2x。超過 80% 的算力都公開支持激活 Segwit2x,但整個運動還是失敗了。

加密貨幣開發者還有大量其他工具可用,社區也是,可以處理敵對的算力力量,包括硬分叉和社區分離。算力的擁有者知道這一點,而結果是,他們小心不去做可能到可能導致反抗或是危及他們正常利潤流的任何事情。而且現在我們知道會有一個高度中心化的算力,我們可以繼續做開發者和投資人,在結構和方案上下功夫,即便算力全部彙集到一小部分人手上,這些結構和項目也還是安全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以太坊愛好者 的精彩文章:

零知識證明:拋磚引玉
專為應用設計的側鏈

TAG:以太坊愛好者 |